據國外媒體報道,0.66億年前,一顆大型小行星碰撞地球,不僅毀滅了恐龍物種,而且顯著地改變了哺乳動物的行為特征。
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非飛行恐龍滅絕之后,哺乳動物才開始在白天活躍。該項研究為歷史上動物行為變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斯坦哈特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稱,現已發現0.66億年前恐龍滅絕之后哺乳動物開始白天活動的首個確鑿證據。他們基于對現代2415種哺乳動物的數據分析,使用計算機程序重建了數百萬年前哺乳動物祖先物種的白天活動狀況。
他們在分析中使用了兩組不同哺乳動物系譜圖描繪了哺乳動物進化的替代時間軸,結果表明,恐龍滅絕之后不久哺乳動物便開始白天活動。
這種變化并非是瞬間出現的——它涉及到歷時數百萬年期間哺乳動物在白天和夜晚混合活動的過渡階段。研究報告負責人羅伊·馬奧爾(Roi Maor)說:"我們驚奇地發現恐龍滅絕消失和哺乳動物開始白天活動之間的密切關聯性,但是我們發現使用幾種可替代分析方法得出完全一致的結果。"
研究小組發現,類人猿的祖先——大猩猩、長臂猿和絹毛猴,它們是最早完全放棄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但是這兩種進化時間軸可以改變,5200-3300萬年前就發生了這些變化。
這項發現證實了類人猿是唯一適應白天活動的哺乳動物,該觀察結果有助于"夜間瓶頸理論"的發展。"夜間瓶頸理論"表明,早期哺乳動物必須到夜晚才能活動,這樣避免與白天活躍的恐龍物種發生沖突,但當恐龍物種滅絕之后,哺乳動物能夠在白天時間隨意覓食活動。
類人猿生物像晝行性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具有一定的視敏度和色彩分辨能力,研究報告合著作者凱特·瓊斯(Kate Jones)教授說:"很難描述哺乳動物的行為變化,它們在遠古生態環境中生存了很長時間,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地說恐龍滅絕消失導致哺乳動物開始白天時間活躍。"
研究報告合著作者塔馬爾·達揚(Tamar Dayan)教授強調稱,然而我們在研究結果中發現了明顯的相關性,我們基于兩個原因分析了大量活體動物祖先的行為特征數據,一個原因是那個時期化石記錄非常有限;另一個原因是遠古生物的行為特征很難從化石記錄中推斷出來。
哺乳動物的化石記錄經常表明,遠古哺乳動物是夜行動物,即使它們不是,許多后續適應性便于人類能夠在白天時間活動。
研究小組表示,進一步研究需要更好地了解哺乳動物的系譜圖,從而提供更準確的信息,判斷物種行為活動何時從夜間至白天進行轉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21570.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