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么要分“大乘”、“小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么
最初的佛教并無小乘、大乘之分。只不過后來在內部崛起的一股新勢力覺得自己有別于、甚至高于別人,就自命為“大乘”(為“菩薩道”),貶別人為“小乘”(聲聞乘、緣覺乘之總稱)。
簡單一點說,“小乘”意為狹小之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基以達小果之教法;“大乘”佛教認為小乘的教法只注重使自己覺悟和解脫,最終也只能修成“羅漢”,而大乘佛教則不但注重自己的覺悟,還能由此度盡一切眾生,最后修行果報也是最高的“佛陀”。
二者的不同之處還有,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大乘認為“人法兩空”;小乘認釋迦牟尼為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尊釋迦牟尼為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陀。
我們所熟知的《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以及《中論》、《攝大乘論》等論,也都是大乘佛教的經典。我國及日本現行之佛教(包括藏傳佛教),也主要屬大乘佛教。
當然,現在學術界的大乘、小乘只是沿用了他們的稱呼,并無褒貶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33639.html
相關閱讀: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