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的少年皇帝
1521年,明武宗去世,因為膝下無子,也并沒有親兄弟,繼承人便成了大問題;侍蠛蛢乳w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規定,在皇族中選中了與武宗血緣關系最近的堂弟朱厚?為世子,即位成為新帝,這就是明世宗,又稱嘉靖帝。
朱厚?這年只有十五歲,一直隨父親興獻王生活在位于湖北的封地。他自幼喜歡讀書,通讀《孝經》、《大學》,非常注重禮節。自從父親一年多前去世后,他就一直代替父親統治封國。
朝廷派人前去迎接新皇帝。太監谷大用先到,但朱厚?拒絕他的拜謁,一定要等到大隊人馬到來。四月二十二日,朱厚?到達京師郊外,他和大臣們圍繞采用什么禮節來迎接,開始爭論。
按照太后的意思,禮部認為,朱厚?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應該從東安門入宮,居文華殿,接受群臣的勸進后再擇日登基。朱厚?卻不愿意接受。他搬出武宗的遺詔,說武宗原話是讓自己“嗣皇帝位”,這樣自己就不是皇太子的身份,而是以皇弟的身份即位稱帝。一切事宜不該按照皇太子登基的禮節辦。
幾番爭執過后,大臣們妥協了。朱厚?在郊外接受群臣的祝賀,然后從大明門(東安門是藩王與臣子進出的門,大明門才是天子進出的門)入城,隨即在奉天殿即位。他頒布詔書說“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不承認自己的皇太子身份,并改年號為“嘉靖”,沒有采用群臣擬定的“紹治”年號。
十五歲的新皇帝從即位開始,就表現出了對于禮節的執著與不妥協。對于明朝的大臣們來說,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議禮派對戰護禮派
明世宗即位后,命令禮部討論給他的親生父親興獻王上封號。禮部尚書毛澄非常為難,去向楊廷和請示。楊廷和想了想,搬出歷史上西漢定陶王的例子,供毛澄參考。西漢成帝沒有兒子,去世前立侄子定陶王為皇儲。他死后,由定陶王即位,就是漢哀帝。楊廷和對毛澄說:“這個例子可以仿效。”
禮部的大臣認為,世宗是由小宗承繼大宗,應該尊奉正統。毛澄就上疏給嘉靖帝,說明朝宮廷的年節娛樂活動非常豐富。元旦(現在的春節,即農歷正月初一)時,宮內有燒香、放紙炮與“跌千金”等活動。立春的前一天,順天府還要在東直門外舉行“迎春”儀式,比賽跑馬。元宵節時,帝后登樓賞花燈,宮中還有雜技表演。正月十九是“燕九”節,屆時皇帝和內臣要到白云觀游訪,以求得“長生之道”。清明節時,皇帝要到回龍觀等地踏青,宮中還有蕩秋千等娛樂活動。端午節時,帝后到西苑,觀看龍舟比賽,并到萬壽山插柳。七月七日的七夕節,宮中穿鵲橋補子,玩乞巧。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西苑做法事,放河燈。中秋節時,宮中有祭月等活動。九月九日重陽節,皇帝要到萬壽山等地登高郊游。從十二月二十日起到次年正月十七,宮中每天白天都燃放花炮,安置花燈、扎煙火。這些年節娛樂活動,大多數來自民間,并且在民間也是廣泛流行的,有的還一直流行至今。參照古代的事例,尊武宗的父親孝宗為皇考(即已死去的父親),興獻王為“皇叔考興獻大王”(即皇叔父),興獻王妃為“皇叔母興國大妃”(即皇叔母)。祭祀時,世宗應該對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
世宗非常憤怒,呵斥道:“照你們這樣說,父母不就可以換來換去了嗎!”他駁回這個提議,責令群臣重新討論。
楊廷和與毛澄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意見。世宗見他們硬的不吃,便試圖改為懷柔政策。他先后賜給楊廷和與毛澄豐厚的禮物,毛澄也修改了部分意見,認為將來世宗生了兒子后,可以讓第二個兒子取代堂弟朱厚炫成為興獻王,奉祀宗廟。但在大的原則性的問題上,雙方誰也不肯讓步。
君臣僵持時,一位名叫張璁的進士上疏,駁斥楊廷和與毛澄,認為世宗和西漢的定陶王有所不同。定陶王是在成帝去世之前即立為皇儲,奉養在宮里。而世宗是按照皇明祖訓即位的,不是孝宗的后代。世宗即位是繼承皇統,而不是繼承皇嗣。所以,世宗應該尊自己的父親為興獻皇帝,母親為興獻皇后,并在北京為父親立廟祭祀。
此言一出,群臣嘩然。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還要彈劾張璁。一時間朝廷上下鬧得不可開交。不過,張璁的意見卻深合世宗的心意。世宗見到這份奏折后,高興地說:“我們父子終于得以保全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4250.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