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王強大難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到頭痛的問題。漢景帝采用晁錯提出的削藩策,結果引發“七國之亂”,后來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明初,朱元璋遍封諸子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后藩王擁兵自重,朝廷權威不立。建文帝朱允?面臨這種困局,沒有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強行削藩,迫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在這場叔侄之間的較量中,身為長輩的朱棣最終勝出。朱棣能夠取代朱允?,主要原因是朱允?在決策、用人、軍事指揮上屢犯錯誤,使自己得天下人心、以順討逆的優勢逐漸失去。而朱棣很少犯錯,知己知彼,進退有方,勝利屬于他是遲早的事情。另外,朱棣的運氣比對方好,在幾次重大戰役中,突然刮起的大風使他轉敗為勝,轉危為安。難怪朱棣自己說:“此天授,非人力也。”
明代重大事件回顧
朱允?失誤之一:重用齊泰黃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標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為皇太孫,朱允?是朱標第二子,因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被立為皇太孫。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而不少藩王都擁有重兵,皇太孫朱允?對此深感憂慮。由于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三子晉王朱?先后死去,鎮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勢力最大,便成為朱允?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即皇帝位。燕王“自北平奔喪”,朱允?稱太祖有遺詔,令諸王不得來京奔喪。諸王認為哪里有父死遺令子孫不得奔喪之理,對遺詔的真偽頗有懷疑,一時之間流言四起,朱允?與眾多叔父之間的關系驟然緊張起來.
朱允?起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卿兼翰林院學士,同參軍國事。齊黃二人堅決主張削藩,于是朱允?與他們密謀削藩之事。
對于如何著手削藩,齊泰和黃子澄有不同的看法。齊泰想先削燕王,黃子澄說:“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認為削藩應先從有不法行為的藩王開始,這樣才能名正言順。周王朱?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又有不法行為,應先削周王。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謀不軌,并牽連到燕王、齊王、湘王。朱允?便命曹國公李景隆到開封把朱?抓回京師。沒過多久,朝廷又逮捕齊王朱?、代王朱桂、岷王朱梗等,對朝廷早有戒心的朱棣更加“疑懼”。
朱允?失誤之二:不聽卓敬高巍言引發戰爭
戶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應如何解決藩王擁兵自重的問題,他秘密上疏朱允?:“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所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苯ㄗh把燕王改封為南昌王,把他調離北平。第二天,朱允?召見卓敬,說:“燕王,朕骨肉至親,卿何得及此!”卓敬叩頭說:“臣所言天下至計,愿陛下察之!钡煸?不采納他的意見。
吏部官員高巍對朝廷削藩持不同意見,他上書朱允?,稱:“高皇帝分封諸王,比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不法,違犯朝制,不削則朝廷紀綱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裆w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則不削之削也!
高巍提到的賈誼、晁錯、主父偃均為西漢人。漢初同姓王勢力強大,賈誼建議漢文帝把大國分為小國,晁錯屢次向漢文帝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地。漢景帝時,吳王跋扈,晁錯又上“削藩策”,景帝用晁錯之策,引起“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諸王雖不像以前那樣強大難制,但有的王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威脅著中央政權。漢武帝并未采用削藩措施,而是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并封其子弟為列侯。推恩詔下后,諸侯王紛紛請求把土地分給子弟,西漢王朝“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后,王國轄地不過數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這樣基本解決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6170.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人的性觀念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