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但不同民族對死亡的理解不同,因而衍生出的喪葬習俗、喪葬文化也不盡相同。
六字真言
死,在藏族大眾觀念中并非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是預示著新生命的開始。因為藏傳佛教講究“萬物有靈”、“生死輪回”之說,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外殼與靈魂的結合體,人即是靈與肉的結晶,軀殼不外乎是靈魂的載體,死亡只是二者的分離,靈魂逸出廢舊軀體投轉另一新的軀體繼續存在,周而復始。但佛教指出生命是在“三界六道”中輪回,行善業者可進入三善趣(天、人、非天),行惡業者會墮入三惡趣(地獄、畜牲、餓鬼)。人們極力想進入三善趣,避免掉入三惡趣。相傳8世紀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的高僧蓮花生大師所著的《西藏生死書》一書,被西方稱為“死亡和新生的藝術”。
現在對西藏古代喪葬觀了解不多,但通過對西藏近現代喪葬的研究,發現盡管西藏存在紛繁的葬式,但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以及貫穿于各種喪葬儀軌中的觀念大致相同。無論是天葬、水葬或是崖葬、火葬等,無不講究“中陰得道”之說,佛教的“萬物有靈”、“生死輪回”觀念主導著西藏的各種喪葬行為,也導致藏族的喪葬習俗與其他各族存在較大差異,獨具特色。
藏族對“死亡”即“新生”的理解,使人們能坦然面對死亡,全無恐懼和悲痛。不但臨終者能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受任何精神折磨,而且逝者的親朋好友也不象其他地區在各種表現中顯得那么悲戚、沉痛。馬麗華在《靈魂象風》一書中記載了一位藏族同事為其亡弟周年忌時所作的一首祭詩:
兄弟你走了請放心地走吧,
我會到寺廟為你點燈祝愿,
希望你早日轉生返回人間,
我們又可以一起歡樂相聚。
這首詩代表了藏族對死亡的理解。親友的死亡,不過是暫時的離別,重逢有時,當然也就用不著極度悲痛了。
藏族對生與死的這種獨到理解、詮釋,是形成藏民族各種民俗文化內核??樂觀天性的根源,這種理念,使藏民族在與自然的關系中,更注重適應,而非斗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8017.html
相關閱讀: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