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之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袁崇煥熟知明史的人,可能都有一種感覺,明朝并不缺少忠臣清官,也不缺少治國良臣,更不缺少御敵良將,但由于崇禎的兇暴與多疑、懈愎,讓這些忠臣良將一個個成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人只能選擇閉口不言,不敢有不再有良策義舉?梢哉f,崇禎皇帝本來是有機會、有可能成為大明的中興之主,但他沒有把握住挽救自己也挽救明朝的機遇。袁崇煥之死,無疑就是崇禎失去機遇的最好代表。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明萬歷中進士,從政之初,任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煥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明朝后期,后金不斷侵擾明朝邊境,袁崇煥深感其辱,于是單騎出關考察關外形勢,回到北京后,袁崇煥自請守衛遼東。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袁崇煥守衛的寧遠城時被炸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袁崇煥為人正直,因為不肯投靠魏忠賢宦官集團,被宦官彈劾,從而被撤職。
崇禎皇帝登基之后,為了解除后金對明的邊境壓力,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區,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得知消息后率部星夜馳援京師,迫使后金軍退回關外。金軍撤退后,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反而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煥被處死于西市。
《明史·袁崇煥傳》說:“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蓖跸戎t《東華錄·天聰三年》說得更為確切:明朝有兩個太監被后金軍俘虜去以后,被關在金營里。有天晚上,一個姓楊的太監半夜醒來,聽見兩個看守他們的金兵在外面輕聲地談話。一個金兵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極)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個說:“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個又說:“剛才我就看到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朝著明營走,明營里也有兩個人騎馬過來,跟皇上談了好半天話才回去。聽說那兩人就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楊的太監偷聽了這番對話,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來。他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先是逮捕了袁崇煥,八個月之后以謀反罪處死了袁崇煥;侍珮O的反間計漏洞百出,這八個月里如果崇禎皇帝仔細地查證,事情一定會大白于天下,但是袁崇煥還是被處死。這除了皇太極反間計得逞之外,還有更深的原因。
首先是袁崇煥失去了崇禎皇帝的信任。崇禎皇帝與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比較起來,可以說并不是那么昏庸,甚至“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無論是朝野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崇禎皇帝卻是一個多疑刻薄、剛愎自用的皇帝。崇禎皇帝即位的時候,大明王朝內部被魏忠賢閹黨集團搞得一團混亂,派別林立,同時后金的軍事力量不斷騷擾明朝邊境,甚至能長驅直下威脅北京。立志有所作為的崇禎帝不禁“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對那些他抱有很大期望的大臣,他先是授以大權,而如果他對這些大臣失望,便切齒憤恨,必殺之而后快。因此崇禎皇帝在位17年,所殺的大臣不計其數,其中總督有7人,巡撫有11人。內閣重臣更頻繁替換,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崇禎皇帝起初對袁崇煥是非常信任的。4月他即位后,7月他就召見袁崇煥,咨詢平定遼東的方略:“你不遠萬里應召來京,忠心耿耿,義勇可佳。希望你把平定遼東的方略,詳詳細細地稟奏上來!痹鐭ɑ卮鸬溃骸捌蕉ㄟ|東的方略已經全部寫進了奏章。臣受到陛下的寵愛,感激涕零,我請求能夠得到皇上恩準,我受命在外的時候,可以根據遼東情況斟酌處理平遼大事。如果能夠得到皇帝的恩準,臣冒昧地認為,我用五年時間就能夠全部恢復遼東疆域。”崇禎皇帝非常滿意袁崇煥的答復,對袁崇煥許諾說:“如果你能夠恢復遼東故土,我不會吝惜封侯的獎賞,你對朕盡心盡力,你的子孫也會因此受到獎賞!”袁崇煥出關時領有480萬遼餉,其中米180萬石,另發內帑120萬、鎧甲40萬具,紅夷大炮10門,其他弓箭軍械無數。到任后,他立即加強防守,準備收復失地,安撫流亡平民。同時裁汰軍隊,試圖練出一支精兵,并將薊州精銳部隊充實到遼東防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8059.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