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知府”的叫法明朝才正式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看古裝劇,無論演的什么朝代,“知府”一詞出現得總是很頻繁。比如,在《楚漢傳奇》第13集中,項伯對項梁說,“他(趙高派來的官員)和知府大人又躲進了密室”。要知道,知府是明朝才正式命名的官職名,也就是說知府的叫法起源于明朝,這在古代正史《職官志》中有明確的記載,“宋朝正式設立州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明朝時才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這么看,秦朝當時肯定沒有知府。

  知府重在“府”,府的變化直接體現了知府的變化,這其中還是很有說頭的。

  魏晉時期,州刺史同時兼著將軍的職務。州刺史是文職,將軍是武職。州有州的衙門和幕僚,將軍有將軍的衙門和幕僚。將軍的衙門,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對府非常重視,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過職的州普遍設置府,比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府的長官,叫作府尹。

  五代按照唐的制度沿襲下來,基本沒有多大變化。

知府衙門

  府,比較吃香和盛行的朝代是宋。當時府的地方長官為“知××府事”,知就是主持的意思,即主持某府事。宋朝的知府事管著一個州府的軍政事務,手中掌握的權力會因為州府的不同而稍有差異。打個比方,假如到富足的江南任職,肯定是肥差,當地經濟實力很強,知府就容易有作為。如果到了蠻荒之地,多少都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兩相對比,便能看出知府和知府是不同的。

  府最不吃香的時候是元,其地位直線下降,府被分化為總管府(路)與“散府”(府),漢人先前的實力被大大削弱,蒙古人掌握朝野重權。路也不是元朝特有的,宋朝就有了,是介于中央與州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

  明清時候,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長官仍叫府尹外,一般的府長官,都稱為“知府”,在史書上以正式官名確定下來,對府的職權、責任和義務有了詳細的規定。

  史料上說,明初,按照繳納稅糧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為正三品;納糧20萬石以上為上府,上府知府從三品;20萬石以下為中府,中府知府是正四品;10萬石以下為下府,下府知府從四品。不過,沒多久所有知府均改為正四品了。當時,全國有150多個府。各個府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人口的多寡、路程的遠近、案件的多少、民風的順劣等情況,定有“沖、繁、疲、難”四個字,一個字代表一種境況。四個字都含有的為“最要缺”,含三個字的為“要缺”,含兩個字的為“中缺”,含一個字或四字全無的為“簡缺”。雖然都是正四品,但簡缺和中缺一般給初次當知府或當知府時間不長的官員,尤其初次任職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而是由督撫奏請朝廷任命。要缺和最要缺則給當過知府并且很有經驗的官員。

  如此看,《楚漢傳奇》中的項伯說“知府”時,距明朝還有小1500年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8060.html

相關閱讀: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觀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