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風俗傳統: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不吃豬肉。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另外,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月定為齋月。在齋月里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時間里,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里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饑餓的痛苦心態。到教歷10月1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面食,喜食面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面、大鹵面、肉炒面、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圣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刈彘L于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刈屣嬃陷^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刈逡蚕诧嫴韬陀貌璐停鞅钡貐^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刈宓牡湫褪称分饕校呵逭嫒f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陜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于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笔侵杆姆N帶湯汁的菜肴一次上桌!熬趴薄ⅰ笆ā、“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日常飲食習俗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饃,或烙??饃配炒咸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饃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較簡單的家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醬等。晚餐大多數都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面、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0010.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