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一說進行環球航行,見1421中國發現世界)。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海禁與抗倭
元末明初開始隨著元朝海軍的滅亡,明朝前期后海軍的弱化,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為防倭寇,朱元璋頒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誤以為“倭患起于市舶,遂罷之”。那時候,明顯發展的私人海外貿易,受到嚴厲限制。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奸商,與倭寇相勾結,共同走私、搶掠分贓,倭患愈演愈烈。
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斗爭的重大勝利。后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與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連續重創倭寇。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業績,萬古流芳。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鑒于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走私貿易正當化,國際貿易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萬歷援朝戰爭
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領李氏朝鮮。萬歷廿年,日本進攻朝鮮,朝鮮國王逃到義州并派使節向明朝求救。最終明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中日進行和談。但萬歷廿五年后,日本再次進攻朝鮮。萬歷廿六年,豐臣秀吉死日軍退回日本,撤退途中,明朝派遣老將軍鄧子龍,和朝鮮的海軍主將李舜臣一起對抗日本。盡管李舜臣的“龜船”在戰爭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威力,但鄧子龍還是不幸戰死殉國。經次血戰,日軍基本被全殲。此即為萬歷援朝戰爭。
中西交流
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并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后來經過幾次海戰,葡萄牙戰敗,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國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并接觸中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0123.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