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孤星閣老---方從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方從哲(?—1628),字中涵,德清人(今浙江德清縣)。出生年份說法很多,比較有說服力的一說是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生日是農歷八月十二。

歷史以為明之亡,始基于神宗,從哲實為罪首。

隸籍錦衣衛,家京師。明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授庶吉士,官國子監祭酒。四十一年,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首輔葉向高去職,獨居相位7年,性懦弱,不能任大事。雖多上疏言事,實將順帝意,無所匡正。親近小人,貶斥東林,殃及鄉村文人。 歷史

時逢魯、晉、豫、贛等地相繼告災,所有奏疏均扣壓不發,招致一片怨言。時逢山東、山西、河南、江西等地相繼告災,方從哲把所有奏疏均扣壓不發,招致一片怨言,且有大臣彈劾他尸位素餐、毫不作為。

明神宗不理朝政,不要說國家興衰、民眾生計,就是閣臣選任、機關缺補、官員晉退等,也都極少過問。

萬歷十一年(1583)后,中央和地方機構缺官日益增加。

到萬歷四十年(1612),內閣僅葉向高一人,六卿僅趙煥一人,都察院連續八年無正官,全國半數以上的府沒有知府,而新科文武進士及教職數千人,卻待命在京無人管。

萬歷四十五年(1617)二月的一天早晨,大臣入朝,見有一百多人聚在長安門外圍成卷跪地嚎哭。大學士方從哲、吳道南等上前詢問,回答說是鎮撫司所管犯人的家屬,因為“衙門里沒有主事的官,好長時間犯人不得判決,只有在那里耗著,人都快死光了!”對此,方從哲自然是問問而已,更無下文。

四十六年四月,清兵攻克撫順,朝廷震驚。越數月,又昏湎如故,以縱子妄殺無辜和“佐理無效”兩次遭御史彈劾,自知朝臣離心,臥床40余日,內閣無人處理日常事務。神宗百般撫慰,方復起視事。次年二月,明廷派楊鎬、趙興邦率軍抗擊清兵,大敗。禮部主事夏嘉遇兩次上疏,認為趙興邦和方從哲應負兵敗之責。此后,御史張新詔、蕭毅中、劉蔚、左光斗等交相彈奏。一時,倒方呼聲甚高,然神宗仍置之不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后,于1616年在新賓境內赫圖阿拉城(今新賓老城)稱汗,建立金政權(史稱后金)。1618年后金發布"七大恨"檄文,公開對明宣戰。同年進擊撫順城,明守將李永芳投降,努爾哈赤輕取撫順。 歷史

四十八年七月,神宗死。泰昌元年(萬歷四十八年,1620)八月初一,太子朱常洛即位。這樣,方從哲開始了輔佐第二代皇帝的政治生涯。

明光宗朱常洛早年縱情酒色,身體空墟不堪。八月初十,光宗已感不適,召御醫診治。到十四日,內侍崔文升進瀉藥去火,光宗服用后,一晝夜瀉了三四十次,病情惡化。于是東林黨人給事中楊漣、左光斗與吏部尚書周嘉謨等要求首輔方從哲查辦崔文升,督察御醫慎重下藥,方從哲一一照辦。鴻臚寺丞李可灼本無醫術,但不知從何處找到一個偏方,說可以醫治皇帝龍體。第一次進藥時,方從哲拒絕,但李可灼仍通過宦官把這件事告訴了光宗。

二十九日,光宗覺得自己已不久于人世,便向眾臣交代遺言。之后,把方從哲單獨留下,問道:“鴻臚寺進藥的人在哪里?”方從哲說鴻臚丞李可灼自稱有仙方,但“臣等不信,沒讓他進藥”。光宗堅持要李氏進藥,大臣們不放心,正在猶豫之際,光宗堅持服下了第一粒。服下以后,光宗感覺良好,并連贊李可灼是忠臣。但第二粒服下后,病情逆轉,到第二天清晨就歸天了。由于讓光宗致命的是紅色藥丸,所以此案稱為“紅丸”案。慶陵是明朝第14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墓。光宗在位僅僅29天,是明代享國最短的一個皇帝。

熹宗繼位后,朝臣紛紛彈劾李可灼,并數方從哲庇李之罪。給事中惠世揚列從哲“十罪”、“三可殺”。天啟二年(1622),禮部尚書孫慎行追論“紅丸”案,指斥從哲為弒逆不道。熹宗懾于公論,方罷從哲官,升中極殿大學士,遣行人護歸。

三年后,宦官魏忠賢擅權,為“紅丸”等事翻案。閹黨徐大化也請從哲再度執政。從哲自知逆于公論,居家不出。崇禎元年卒,卒后贈太傅,謚文端。

早年經歷 歷史

出仕前的早年經歷已不可考。從哲于萬歷十一年中進士,名列二甲。在翰林院任編修時文筆突出,多篇文章被首輔王錫爵收入文選,以為模范。講學東宮,曾多次上書神宗,維護太子(后之光宗)的地位(后來那些說從哲是鄭貴妃黨的謠言可以休也)。轉從四品朝列大夫,為國子監的司業、祭酒,又上書神宗,請求不要再開礦收稅(東林與浙黨都希望如此)。不久因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田義讓做監生的侄子走后門當官,被從哲拒絕,就放話要整從哲(“若不愛官耶”),于是從哲辭職在家閑居。

歷史

注:從以上經歷看,以《天雨花》為代表的作品中對于從哲的攻擊,一條也不能成立。

在家十多年,從哲交游很廣,聲望日隆。東林老前輩葉向高很看重他,先后舉薦他續修玉牒、出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但從哲未就。

萬歷四十一年按例舉行會試。但此時朝政日非,缺官嚴重,竟然找不到能充當主考的人。于是葉向高又舉薦在家的方從哲出任禮部右侍郎,權副主考官。葉四次上書,神宗仍不決。但關鍵時刻,他又突然下中旨,委任從哲為吏部左侍郎,輔佐葉向高主考會試。

結果因為中旨與吏部的會推結果不合,引起言官們反對。從哲于是告退,但是神宗堅決這樣任命。

從哲居家十五年,一出山就引起風波,預告了他之后艱難的首輔之旅。

出任首輔 歷史

當時內閣葉向高也是一人獨相,他上書75次要求增補閣臣,都如泥牛入海。然而方從哲出山后,神宗似乎找到了理想人選,于是下令立即增補。同年九月,下令從哲與前禮部左侍郎吳道南同加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閣為相。吳道南暫時未入京,因此由方、葉二人輔政。

方從哲雖然多年在野,但他因為秉公直諫,敢于對抗宦官,且與朝廷當時的黨爭牽連較小,在當時聲望很高。

然而由于黨爭、缺員和閣權的不確定性,當時的朝政已今非昔比,不像前任們那么容易處理了。大明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

次年,葉向高由于老病,請求歸家。當時輿論多歸于東林人物沈鯉。方從哲于是也投桃報李,追隨大流,請求讓沈入閣為首相。然而神宗不納。

于是方從哲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成為了大明首輔,接過葉向高的班,一人獨相。

其間吳道南于萬歷四十三年終于到京赴任,入參機務,然而旋即在四十五年因為前一年他主持會試時發生的科場舞弊案而自請辭職而去。因此,方從哲在整個萬歷后期基本上是一人獨相,勉強維持國家的運轉。

忠諫無果

方從哲上任后,也頗想奮發有為。他多次上書言事,希望匡正朝廷。然而由于神宗無為,他的相權又大不如夏言-張居正時代的首輔們,他的努力終于歸于失敗。不過他始終為萬歷帝所信任,未嘗因為能言極諫而被斥。

當時建州尚未崛起,大明面臨以下三大問題:

一、地方饑荒。 歷史

由于小冰河時期開始,地方多處災荒。加之土地兼并嚴重,大明又開始出現下層騷動。

二、百官缺員。

萬歷期間,百官缺員。而眾多進士等候補官員則屢候不補,形成巨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歷史

葉向高去國后,曾疏曰:「今六部止有五人,都察院遂至空署。」且「候補科道久者二三年,近亦數月,旅食長安,茫無職事,銷向用之心傷,平政之明所宜即行。」候補官員期待真除,卻求之不得,故向高嘆曰:「官既困于無憑,地方又困于無官,政體之虧莫此為甚!

三、榷稅之政。 歷史

當時國家不開礦、不?稅,似乎已經無力維持財政運轉(萬歷25年到萬歷34年間,每年上繳礦稅收獲就平均有白銀50萬兩、黃金13000兩)。而且這種工商業稅收自然有其正當性(以前對商人幾乎無正稅)。

但是這種絕對主義統治者對于資本主義萌芽利益的分享要求,嚴重妨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始積累(雖然當時無人認識到這一點),自然引發大商人階層(就中國實際情況而言,同時也往往兼是大地主)和代表他們利益的許多官僚的激烈反彈。加上監稅太監又擾民甚厲。此事已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東林的重要資助者有通州商人(李三才的背后)和蘇南工場主,于是借“天人感應”之說強烈反對榷稅和礦稅。

而浙黨雖然也有反對的動機,但出于自身是執政黨,需要穩定國家財政的考量,實際上是采取一種希望改革與妥協的態度。

方從哲當時對這三個問題都有所應對。 歷史

以第一個問題為例子,他擬訂了三個解決辦法。

(1)發帑:

歷史

共4頁: 上一頁
  • 1234下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2161.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