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多居住在山區,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黃土墻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便成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樣;苗族的一些上層首領也修筑磚石徹的帶風火墻壁的四合院落,寬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貧寒的人家也筑簡陋的竹樓,低矮的石板屋和樹皮蓋頂的茅屋。但苗寨的主體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腳落。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掛、或四柱三掛。木制結構,兩側用竹子編封外糊泥墻。木板房上蓋小青瓦,梁柱板壁全用桐油反復涂抹,風吹日曬,烏黑發亮。屋前砌有青石板小坪,擱有農具,風車等,屋前后栽有鳳尾竹,楓香樹或芭蕉林。進門跨過“虎口”是堂屋。
正中埋有“龍寶”,堂上供有“家先”(祖先牌位);左側廂房筑有青石火塘,供炒菜煮飯,右側廂房擺放家具;左右廂房靠后都擺有兩張大床,外用青色藍色土布大蚊帳罩住。帳內設有壁柜;主人家凡值錢的東西多藏在大蚊帳內。 苗家的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繡球、金瓜等形體。吊腳樓通常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發光。樓上擇通風向陽處開窗。窗欞花形千姿百態,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海、獅子滾球等。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谷倉或擺放家具農具。
樓上則為主人居室或客房。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繡花、挑紗、織綿、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和土家吊腳樓不同,苗家吊腳樓上樓的梯子一般設在屋內,而不像土家吊腳樓設在屋外。 不論是黑瓦房,或是吊腳樓,苗族民居照例少不了青石火塘。火塘上懸有杭桿,掛滿了薰黑的臘肉、野味;鹛林虚g立有生鐵鑄的三角架。每當夜暮降臨。勞作歸來的苗人圍著火塘煮飯炒菜,跳動的火苗映紅一張張憨樸和善的笑臉。好一幅溫馨、寧靜的田園風光圖。如遇親朋好友來坊串門,圍火塘飲酒放歌,唱一曲古老、煽情的山村野調,更是趣味無窮。
苗族民居落成,通常要舉行傳統的“接龍”儀式消災祈福。這是這個古老的民族對黃河故土的眷戀和向往。 苗家的接龍可分為大型的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 “接龍”多在黎明時分進行,儀典隆重而熱鬧,新居的堂屋燃滿燈燭,鋪開大竹簟,擺好紅、黃、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紙,閃亮的銀飾,花綠的苗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6018.html
相關閱讀: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