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朱元璋陵寢為何狀如北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十三陵風水為何難保大明昌盛

風水,在我國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話題。在古代,特別是漢唐以后,上自帝王宮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廟和民宅,在選址和營建過程中大多都深受風水理論的影響。

最初,風水只是古人尋找墓地時使用。它的理論大概是: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里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后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

明代帝陵的卜選,就是在陰宅風水術的指導下進行的。卜選的方針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變化;龍(陵后的山脈)、穴(陵墓中安放棺槨的地方)、砂(陵寢風水格局中龍以外的其他山脈)、水(河流)之間的相配關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選最初始于明永樂年間,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在昌平境內尋找墓地。后來他在這一地區找到“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后并封為“天壽山”,并于1409年開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長陵。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敞開,山間泉溪匯于陵前河道后,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千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十三陵的選址考慮了天干的因素(即天時,天時考慮三、六、九)、人的因素(明代十三代皇帝陵墓都建在此)、地的因素(土質很差,以虎山為最差。也許它原來的土質是好的,到現在已經發生變化)。這個十三陵是一個聚人氣、才氣的風水寶地,就像故宮一樣,雖然朝代變換,民族卻愈加強大。

當然,十三陵雖然是風水寶地,但是,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萬代,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幾乎具有某種神秘的必然性。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說:“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枕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彼詫⒚鞒臏缤鐾耆珰w罪于十三陵的風水也是不恰當的。


明孝陵布局狀如北斗之謎

明孝陵坐落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1368~1644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寢。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明孝陵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歷經滄桑的明孝陵,許多建筑物的木結構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遺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間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受損壞,陵區內的主體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遺存,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規模和藝術成就很深刻地影響了以后帝陵的修建,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項天才的藝術杰作,是中國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開創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地位。

明孝陵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再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墻有45 里,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麒麟、馬和象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明孝陵處于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筑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筑當年建有紅墻圍繞,周長2.25公里。若從空中俯視,可以看到明孝陵竟然呈北斗狀布局!有人說,這是朱元璋別出心裁,故意要打破常規,以表示自己不按常規、傳統辦事的帝王氣概。也有人說,這是為了讓神道加深延長,便于布放石人、石獸。還有人說,是朱元璋在建造孝陵時,有人建議挖平孝陵對面的孫陵崗(今梅花山),使墓道取直。朱元璋認為孫權是條好漢,認為讓東吳孫權大帝為自己守陵更顯氣概。

近來,有人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解釋朱元璋的做法。朱元璋早在作為農民軍起義將領時,寫過一首氣貫長虹的詩篇:“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伸長腿,恐把山河一腳穿!边@體現了朱元璋的雄心,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既然費盡心機擇址建陵,在陵墓的設計上一定會更加用心。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情況,意在“天人合一”、“魂歸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對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設計成北斗七星的形狀,“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筑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從平面圖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與南北朝、遼代、唐代所繪制的“北斗七星” 圖是相同的。

明孝陵的后山還埋葬著一批明朝的開國功臣,有著名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墓等。據傳,朱元璋營建明孝陵時,曾說過他一人獨居鐘山之陽,功臣陪葬山陰。因此,在紫金山之陰就有了11座功臣墓。這又恰似群星朝“北斗”。風水學認為,朱元璋留存孫權墓并非像簡單傳說那樣僅因孫權是好漢,而是因為孫權墓所在的梅花山孫陵崗還在古地貌學上是一個“近案”,通俗地說,就像一張茶幾。這樣一來,明孝陵背倚鐘山,從整體上就又形成背有靠,前有案,東有青龍,西有白虎,北有玄武(龜蛇合體),南有朱雀的吉祥格局。也許,朱元璋這才稱心如意。

2003年7月,在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遺產成員。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明孝陵的: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定陵:最不吉利的吉地

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中,有三座陵墓規制比較大:一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定陵。定陵位于昭陵東北大峪山下,建筑規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規模稍次,其中埋葬著明代第十三代帝王萬歷帝朱翊鈞和孝瑞、孝敬兩位皇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鈞病逝,十月葬于定陵。三百多年以后,他的墳墓定陵被發掘。1958年,在考古學大師夏鼐的指揮下,神宗的梓宮(棺槨)被開啟。在厚厚的龍袍下面,掩藏著神宗的尸骨。尸骨復原后的結論是:“萬歷帝生前體形上部為駝背。從骨骼測量,頭頂至左腳長1.64米!1966年8月24日下午,“地主階級的總頭目”神宗的尸骨被砸爛、焚燒。這位曾經統治中國48年的駝背皇帝,終于化作一縷青煙遠去。定陵三百余年后遭掘,還有一說,就是風水不好,當年擇地建陵之初,就發現了不吉之兆,預示以后要出大禍。

明神宗朱翊鈞10歲登基繼承大位,在位之初,任用張居正等大臣輔政,采用了張居正的改革辦法,使經濟有所發展。然而張居正死后,萬歷竟然三十年不理朝政,并且廣搜民脂民膏,派宦官到處搜掠珠寶,以勘礦、開礦為名廣搜民財,導致民憤紛起,怨聲載道。史書上說:“明之亡,亡于神宗”。

明神宗也是一位極其相信風水的天子,萬歷十一年(1583年)正月,只有21歲的朱翊鈞借去天壽山春祭之機,動起了擇選萬年吉壤的念頭。

當時欽天監通過四處遍閱實地比較之后,認為形龍山、小峪山、石門溝山三處“最吉”,但后來有大臣指出:石門溝山坐離朝坎,方向不宜、堂局稍隘。但“形龍山吉地一處,主山高聳,層巒疊嶂,金星肥員,木星落脈,取坐乙山辛向,兼卯酉二分,形如出水蓮花,案似龍樓鳳閣,內外明堂開亮,左右輔弼森嚴,且龍虎重重包裹,水口曲曲關闌,諸山皆拱,眾水來朝,誠為至尊至貴之地。又見小峪山吉地一處,主勢尊嚴,重重起伏,水星行龍,金星結穴,左右四鋪,拱顧周旋,云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取坐辛山乙向,兼戊辰一分。以上二處盡善盡美,毫無可議!敝祚粹x在當年九月九日借秋祭之名,親自去看了形龍山和小峪山兩地,現場初定小峪山,請示兩宮皇太后之后才能正式敲定。第二年九月(1584年),奉兩宮皇太后之命,朱翊鈞再借秋祭之機,正式定下了小峪山,即現在的定陵陵址,并易小峪山為現名大峪山。

雖然大峪山被明神宗認為是“萬年吉壤”,但在動工過程中卻出現了不祥的預兆。定陵自1584年10月6日開工,每天直接進入現場施工的軍民夫役和瓦木石匠達兩三萬人。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陵園工程已有相當進展。但此時,風水師定下的將來置放棺槨的地方卻出現了意外,挖出一塊大石頭,寶床下無土,這嚴重犯了風水大忌。有大臣提出重新擇定陵寢的地址,但讓人意外的是,當時一心事佛、十分迷信的朱翊鈞一反常態,稱祖宗山陵既然位于天壽山,后代子孫皆當歸葬于此山。并下詔,勸大臣不要再爭論了,壽宮吉地就是大峪山。雖說如此,朱翊鈞曾帶人悄悄看過幾處地方,仍不是很理想,于是徹底死了易地建壽宮的念頭。但在六年的建陵過程中,官場和民間關于定陵風水不吉利的議論一直沒有停息過。

史載,萬歷二十三年,定陵已建成五年了,當年開國功臣、風水大師劉伯溫的十一世孫劉世廷,仍上疏奏稱:“大峪山壽宮龍穴非真”。要知道朱元璋建在南京的孝陵就是劉伯溫給選的址,劉世廷的風水理論應該是祖傳之術。定陵在以后的歲月中的確是屢經磨難,由于朱翊鈞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定陵多次遭到盜墓賊的“光顧”,不僅如此,定陵還在歷史上屢遭火焚。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正義軍攻入昌平,地上木構建筑大部分被焚毀。同年清兵入關,陵園再遭破壞。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時,?恩門、?恩殿被縮小規制重建,但民國年間再次被焚。陵園建筑中只有寶城、明樓、重門和陵垣始終未遭嚴重破壞。

從當初選址,到三百多年后被掘,報應也罷,巧合也好,定陵身上確有太多的謎團,不由你不感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8193.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觀念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