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筑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墓葬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并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明十三陵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后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边@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8205.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