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自古以來是中國海外交通貿易中心,這個格局是秦始皇與南越王開創、漢武帝時期形成的。唐代嶺南節度使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皇帝又派遣特使來廣州揀選海外珍異,從政府層面加強海外交通貿易的管理,為宋代市舶條例打下基礎。唐代嶺南節度使、市舶使院和宋代市舶司都設在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州。專家指出,雖然目前發掘的遺跡不能確指建筑基址,但治所與官署就在現北京路和財廳前一帶是肯定的。
獸首銜璧玉佩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作為廣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6個重要史跡點之一,當年南越王墓墓中出土的多件海外珍貴器物,不僅是南越國與海外交往的歷史見證,也是廣州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舶來品。"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云介紹,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了波斯銀盒、原支非洲象牙、紅海乳香、焊珠金花泡、玻璃珠飾等舶來品文物,這些都說明廣州當時就是一個越洋貿易的重要港口,為歷代廣州外貿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批出土文物也是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物證。吳凌云對60多年來廣州出土的包括西漢南越王墓在內相關文物作了梳理,強調它們印證廣州是中國少有的兩千多年連續不斷的對外貿易大港。
吳凌云透露,廣州"海絲"申遺項目有望在2018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古墓挖出最早舶來品
"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古波斯帝國時期的銀盒,是迄今被考古專家公認的中國發現的最早'舶來品'。"吳凌云介紹,這件備受世人注目的蒜瓣紋銀盒高12.1厘米,口徑13厘米,重572.6克,器壁光滑,大體完好。"銀盒與我國古代金屬鑄器有明顯區別,其造型和紋飾與漢代及以前中國容器的傳統風格迥異,它是用錘揲法在金屬器上打印出凸瓣紋。這在中東地區廣為流行,而在古波斯帝國時期的金銀器中卻有不少與之相類似的器物,銀盒因此被學術界認為來自波斯,經海路傳至廣州。"
最早的“舶來品”波斯銀盒
出土飾物呈現海外工藝
伴隨南越王墓出土的13件熏爐,還包括出土的21.22克乳香, 這是自古以來阿拉伯地區重要商貿物產。
"此外陪葬物還有西方色彩的玻璃珠子,有蜻蜓眼玻璃珠、扁圓形小珠串飾等4個玻璃樣本。經測試分析,其中的蜻蜓眼玻璃珠應當是受海外珠子的影響,按西方玻璃珠的樣式仿制的。
提起南越王身上著物會讓人最先想到絲縷玉衣,而在南越王身上發現的珠襦飾物中,其中包括32枚精湛的焊珠金花泡。記者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見到,這些直徑僅有1.1厘米的金花泡閃閃發亮,呈半球形,泡面用金絲焊接出圓形、心形、辮索形等多種立體圖案,也有用4粒小金珠焊接成圓珠形圖樣。
吳凌云介紹,在20倍的顯微鏡下,可清楚地看到焊接點。這是目前中國境內考古發現見到最早的黃金焊珠工藝制品。據學者考證,這種焊珠工藝在西亞兩河流域烏爾第一王朝時期(公元前4千年)就已出現,隨后流行于古埃及、克里特和波斯等地,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以后流傳到印度。有學者認為,零星散布在中國的焊珠工藝金珠,與中西方的海上航路有關,是很有道理的。
提筒詳錄當年海事圖
"漂洋過海的最重要前提是海運工具和航海知識。而南越王墓出土了刻有四艘船紋的提筒,刻鑄的船紋給我們提供了一幅裝備完整的海事圖畫。"吳凌云介紹,這件提筒器身有4組紋帶,近口沿處和近器足處的三組紋飾,均以勾連菱形紋為主,上下綴以弦紋、點紋和鋸齒紋飾。器腹中部的一組是主紋,海船4艘,每船羽人5人,均飾長羽冠,船旁還飾以水鳥、海龜、海魚。
值得注意的是,從圖案中能夠看到此時已經有了水密艙、舵和風帆。四艘船均有5個或6個船艙,船艙內滿載戰利品,有一艙內滿是銅鼓。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水密艙海船圖。
吳凌云解釋。中國在造船技術方面有許多堪稱第一。在這四組船紋圖還反映出海上作戰凱旋的情形。
另外,在1975年,廣州還發現了秦造船工廠遺址,證明兩千多年前,廣州已擁有相當規模的造船能力與先進的技術水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6136.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