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四年四月進,五年二月出
任職時間:1650-1651年
任期:1年
字鐵庵。漢族,夷陵(今湖北宜昌)人。天啟二年進士。曾任南京司業、祭酒。后為權臣薛國觀彈劾,罷官家居。南明福王起為詹事,唐王召為禮部尚書,都因交通不便,未就職。永歷四年(1650),到梧州見永歷帝,任東閣大學士。次年,為聯絡川中諸鎮之兵,自請往四川督師;加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書,總督川、湖諸處軍務。到貴州都勻時,為孫可望所拘。數月后脫身到川東,聯絡川鄂邊境的農民軍——夔東十三家抗清。永歷十三年,督十三家中的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等十六營由水路會攻重慶。后因十六營中的地主武裝譚弘、譚詣殺死譚文致遭失敗。不久病死。
明朝末年,清軍占領了大半個中國。時值國難當頭之際,被困在大西南的永明王拜文安之為東閣大學士(宰相)。本來,文安之打算長期隱居夷陵故里,但他“見國勢愈危,慨然思起扶之”,故不再推辭,于永歷四年,即順治七年(1650)六月在廣西梧州朝見了永明王。以上這首詩就是當年文安之從家鄉出發赴任途經龍泉時,寫的題為《龍泉曉發》詩中的句子。這首詩充分表達出他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無限熱愛和光復天下的決心。
據《明史·文安之傳》記載,文安之,夷陵人(今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文畈村),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永明王拜為東閣大學士(宰相)。崇禎二十三年,即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六月,安之竭王梧州。時嚴起恒為首輔,王化成、朱天麟次之,起恒讓安之而自處其下。從曾經任文畈村黨支部書記文道生所珍藏的《文氏族譜》中,我們可以對文安之了解得更加詳細:文安之,行一(文國楨的長子,排行一),字汝止,號鐵庵,生于萬歷二十年(1582)五月初四午時。辛丑科史式二名,壬戌會十一名,聯捷。官翰林院,歷十四任至熏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師,督師經略川、秦、楚、晉、豫,調督熏恢剿各路兵馬錢糧。特制莽玉金章,文淵閣大學士,賜上方寶劍便于行事,吏兵二部上書。卒于永歷十三年(即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九月初八日未時,葬于巴東平陽下壩。 歷史
當文安之中進士后,由庶吉士改任檢討官時,奸臣魏忠賢當朝,那些想往上爬的人,都去投靠他。文安之不隨大流,便去職還鄉休息。魏下臺后,文安之被召用。到了崇禎末年,任職為南京師業。后來又提升為國子監任祭酒長官(相當教育部長),負責掌管國學諸生訓導之政令。由于被薛國觀所迫害,被朝廷革去官職而歸故里,開始過著清貧的田園生活。
文安之任宰相時所鑄永歷通寶背壹分錢幣
在此期間,文安之還到容美土司(今五峰、鶴峰、巴東一帶)的土家族地區生活了兩年時間。他深知水燼司唐鎮邦有才略,便在其司治住下。在那里,他對容美司田玄寫的《秀碧堂詩集》、田圭的《田信夫詩集》等進行了認真的評點,并于順治三年(1646)秋為《秀碧堂詩集》寫了序。在一首對答詩中,他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豺虎心何厭?兇殘眾所驕。滿懷悲憤事,留與話漁樵!”。因此土家族人民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他離開容美土司時,土家族兄弟踏歌相送:“秋水凄日,溪橋長別時。緩隨赤象步,微詠白駒詩。亡國音同哽,無家路倍歧。”(田甘霖:《送文鐵庵先生往施州》)直到后來文安之當宰相后,土家族兄弟都還在日夜思念著他:“夢想何曾到,顛沛遘會奇。人生如晦塑,有盈必有虧。若非逢陽九,何由至于斯?”(田信夫:《巴東行呈文鐵庵相國》)文安之殉國后,土家族兄弟悲憤欲絕:“炎海瘴江幾度深?君恩未報卻相侵!經綸漫措擎天手,慷慨孤縣夾目心;⒈仃P何處覓?嘯吟多句獨堪欽!可憐杜宇春來恨,啼向愁人淚滿襟。”(田甘霖:《哭文相國先生》)
精忠報國
文安之多年閑居鄉間,南明弘光帝、隆武帝都曾下詔起用,因干戈不息,交通困難,沒有赴任。國南當頭,匹夫有責。當這一次接到永明王的任職詔書以后,文安之不再等閑視之,慨然走上了抗敵前線。當時朝廷的內閣大學士為輔臣,稱首席大學士為“元首”或“首輔”。文安之任大學士后,孫可望再次派人來請求封自己為秦王,被文安之拒絕了。
后來桂林被敵人攻破,永明王遷到南寧。敵兵日愈迫近,云南又被孫可望盤據。文安之考慮到川中諸鎮兵尚強,想和他們聯合,共輔朝廷,就上奏請求加諸鎮封爵。永明王準奏,還加封文安之為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書,總督川、湖諸處軍務,并賜給他一把上方寶劍,以便指揮軍隊。他曾在自己的詩作中這樣形容戎馬生涯:“久拼身老白云邊,辟谷經時歇旱煙。十里荷鋤聊散圣,中流擊楫仗諸賢。關西未凈朱眉部,江左新傳赤伏年。水外竹籬如可借,好將蠖伏當鶯遷。”(文安之:《答美容司田太初〈寄懷文鐵庵先生〉詩》,見《秀碧堂詩集》)他率領王光興、郝永忠、劉禮仁、袁宗弟、李來亨等十四名將領抵抗清軍。后來孫可望謀反朝廷,想私設六部、翰林等官,封文安之為東閣大學士。文安之拒不就任,和劉禮仁一起,赴川東抗敵前沿陣地。并在川東、川湖一帶,和數十萬將士一起耕田自給,以補軍餉。李赤心、高必正等部開到廣西南寧一帶。李赤心死后,養子李來亨帶領部屬推舉高必正為主將。 歷史
永歷十三年,即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永明王遷都云南永昌,文安之率領劉禮仁、袁宗弟、李來亨等十六營經水路攻打重慶,準備和譚宏、譚詣會師,討伐叛軍譚文部。譚宏、譚詣不從,文安之又準備討伐譚宏、譚詣,譚宏、譚詣畏罪,率部投降了清兵。這時,永明王已逃到緬甸,國土失盡,文安之不久便郁郁而死。
詩文杰出 歷史
文安之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他一生酷愛詩文,所到之處,多有題詠,充分表達出他憂國憂民的民族氣節。其作品有《詩集》、《傳記》等,清人漆嘉祉題有《大學士文公詩序》。文安之的詩歌《詠紅豆》是對自己一生所作所為的性格的真實寫照:“饑不餐紅豆,嗟來事有無。翻疑饞壯甫,拾橡當朝?。筆渴蘭朝吐,霾深鬼晝呼?芍R食嘆,不獨一庸儒。”(文安之:《對答田珠濤詩》,見《田氏一家言》卷十二)
他曾親自到分鄉咸池一帶采石。通過參加勞動,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咸池采石歌》:“咸池采石昔未聞,自我采之多異文。天精散落入地脈,龍章鳳質何紛云。”他為自己人生途中的坎坷憤憤鳴不平:“憶我泥途見奇色,下車攀轅淚沾臆。”他以屈原宋玉自比:“屈原宋玉死千年,遺文乍向溪邊得?急呼良工命龍泉,琢成十頃良硯田!”他通過自己的經歷想到當年歐陽修被貶夷陵時的情景:“黃金古藏多遺書,我欲暮晨獵其余。更將歐氏端溪譜,譜入咸池龍與魚。”(參見同治三年版《東湖縣志·藝文》)他日耕夜讀,從古代仁人,到近代志士,拜讀他們的文章,學習他們的精神。
他了解到分鄉郭家沖村有一位早在正德六年(1511)就中進士,后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掌管院事的尚書郭維藩,經過調查研究后,寫出了《郭維藩傳》,高度贊揚尚書郭維藩“一布袍十年不易”的儉樸生活。贊揚他為了報國,“一身歷險涉難,其完節固本,而屢值大難無恙”的崇高品格。
此外,他還編寫了大量史料。文安之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宰相。由于他報國有功,其曾祖父文(失名)、祖父文禮、父文國楨被皇帝封為光祿大夫,文安之的五個兒子,長子文協吉得蔭行人司行人,次子文逢吉得蔭官至關外參議(國防立法),三子文鼎吉蔭錦衣衛指揮僉事(食千戶),孫子文祖粢蔭官按察使司副使監軍(相當省法院副院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0316.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