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異香”給古人生活帶來的影響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如同歐洲人對中國絲綢著迷一樣,中國古人對海外輸華的香料也十分著迷,有海外學者因此把絲綢之路說成是"香料之路"。在所有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海外物品中,香料的輸入量最大。這些來自海外的進口香料被古人稱為"異香",其種類包括阿拉伯沿岸的"乳香"、東非的"紫檀"、索馬里的"沒藥"、印度的"蘇合香"、西亞的"安息香"以及北非、大秦的"迷迭香",東南亞、南亞的"爪哇香"、"沉香"、"紫藤香"、"雞舌香"、"欖香"、"樟腦"……

海外香料是何時開始進入中國的?

漢東方朔《十洲記》:"西胡月支國王遣使獻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桑椹"

最早一次海外香料輸華,出現在力主開辟"絲綢之路"的漢武帝時期。舊題漢東方朔撰《十洲記?聚窟洲》記載:"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國王遣使獻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桑椹。"

征和三年為公元前90年,其時距張騫首次鑿空西域已近半個世紀,月支國所獻應該是聚窟洲特產"卻死香",聚窟洲與鳳麟洲都處于"西海"。類似記載在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也有,但香源產地有所不同:"漢武帝時,弱水西國有人乘毛車,以渡弱水來獻香者。"

《十洲記》和《博物志》均被歸入古代中國志怪小說類,所以有學者對于海外進香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但筆者查《漢書?武帝紀》,征和三年已67歲高齡的漢武帝確實巡邊了:"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可見《十洲記》和《博物志》所述并非捕風捉影!吨形鹘煌ㄊ妨蠀R編》編撰者、民國學者張星?便認為所記可信,還推斷"弱水西國"是歐洲國家。

古羅馬帝國即中國史書上所說的"大秦"國,因在地中海西,又稱"海西國",《十洲記》所指的"弱水西國"即指古羅馬及西亞一帶。對于漢武帝時海外向中國進獻香料一事,古人筆記多有提及。南朝梁任?《述異記》即稱:"辟寒香,丹丹國所出,漢武時入貢。"《述異記》上說的丹丹國在哪里?根據《隋書?婆利傳》所記,丹丹不應是歐洲國家:"婆利國,自交?浮海,南過赤土、丹丹,乃至其國。"婆利國是南洋島國文萊的古稱,可見,"丹丹"國應該處于馬來半島。

為什么漢武帝時期向中國獻香記載會這么"亂"?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曾先后向中國輸入過香料。對此,中國二十四史上這方面的記載很豐富:從南洋諸國,到地中海沿岸國家、中亞、北非等,凡有香料的國家和地區,在古代均曾通過陸上、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向中國輸入香料。如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2019年)八月,訶陵國遣使貢獻"異香、名寶", 訶陵國位于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一帶,他們便是乘大船從南海來到唐都長安的。

據日本真人開元《唐大和上東征傳》:當時的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因為包括香料在內的大宗海外物資輸入中國量很大,"海船云集",廣州首設"市舶使"。據《舊唐書?玄宗本紀上》,唐開元二年(公元72019年),朝廷任命右威衛中郎同慶立為安南市舶使。

哪些外來香料最受中國人歡迎?

魏文帝曹丕《迷迭賦》:"薄六夷之穢俗兮,越萬里而來征"

其實,中國本土也有非常好的香料,且香源豐富。1972年考古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便出土了很多本土產香料,有辛夷、高良?、香茅、蘭草、桂皮等。那么,為什么外國香料那么受青睞?除了本土香料的產量遠不能滿足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在精明的海外商人宣傳下,進口香料在古人眼里成了"異香",不僅能凈化空氣、提升生活品位,還是一種能驅邪療疾的"靈藥"。

古代一直將香料當藥物引進,如《十洲記》中提到的"卻死香"就被傳得很神奇,所以還有"驚精香"、"震靈丸"、"反生香"、"震檀香"、"人鳥精"等很多叫法。據傳,其香能讓死人復活:"香氣聞數百里,死者在地,聞香氣乃卻活,不復亡也。以香薰死人,更加神驗。""卻死"、"反生"等叫法就是這么來的。

海外香料進入中國是從漢武帝時開始"規;"的,而"中國香文化"也是從這一時期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進口香料最早成為中國貴族、官紳生活中的奢侈品,東晉王嘉《拾遺記?后漢》記載,當年東漢靈帝在西園建浴館,用"西域所獻茵墀香,煮以為湯",洗澡水倒入渠中仍很香,此渠因此得名"流香渠"。

那么,從絲綢之路過來的異域香料都有哪些?綜合起來看,代表性香料主要有:阿拉伯沿岸的"乳香"、東非的"紫檀"、索馬里的"沒藥"、印度的"蘇合香"、西亞的"安息香",北非、大秦的"迷迭香",東南亞、南亞的"爪哇香"、"沉香"、"紫藤香"、"雞舌香"、"欖香"、"樟腦",等等。

在這些進口香料中,"蘇合香"是最早進口的一批。蘇合香又名"帝膏",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引晉郭義恭《廣志》稱:"此香出蘇合國,因以名之。"當年,月支國獻給漢武帝的香料,"大如雀卵,黑如桑椹",便是這種蘇合香。

到漢魏時,西北陸上絲綢之路經過300多年的經營,經貿往來、貨物互換已十分活躍,特別是西域物產紛紛東輸。這一時期,從西域輸入的"迷迭香"最受歡迎,出現了不少以"迷迭香"為題的詩賦。如魏文帝曹丕曾專為此香詩性大發,寫下了《迷迭賦》:"隨回風以搖動兮,吐芳氣之穆清。薄六夷之穢俗兮,越萬里而來征。"他還在序中做了說明:"余種迷迭于庭之中,嘉其揚條吐香,馥有令芳,乃為之賦。"王粲、曹植、陳琳等皆有同題之作,可見外來香料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進口香料給古人生活

帶來哪些影響?

南宋趙適汝《諸蕃志》:

雞舌香"能辟口氣,郎官咀以奏事"

香料輸入的最大影響并不是經濟上的,而是對古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含香凈口"、"焚香養性"、"上香祭祖"、"燃香凈室"……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用香風俗,豐富了"中國香文化"。

在香料輸華之前,中國人雖有用香現象,并且出現了"香氣養性"的觀念,但多與祭祀有關,以薰香為特征的生活用香風俗并未形成。伴隨海外香料的到來,自漢武帝時代起,這種情況出現質變,在藥用、祭祀之外,香料成為了一種生活消費品。最典型的是宮廷用香講究了起來,薰香、佩香、含香均成禮制,出現了官場"含香凈口"風尚。據清孫星衍等輯的《漢官六種》記載,漢代官員向皇帝奏事,先有"女侍執香爐燒熏",奏事時"口含雞舌香",以防身上散異味、有口臭。因為"口含雞舌香"之典故,后來"含香"成為朝官的代稱,現代流行嚼口香糖,就是古代官場"含香凈口"的遺俗。

"雞舌香"簡稱"雞香"或"舌香",系海外傳過來的"丁香"。南宋趙適汝《諸蕃志》記載:"丁香出大食、?婆諸國,其狀似丁字,因以名之。"雞舌香"能辟口氣,郎官咀以奏事。"雞舌香還是中醫治療牙疼、口瘡的良藥。

海外香料與古代文人的創作活動也息息相關,書香經典對聯"室雅何須大,有香不在多"就是這么回事。"焚香養性"與"養蘭(花)怡情"是古今文人的象征,杜甫詩稱:"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進口香料對民間的影響更普遍,用香料熏房間的"燃香凈室"、用香祭祖宗祀亡人的"上香祭祀"等風俗甚至流傳至今。需要說明的是,進口香料能對古代中國人的生活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與佛、道二教的推動不無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8272.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