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攛掇焚書坑儒的李斯是怎樣的狠角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李斯師從于儒學大師荀子,卻一步一步走向了法家的道路;他親手殺害了同門師兄韓非,卻又成了韓非思想最忠實的信徒;而他提出的“焚書”之議,則直接終結了儒家乃至諸子百家生存的土壤。

拜別儒家師門赴秦國

公元前247年,已經而立之年的李斯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離開老師到秦國去。

臨走那天,老師荀子問李斯:“你為什么要到秦國去呢?”李斯回答說:“現在各國都在爭雄,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場!

李斯的回答很干脆,毫不掩飾自己匡扶天下的雄心壯志。對于秦國,荀子并不陌生。19年前,同樣是經不住強秦的吸引,荀子一掃“儒者不入秦”的傳統,主動跑到秦國游學。

在秦國,荀子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上。當他提出以儒家之“王道”補秦國“霸道”之不足時,秦昭王嘴上連連稱善,卻始終不肯用荀子。

與19年前不同的是,儒生西入咸陽不再是偶然,而各種飽學之士更是爭相入秦。他們或入朝為官,或投身顯貴門下,繼續游學。與秦國的門庭若市相反,東方各國的人才流失相當嚴重。

時移則事易,面對學生西入咸陽,荀子倒也不覺唐突。他甚至為此感到高興,說不定李斯真能在秦國實現自己未竟之愿呢!

然而,高興之余,荀子又不免憂慮。一方面,秦國有不修儒道的傳統,倘若李斯不善變通,難免會遭遇自己同樣的命運。而另一方面,他更擔心李斯太過靈活,毫無原則地曲意迎合秦國的傳統。

見李斯心意已決,荀子也不強留。只是再三叮囑,勿違為師之道。李斯遂拜別師恩,一路西行直奔咸陽。

選擇仕途放棄士途

荀子的擔憂不無道理,初入秦國的李斯再一次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

李斯風塵仆仆趕到咸陽,正逢秦莊襄王新喪,新即位的秦王嬴政還是個13歲的小孩子,真正掌權的是太后趙姬和相國呂不韋。

呂不韋原是商人,對治理國家并沒有太多經驗。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他效仿戰國四公子,不惜重金廣攬人才。極盛時期,其門客多達3000余人。秦王年幼,尚未親政,想在政治上大有作為的李斯只能投靠呂不韋,成為其門下的舍人。

呂不韋的相國府儼然一座稷下學宮,各種流派的學者文人匯聚一堂,或著述,或辯論。呂不韋經常光臨辯論會場,聆聽學者們的思想交鋒。后來,呂不韋將門客們精彩的言論編撰結集成為著名的《呂氏春秋》,這是后話。

李斯初入相國府,雖然只是一個身份不高的舍人,但衣食無憂,既可以參與學者間的辯論,又可以埋頭做自己的學問。

但是,李斯并不甘心做一個純粹的門下客,他選擇了一條直接介入政治的道路——入仕。盡管相國府食客三千,但真正具備大師級水準的人卻少得可憐。李斯受教于儒學大師荀子,其思想之深邃,論辯之宏富,遠非其他門客所能比肩。

不久后,呂不韋就發現了李斯,任命他為郎官。名義上是保衛秦王嬴政的安全,實則為呂不韋安插于秦王身邊的眼線。

李斯對這個安排欣然受之。在士途和仕途之間,李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獻計瓦解六國

盡管荀子一再告誡“勿違為師之道”,但身陷仕途的李斯很快做出了違背師門的選擇。李斯仔細地考察著尚未成年的秦王,發現秦王嬴政不甘心做一個傀儡,一心要實現偉大抱負。于是李斯很快做出了一個深謀遠慮的決定,投靠秦王。

李斯不愧為荀子的得意門生,其游說之術堪稱絕倫。他深知,在崇尚霸道的秦國,引導秦王以儒術治天下,無異于緣木求魚。于是,他決定投其所好,以霸道取悅秦王。

李斯對秦王說:“如今諸侯服從秦國就如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足以掃平諸侯,成就帝業,這是萬世難逢的一個最好時機!

寥寥數語,直指嬴政胸懷,縱論古今,不離秦國霸業,每一句話都說到了秦王心里,遂任命李斯為長史。

李斯本可以按照老師的思路,趁著嬴政年幼,多教他一些儒家的王道,彌補其霸道之不足。但是,在李斯看來,王道雖好,苦于見效太慢。秦王不肯等,李斯也就等不得。因此,李斯在自己的仕途生涯中,徹底放棄了荀子的王道,選擇了立竿見影的霸道。

李斯上任之后立即給秦王上了一個瓦解六國的計謀,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玉珍寶去各國游說。對各國的重要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想盡辦法把他們殺掉。等諸侯國君臣關系被離間后,再派良將去攻打。

如此陰毒的斗爭手段,完全背離了儒家的道德,滑向了法家的權術。

毒死同學韓非

無獨有偶,同為荀子學生的韓非也從儒家出發,最終走向了法家,甚至成為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是韓國公子,李斯的同窗師兄。與李斯的平步青云截然相反,韓非回到韓國后,因為韓王的猜忌,一直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于是,韓非發憤著書,寫下了許多探討治國之術的文章。

韓非子接受了老師“人性惡”的觀念,但他完全否定了儒家的道德教化,認為只有嚴刑峻法才能治國平天下。他甚至認為,對老百姓只能實行“愚民政策”,主張除了法以外不許有任何書籍存在,而歷史記載尤在禁絕之列。

他認為,老百姓唯一需要學習的文化就是法律,各級官吏便是他們的老師。韓非尤其反感知識分子,認為“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應該連同俠客一起徹底消滅。

韓非的思想非常符合秦國的政治傳統,當秦王嬴政讀到韓非的《孤憤》、《五蠹》等文章時,不禁感嘆道:“如果哪天得見此人,并與之交往,雖死而無憾矣!”

李斯聽到這話,立即稟告秦王說,這些文章都是自己的同學韓國公子韓非所寫。于是,秦王不惜發動了一場針對韓國的戰爭,迫使韓國派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了秦國,與秦王相談甚歡,但還沒有馬上信任他。這時,李斯和姚賈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貴族子弟,F在大王要吞并各國,韓非到頭來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這是給自己留下的禍根啊。不如給他加個罪名,依法處死他!

秦王認為他說得對,就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藥,叫他自殺。韓非想要當面向秦王陳述是非,又不能見到。后來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死了。

按照儒家的道德觀念,即使韓非按律當誅,李斯也應該念在同門之誼而選擇回避。以他在秦國之地位,申請回避應該不會影響其仕途。

韓非之死讓李斯在秦王面前賺得了公而忘私的好評,但他也再次背離了荀子諄諄教誨的王道。

提議焚書

韓非雖死,但他的思想卻被秦王和李斯所奉行。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前226年,秦破燕;前225年,秦滅魏;前224年,秦滅楚;前222年,燕趙殘余聚亡;前221年,秦滅齊,天下歸一。

秦統一之后,按照韓非的思路,構建起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秦王嬴政改帝號為“皇帝”,自稱秦始皇。廢除謚號制度,禁止百官議論皇帝的是非。

在李斯的堅持下,秦始皇選擇了郡縣制,統一了法律、度量衡、文字和車軌,開中國2000年封建大一統之先河。

公元前22019年,秦始皇任命李斯為丞相,走到了仕途的最高峰,同時也走到了他反儒道路的最高峰。

這一年,在咸陽宮的酒宴上,博士們借著酒興發生了一場爭論。雙方的主要分歧在于秦政府是否應當以歷史為師,修正全面實行郡縣的政策。秦始皇非常反感儒生們“借古非今”、“橫議朝政”,便授意丞相李斯,將這個問題下到朝廷會議繼續討論。

李斯再一次扮演了韓非思想最忠實的執行者。在廷議的討論中,李斯強調薄古厚今,進而提出了焚書的建議。

李斯的建議被秦始皇采納,作為法令,頒布執行。

后世史家常常拘泥于焚書令毀掉了多少先秦文化典籍,其實不然。由于秦朝官府做好了圖書備份,只焚毀民間藏書,因此,焚書令對文化典籍的破壞遠不是論者們所想象的那么大。

事實上,焚書令最核心的意義在于,它借焚書完全禁絕了自由思想,徹底毀滅了“不治而議論”的士階層,使整個先秦諸子思想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秦亡以后,極個別尊隨孔子的漢儒試圖恢復儒生議政的傳統,但是,無一例外都招來了殺身之禍。

70多年后,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然而,董仲舒所謂的儒學早已不是獨立自由的先秦儒學,而是雜糅法家、陰陽家綱常名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8283.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