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朝的體制之禍:朱元璋為國家選了錯誤的道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歷史學家眼里,朱元璋是個十分矛盾的人物,而唯一的從乞丐到皇帝的經歷,又讓他在帝王中十分獨特。分析一下他作了皇帝以后的所作所為,無疑有其獨到的價值。

  朱元璋是個非常精明的帝王,他看得很清楚各個朝代的治亂交替,也很想解決這個問題。美化的說,他是想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無論他是不是想把這個王朝傳給萬代子孫,這個理想在帝王中是不壞的。

  他的后半生作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家天下。殺功臣就是這個目的,結果是要高度的集權,以一人治天下。這個結果勤政的朱元璋很好的表現了它好的一面,那就是由于他大權在握,沒有抗衡的權利加上朱算一個“明君”,他通過殺戮和整肅創造了一個相對清廉的國家環境 -- 朱元璋是一個作了皇帝的梁山好漢,他的思路和宋江很相似,“只反貪官不反皇帝”,認為天下的事情不是壞在皇帝手中,而是壞在貪官手中。這完全符合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因為從他自撰的祖陵碑看,少年的朱元璋肯定是恨透了貪官惡霸,所以在他眼里,貪官正是他的江山的敵人。朱元璋殺貪官,不是他殘忍,而是他理智的選擇。

  只是既然事情不是依靠法律來做,而是依靠皇帝來做,皇帝的名聲也就不可能好。而當他的子孫是昏君時,這個高度集權帶來的危害,也遠遠超過一個中央軟弱的政權。朱家的子孫恰好性格上都有些貪婪,冷酷,固執的明顯缺陷,于是一人治天下的權利加上這些或者糊涂或者昏暴的家伙,只有造成更大的危害。這倒是證明了儒家大一統其實并不是什么高明的靈丹妙藥。

  第二是朱元璋始終在努力建立一個理想的凝固的社會。也就是說他很想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模式,官吏各司其職,人民自食其力,日復一日不斷循環下去,自然運轉,永遠不要變了,于是開萬世太平。即便今天,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的理想呢?只不過今天很多人認為實現這個理想是要民主,而朱元璋沒有這個覺悟,他選擇了“儒”。于是,他努力使上上下下都按照禮教圣賢的教導建立起一個固定的社會。這個努力在朱瞻基停止下西洋以后達到頂峰。不能說這個努力毫無作用,即便后代出了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這個體制也能自己運轉維持朝政。這種“無頭騎士”式的社會情狀古今罕見。

  然而,這體制運行起來就出現了兩個災難性的后果。第一是不思進取,既然要建立一個凝固的體制,那么一切變革就都是要被排斥的,這直接導致了中國的科技和社會發展在明清進入一個黑暗時代(清朝也不自覺的繼承了明朝的這一理想)。第二是儒者在得到這個好的條件之后,展示了他們丑惡的一面 -- 他們的貪婪,虛偽,不忠暴露無遺,絲毫不因為他們是自詡為道德化身的儒者而有絲毫不同。明朝的潰爛,最集中的體現在這些儒者出身的官員身上,而個別儒者的氣節,又往往浪費在皇上的爸爸該怎么稱呼這類對國家毫無用處的地方。明朝的失敗,證明了儒家只能代表一種理想,在現實問題面前,老夫子們一敗涂地。

  不是歷史沒有給儒一個機會,朱元璋其實是很有理想的一個君王,他也很想按照“圣賢”所說的去做 -- 一個農民出身的皇帝,在打仗的時候可以看不起讀書人,在內心里還是信賴這些“圣賢”的子弟心中肯定有治理國家的好辦法。所謂貪官,不過是“圣賢”中的敗類,只要找到不是敗類的真正圣賢,國家自然長治久安。

  可惜,儒們讓朱元璋失望了。

  個人以為,所謂明亡于自己,正確的解析就是 -- 明,亡于儒。這一點,是精明的朱元璋恐怕也沒有想到的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8355.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