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 2em"> style="TEXT-INDENT: 2em">討小老婆是危險的 style="TEXT-INDENT: 2em">1979年12月29日,氣象學家洛侖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上演講時宣稱: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幾天后會在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這一論斷被人們稱為蝴蝶效應,它常常用來說明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情之間有著怎樣意想不到的關系,也用來說明微小的細節也會帶來巨大變故。 style="TEXT-INDENT: 2em">無獨有偶,在英國民間,自從十五世紀以來,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民謠唱道:少了一枚馬掌釘,掉了一只馬掌。掉了一只馬掌,失去了一匹戰馬。失去了一匹戰馬,打敗了一場戰役。打敗了一場戰役,毀掉了一個國王。這首聽起來有些滑稽的民謠,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1485年,英國國王查理三世與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開決戰,此役將決定雙方到底誰成為新的英國國王。戰前,馬夫到鐵匠鋪為查理三世備馬,鐵匠因近日來一直忙于為軍馬釘馬掌,鐵片用完了,他向馬夫請求寬限時間。馬夫表示大戰在即,等不及了。鐵匠只好把一根鐵條切為四份加工成馬掌。當釘完第三個馬掌時,鐵匠又發現釘子不夠了,要求去找釘子。馬夫不耐煩了:“上帝,軍號都響了,我等不及了。”鐵匠為難地說:“缺少一根馬掌釘,釘上去也不牢固。”馬夫說,“你就湊合一下吧。”——這樣,查理三世的戰馬的第四個馬掌就少了一顆馬掌釘。 style="TEXT-INDENT: 2em">戰斗打響,查理三世率軍沖鋒。這時,意外發生了:他的坐騎因突然掉了一只馬掌而馬失前蹄,倒霉的查理三世栽倒在地,驚恐的戰馬脫韁而去。國王的落馬使士兵們陣腳大亂,一時間潰不成軍,原本勝算在握的查理三世竟然成了俘虜。絕望中,郁悶萬分的查理三世長嘆:“賣糕的,我的事業竟然毀在這匹馬身上!”后來,莎士比亞對此也總結說:馬,馬,一馬失天下。 style="TEXT-INDENT: 2em">從查理三世因一根馬掌釘痛失江山,到大明帝國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時間悄然過去了一個半世紀,“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下”的大明官員們自然不知道這個遠在萬里之外的夷人故事,只是,就像不可能閉上眼睛世界上就沒有懸崖一樣,人類社會內在的普遍原則,東西方同樣適用。如果用蝴蝶效應和馬掌釘連鎖來分析明王朝的滅亡,那么,這個立國兩百余年、曾經威震東方世界的老大帝國,它的滅亡竟然和一個高級官員討小老婆有關。 style="TEXT-INDENT: 2em">這個官員叫毛羽健,湖北公安人。像大多數那個時代的官員一樣,都是學而優則仕的佼佼者。毛羽健在京城任御史,也就是監察部的高級官員。從歷史留下的記錄看,毛基本還算一個敢于說話、比較正直的人。這個正直的人有一大毛病:懼內。用現在的話說,叫怕老婆。那時候,討小老婆是文人士大夫常有的事情,毛羽健想得牙癢癢,卻礙于河東獅,提都不敢提,面對如花似玉的侍女們,從來都做出柳下惠再世的樣子。有一年,毛羽健好不容易把老婆哄回老家去探親,老婆前腳剛走,老毛馬上就偷偷納了一房小妾。他哪想到,這事還是被遠在千里之外的老婆知道了。老婆大為惱怒,當即結束衣錦榮歸的探親日程,星夜趕往北京。正當毛御史和小老婆愛得興高采烈時,老婆大人從天而降,傻了眼的毛御史除了討饒,再沒任何辦法。 style="TEXT-INDENT: 2em">毛御史的老婆之所以這么快就從家鄉趕到北京大發雌威,和她充分利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驛站系統不無關系。用史書上的話來說,叫做“乘傳而至”,也就是乘坐驛站的車馬,享受驛站提供的便利服務來到北京。 style="TEXT-INDENT: 2em">今天的中國境內,到處都有以某某驛命名的地名,這表明此地在古代是如同神經般遍布帝國全身的驛路系統中的一個點。在古代,驛站兼有政府招待所、國家郵局和信息傳遞中心的職能。正是通過密密麻麻的驛站,帝國中樞和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公文來往、官員們的交通往返才能得到及時而必要的保證。 style="TEXT-INDENT: 2em">可氣的是,毛御史的老婆竟然利用這個系統不遠千里從老家趕到北京爭風吃醋,令毛御史又悲痛又郁悶。懼內的毛御史不敢跟老婆較真,這個可憐的人只能把一腔怒氣遷怒于驛站系統。為此,作為監察百官、專事向皇上提合理化建議的高級官員,毛羽健向崇禎上了一道奏章。奏章里,他極言驛站之害,要求撤掉全國驛站。另一個叫劉懋的給事中也跟著附和,認為如果裁撤驛站,不但能禁止官員們揩國家的油,還能因裁掉了驛站工作人員而節省數十萬兩銀子的財政支出。 style="TEXT-INDENT: 2em">節儉成性的崇禎聽了怦然心動,于是一道圣旨飛出紫禁城:全國的驛站統統停辦,所有驛站工作人員一律不再聘用。也就是說,由于毛御史納妾藏春的風流事做得不夠小心,全國數以萬計的驛站工作人員一夜之間全部失業。受裁撤驛站影響最大的,首當其沖要數陜西。計六奇的《明季北略》總結說:“秦晉土瘠,無田可耕,又其民饒臂力,貧無賴者,藉水陸舟車奔走自給,至是,無所得食。未幾,秦中迭饑,斗米千錢,民不聊生,草根樹皮剝削殆盡……又失驛站生計,所在潰兵煽之,遂相聚為盜,而全陜無寧土矣。” style="TEXT-INDENT: 2em">無以謀生的下崗驛站人員中,有一位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李自成。李自成家里幾代人以來,一直以養馬為生,家境中等,是故李自成小時候和侄兒李過一起上過一段時間私塾。父親死后,家道中落,李自成不得不到一個姓艾的地主家里放羊抵債。成年后,李自成到甘肅當邊兵,后來又回到陜西做驛卒。驛卒雖然不見得是樁美差,但至少要比那些朝不保夕的農民好。如果不是政府突然宣布裁撤驛站,可以想象,李自成多半會在這個養養馬、送送信,為來往官員們搬搬行李的崗位上干一輩子,若天下不是太亂,他當然會積攢幾個錢,討上一個粗手大腳的婆姨,再拉扯一窩亂七八糟的兒女,然后四十來歲就成為一個慈祥的爺爺,謙恭而又麻木。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世道變了,李自成沒法再在驛站混下去,要想活命,他就得另謀生路,而這所謂的另謀生路,于一個生逢亂世的粗豪漢子來講,只有殺人越貨才是最簡單最直接可行的——以后的故事就不用我講了,前驛卒李自成最終成了大明帝國的掘墓人,當他率領農民軍把北京城團團包圍時,當初下令裁撤驛站、從而讓他失業的崇禎走投無路,只好上吊自殺,這位原本老實巴交的陜西農民,因緣際會地成了那只引發龍卷風的蝴蝶。 style="TEXT-INDENT: 2em">這個故事說明,第一,節儉的確是美德,但過分節儉就是可怕的美德;第二,一部分人討小老婆是危險的,它有可能導致另一部分人失業之后鋌而走險。
style="TEXT-INDENT: 2em"> style="TEXT-INDENT: 2em">從著名作家到痔瘡良藥 style="TEXT-INDENT: 2em">中國人在酷刑的創造上不乏天才,從遠古的炮烙到晚近的廷杖,花樣翻新的酷刑蔚為大觀。竊以為,諸種酷刑中,最血腥者莫過于凌遲。所謂凌遲,民間通稱千刀萬剮。要言之,就是把受刑人綁在柱頭上,由劊子手用鋒利的小刀,把受刑人身上的肉一小片一小片地割下來。 style="TEXT-INDENT: 2em">有明三百年間,到底多少人死于凌遲,已不可考。不過,最著名的凌遲受刑者有三個,其一是劉瑾,劉瑾乃權傾一時的大太監,禍國害民,凌遲而死,純屬咎由自取。劉瑾被判凌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完成。第一天凌遲了三百五十七刀;晚上,劉瑾被押回監舍,這個渾身是血,身上少了三百五十七方指甲大小肉片的家伙,居然還有心思喝兩碗粥。其二是袁崇煥,這位晚明時期唯一具有?事天才的封疆大吏,僅僅因皇太極從《三國演義》中學來的笨拙的反間計,就被崇禎處以極刑。在他死后一百多年間,還一直背著漢奸的黑鍋。尤為可嘆者是,這位民族英雄身上的肉,竟被他所保衛的同胞們買來佐酒。其三則是下文將要說及的鄭?。 style="TEXT-INDENT: 2em">鄭?是江蘇武進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天資聰慧,十八歲中舉,二十八歲中進士,寫得一手好文章,是當時有名的文化人。用今天的話說,相當于一個十多歲就聞名全國的偶像派作家。文人大抵是容易高看自己的,尤其是那些少年得志的文人,他們一旦得意起來,就容易像李白那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鄭?也未能免俗。他早年在京城做庶吉士時,曾大膽批評魏忠賢,為文壇領袖黃道周和文震孟等人所器重,大概已有把他培養成下一輩文壇領袖的意思了。鄭?獲罪于閹黨后,辭官回鄉讀書寫作——如果他一直堅持這種寂寞卻清潔的生活方式,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悲劇了。不幸的是,文人總是不甘寂寞的,哪怕只能寫點詩詞歌賦,也總以為有安邦定國之才。在朋友介紹下,鄭?到北京晉見首相溫體仁,希望溫體仁舉薦自己出山。然而,溫體仁本是一個無能加陰險的官僚,會見時,不知天高地厚的鄭?慷慨而談,其結果是,溫體仁不但不打算舉薦他,反而覺得此人“鋒芒如刃”,今后要是做了官,必然與已為敵,不如設法剪除——這大約是歷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求職面試,主考官不用你也罷,竟然惹得他老人家要從肉體上消滅你。 style="TEXT-INDENT: 2em">恰好,鄭?不肯為他繼母的哥哥——也就是他舅舅吳宗達——的兒子科考出力,吳舅舅覺得這個名人外侄不把他放在眼里,不免惱羞成怒,就寫了一封揭發信寄給溫體仁。溫體仁瞌睡時遇到了枕頭,馬上把舉報信整理成奏章,向崇禎上書。這封由首相親自署名的奏章中,溫體仁給鄭?羅列了三條聳人聽聞的罪名:杖母、奸媳、奸妹。在以孝悌治國的古代中國,三條罪名中的任何一條都足以致鄭?于死地。然而,究其實,這三條罪名雖然不算莫須有,但都是人為的曲解和夸張。 style="TEXT-INDENT: 2em">以杖母為例。鄭?的繼母經常毆打奴婢,鄭?為了讓繼母痛改前非,利用繼母迷信的性格,串通巫婆設壇作法。作法中,巫婆宣稱被毆至死的奴婢已到陰間起訴,繼母將為此遭受報應。這個迷信的老太太嚇得瑟瑟發抖,鄭?一再向巫婆求情,于是以擊杖二十了結。個中原由,原本是鄭?同情奴婢,想讓他那個兇惡的繼母有所收斂,所謂擊杖二十,也只是輕輕拍打了二十下。但溫體仁的奏章就像一切奸滑官僚別有用心的報告一樣,只有結果沒有原因。至于奸媳和奸妹,則只是與鄭?不滿的士紳們傳播的謠言。然而,三人成虎,何況當朝首相的白紙黑字呢? style="TEXT-INDENT: 2em">崇禎接到奏章極為震怒,下令逮鄭?下獄,由刑部負責審理。刑部尚書馮英審問之后,認為事情并非如溫體仁所言,而且鄭?本人頗有才名,是個著名作家,因而語氣近乎回護。溫體仁見馮英不肯按他的意思嚴辦,借故將馮革職,鄭?則被轉移到錦衣衛鎮撫司。但即便是以詔獄著稱的錦衣衛,也覺得鄭?當了冤大頭,一直不予結案。這樣,著名作家鄭?就不明不白地關在大牢里。不過,他的獄中生活倒也充實:住的是單間,吃的是小灶,還在獄中為仰慕他的士子們搞講座,收取可觀的講課費。 style="TEXT-INDENT: 2em">鄭?在牢中關了四年后,凌遲噩耗終于來臨。崇禎十一年,京師遭遇百年不遇大旱,在相信天人感應的時代,當局認為這是冤獄所致。但當錦衣衛同知吳孟明把鄭?當作冤案上報時,卻遭到了崇禎出乎意料的過激反應:他不僅不承認鄭?有冤,反而認為鄭?死有余辜,下令“將鄭?臠割處死”。 style="TEXT-INDENT: 2em">凌遲鄭?是在崇禎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當時,史學家談遷親往刑場觀看,并留下了翔實記錄。談遷說,當鄭?押進場時,看到一根有橫丫的木頭立在牌坊下,那本是凌遲用的,鄭?居然好奇地問了一句:這是干啥的?到中午,凌遲結束,天色暗慘;丶彝局,談遷看到許多人購買鄭?的肉,據說是用來煉制治痔瘡的藥——一個多年來名滿天下的著名作家,竟然一刀一刀地零割了給人作痔瘡藥材。計六奇感嘆說:“二十年前之文章氣節,功名顯宦,竟與參術甘皮同奏微功,亦大奇矣。” style="TEXT-INDENT: 2em">崇禎之所以要置鄭?于死地,在于此時的大明已經有如鼎沸:這一年,原本已投降的張獻忠和羅汝才揭竿再起,追剿的官軍大敗而還;虎視關外的清軍深入山東,攻陷重鎮濟南。崇禎無可奈何,他得找一個出氣筒。恰好,鄭?就是最佳人選——在杖母、奸媳和奸妹三樁大罪下,崇禎對鄭?的處罰越嚴厲,也就越能表明自己在道德上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優越感。至于日非的國事,似乎也會因這種虛擬的道德優越感而注入一劑強心針。更何況,嚴懲鄭?還既可以轉移民眾視線,又能詔示圣朝以孝悌治天下的既定方針呢? style="TEXT-INDENT: 2em">這個故事說明,可怕的政治斗爭具有匪夷所思的威力,能夠把一個著名作家變成一堆痔瘡良藥。 style="TEXT-INDENT: 2em">摘自:《書屋》2008年第7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8357.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