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彝族舞蹈 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腳”有什么特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腳”跳起黃灰做得藥

“三跺腳”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歌舞藝術活動。云南省普洱地區彝族聚居較多,一句“跳起黃灰做得藥”的唱詞,充分說明了這一歌舞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定地位和文化內涵。

三跺腳又叫“跳蘆笙”、“跳三弦”、“三腳歌”、“跳歌”。是廣泛盛行于思普地區,尤其是廣大農村,深受各族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逢年過節,或遇重大喜事都要跳三跺腳。

每年農歷七月中旬,主糧水稻和玉米成熟,人們選個吉日,從自家各塊田地中采回最先成熟的一些谷物,放在爐鍋里溫火烤干,去殼做成米,再與老米混合做飯,愿望年年青黃相接甚至有余。新飯和豐盛的菜肴做好后,先祭獻天、地、田公地母及各位神靈,祈求保佑糧食豐收。

然后是養狗的人家讓狗先吃,當天是狗在一年中享受待遇最好的。傳說五谷種子最先是狗尾巴帶來的,加上狗又忠心耿耿地為人們看家護院,所以先讓它吃第一碗新糧。接著就是親戚朋友、鄰居聚在一起享用盛宴。酒足飯飽,歌頭彈起三弦、吹起笙和簫,擺開場子,不一會兒,跳歌的人陸續聞聲趕來,聚集在院子里,一直跳到深夜,每人喝上兩大碗主人款待的“白酒水”才又陸續離去。這就是“吃新”。

彝家的新房跟漢族的一樣,中間是堂屋,“進新”時,先請彝寨里德高望重或專門從事主持這項活動的人按規矩備齊活動所需器具和供品,在堂屋做好各項布置,帶領主人上香、行叩拜禮,主持人高喊祝愿、祈福的口頭對聯,叫“說吉慶”,旁人接著重復結尾三個字,叫“打和聲”。

當喇叭聲、炮聲再次響起時,開始進入下一個程序,事先組織好的一隊人馬各自就位,打頭的是主持人,一般為懂禮儀的彝族長輩,他一手端凈水碗,一手舞著香柏枝葉,用柏枝蘸凈水朝著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揮灑,口中連說帶唱,后面的依次是彈三弦和吹笛子的各二名交叉排列,吹蘆笙的一名,吹樹葉的一名,還有一名手捧稻穗,最后一名則是年輕力壯的漢子,他雙手抱住一個裝滿“白米酒”的大壇子。

有時也會有幾個其它配角,他們在院子里擺弄陣勢,先慢步起跳,吹拉彈湊聲也較緩和,步伐不斷加快,樂聲加急,在院子里變換著花樣轉了幾圈就往堂屋跳進去,在堂屋里跳得越來越劇烈,只到所有人都滿頭大汗,特別是那個抱著五、六十斤重的大酒壇的人更是早已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這時方才停下,圍住白米酒壇,把整壇白米酒吃個精光,然后帶著醉意,慶功似的大聲喝彩、談笑。

“吃新”和“進新”雖是彝家人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但從中反映出“三跺腳”這種民族民間歌舞形式的神圣地位和無以替代的作用,彝族祖先在艱苦的歷史歲月中繁衍生息,跟大自然作斗爭,歷盡千辛萬苦,但始終不變的是一顆時刻樂觀向上的心。解放前,彝族人因處于與漢人不平等的地位,生產方式陳舊落后,加之受種族歧視和排擠,大多數人生活漂泊不定,家庭貧窮,住房簡陋,但他們以苦為樂,沒有自卑,沒有怨天尤人,他們用吹、彈、唱、跳來表現自己閑適、自得的生活,表達征服自然、獲得生存的自豪感、成就感,從中也體現著一種“低調做人”、“知足常樂”的處世思想;

同時,彝家人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向往仍然是執著和自信的,他們還是以歡歌曼舞顯現出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三跺腳”伴隨著彝家人與天地同樂,與日月共存,伴隨彝族兒女一起走進了今天的繁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8698.html

相關閱讀: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