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看到的歷史教科書中,幾乎全部認為周朝比夏商兩疆域擴大了。如王育民在1990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地理概論》教科書中說:“統觀三代疆域,夏王朝的后期僅有豫、晉、陜三省鄰近地域,地甚狹小;商王朝則已擴展到今華北的大部地區;及至周王朝其勢力更遠及江漢流域,比商代又進一步擴大了。”果真如此嗎?周期律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是周期律顯示,夏朝屬暴治周期段,商朝屬強治、弱治周期段,周朝屬次強治、次弱治周期段。之后的秦漢、隋唐、元明三大帝國的疆域分別比兩晉、兩宋、清朝的疆域要大得多。
二是元朝以前的歷史有一個規律。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一般來說只有在強治周期段才臣服中原,到國亂周期段開始自立,次強治周期段形成南北對峙。
究其原因:
其一、建國時的基礎不同。暴治周期段的夏、秦、隋、元的發祥地就是大西北。夏后氏部落祖先原聚居于蒙古高原,后南下山西、河南,禹取代了堯、舜部落聯盟的共主地位;秦的祖先原聚居于甘肅、青海、陜西一代,后來占了西周的王畿,建都咸陽;隋的根基是北魏,系蒙古高原的鮮卑族;元的祖先原聚居于蒙古漠北草原。這個周期段的朝代都是在大西北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之后才入主中原的,其本來就擁有在大西北的廣大地域,加之入主中原建國,以后向東、南大開發,因而相對而言是大一統的時代,故疆域廣大。
強治周期段的商、漢、唐、明建國后,在夏、秦、隋、元的基礎上都曾征服北方草原民族,其疆域擴大到大漠以北,因而疆域最大(明略小于元)。 歷史
次強治周期段的西周、西晉、北宋、滿清0是國亂周期段的諸侯由中層升到上層的,是多政權并立的時期,其西北邊疆早已有多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建國以后多無力反擊,始終沒有實現大一統(盡管清朝疆域不算小,但是比元、明時期要小的多),因而相對而言疆域較小。
其二、建國以后開發方向不同。強治周期段建國以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后都不失時機地對西北地區入侵者進行了反擊,開拓西北廣大地區,因而疆域廣大。次強治周期段的西周、西晉、北宋建國以后多是被動南遷,沒有真正實現“大一統”,因而疆域較小。
依這兩個規律性的歷史現象推斷夏、商時的疆域應比西、東周的疆域(活動范圍)要大得多。
第一,商代的疆域考證。
從史書記載看,詩經本是孔子刪定的,其中《周頌》多達31篇,很少記述周人開疆擴土之事;《商頌》僅有5篇,然而記述開疆擴土的就達七處之多。如“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詩經•商頌•長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同上)“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同上)“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詩經•商頌•殷武》)“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主,方命闕后,奄九有。”(《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同上)“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詩經•商頌•殷武》)其它文獻也有很多商代征伐四方的記載,《尚書•胤征》后附亡書序說:“自契至湯八遷。”武丁時先后用兵于土方、鬼方、馬方、羌方及夷方,并都取得了勝利!吨芤•既濟》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易•未濟》爻辭:“震用伐鬼方,三年賞于大國。”《詩經•大雅•蕩》:“內壘于中國,覃及鬼方。”《竹書記年》:“王紀伐西落鬼。”
從現代考古成果看,安陽殷墟墓葬中已發現原多突人的頭骨化石,證明商人曾與中東、地中海、北極一帶的部落發生過戰爭,多突人的頭骨是作為人祭、人殉的戰俘出現的,尤其在內蒙古、河套一帶發生的爭奪戰爭其重要性不亞于黃帝時的版泉、涿鹿之戰。另外婦好墓中發現了器量玉器,近年來經考古學家研究證明是新疆的和田玉,而且科學家從昆侖山采玉的地方找到了蒙古人的頭骨化石,經北京大學用碳十四測定距今達2900多年,與殷商時代正相吻合。說明商代人的活動地區已聯系到新疆西部,而且當時已形成一條玉石之路。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專家指出:“50年來,在鄭州等地已發掘不少早商遺址,確立了以二里崗文化為代表的早商文化。1976年婦好墓的發掘,豐富了對商文化的認識。近年來,四川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商周遺址、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等遺存的發掘,豐富了對西南和南方商代各國文化的認識,揭示了商王朝和長江流域的文化關系。”(《夏商周斷代工程大功告成》)? 歷史
史學家李濟在殷墟青銅器、陶器、藝術花紋研究上,指出殷商文化與亞洲中部、西部同時的古文明之間的若干類似性,由于忽視了歷史的北方,我們民族文化的原始,仍沉沒在“漆黑一團”的混沌境界,他舉出兩個例證,一是從侯家莊帝王陵墓HPKM1001大墓槨頂一種“肥遺”怪獸圖案,另一種在木雕殘片中發現的母題是一對老虎的圖形,都淵于美索不達米亞,稱這是“中國在紀元前二千年或更早時期和西方文明接觸的最用趣的證據,是從陶器的形制上得到的。……是一件陶器的蓋子……同樣的也在杰姆德納剎和莫汗久達魯地方發現過。將商代陶器和近東中東的形制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很多甚為相像的例子;但我以為這一個是說明文化接觸無可置疑的范例。在相隔這樣遙遠而且互異的世界的兩端,能獨自發生結構如此相似的器蓋,是難以想象的。”說明至遲在殷商時代,中國與遠在兩河流域的西方民族間似已有著文化上的接觸了。他又說:“2000年來中國的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以為中國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長城以南的事情;這是一個大大的錯誤,我們應該覺悟了!我們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國本土以外,并在滿洲、內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亞一帶;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棲息坐臥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長城,才把這些地方永遠斷送給‘異族’了。因此,現代人讀到‘相土烈烈,海外有載’一類的古文,反覺得新鮮,是出乎意料以外的事了。”李濟強調殷商文化是一種多元復合文化,不是單純的古代中國文化,而是本土、西亞、南亞文化的復合體,見解獨特,他把中國文化放在世界文化里而來研究的態度,給人以無窮的啟發。
據史料記載:簡狄生契。契被派往灤河以東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東夷部落—有?氏部落。契子昭明原居塞北,昭明子相土越燕山南下,環渤海灣發展。相土子昌若、昌若子糧圉。糧圉子王亥已發展至易水流域,在和當地的部落發生斗爭時被殺。王亥弟弟王恒進而南下漳水流域,被有易部落所殺,上甲微得到河伯的幫助,敗有易。當時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市入渤海,上甲微已在太行山以東古黃河下游立足。到成湯時期,有?氏移居今濮陽一帶,并更名為商部落。前1550年,商部落滅掉夏,成了中原的主人。
商朝祖居河北易水,后東遷至渤海,分南北兩線遷徙,北線至遼西,南線到達山東,之后定都河南,又北伐西征。其活動地域東至海,西至昆侖,南達荊楚,北至內蒙古!洞蟠鞫Y記•少間》記載:“成湯卒受天命……海之外肅慎、北伐、義渠、搜、氏、羌來服。”顯然比西周要大得多。
第二,夏代的疆域考證。
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少,本節前一段已對夏后氏起源于內蒙河套地區,屬通古斯人種作了簡述。禹承舜,舜時活動地域已經達到東北地區的和東部沿海,《淮南子•原道訓》記載:舜帝時“理三苗,徒裸國,朝肅慎。”
夏禹的父親鯀即封于崇(今河南崇 縣北伊、洛之間)因云伊、洛兩岸是“有夏之居。”(《周逸書•并邑》)禹都于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告城鎮一帶)。夏的都城有晉陽(今山西省晉陽)、安邑、斟?(山東省維坊)、陽城、西河、帝丘、老丘,也就是說山西、河南、山東都曾經是夏的活動中心。
史載“禹合諸侯于涂山(今安徽蚌阜西)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說明禹建都河南,涂山聚會說明安徽蚌阜曾經是當時各諸侯國的中心位置,最起碼也是禹征三苗,禹代工共之后新擴展地區的中心位置。
《綱鑒易知錄》載:“癸未,八歲,(公元前2198年)巡狩江南,會諸侯,戳防風氏,帝崩于會稽。初,禹到大越(今浙紹興縣)上茅山,(即會稽山,紹興縣東南)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計也。至是禹巡狩江南,致群臣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戳之,禹崩于會稽,因葬焉。”禹在會稽會盟諸侯行封賞說明會稽并非邊遠地區,亦應是諸侯會聚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說今浙江紹興以東,以南還有相當多的地方歸屬禹管轄,而且防風氏就生活在江、浙一帶!妒酚•越王勾踐世家》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小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紋身斷發,披草徠而邑焉。”
史載,夏朝的第六代帝杼時曾經征服東夷,把活動地域推到東部沿海。
歷史
《山海經》是最早的地理博物志,成書于戰國至漢初。由帝禹時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經》、夏代(約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經》、商代(約3500~3000年前)、周代(約3000~2200年前)的《海?五經》合輯而成。所記山川、人物有夏后啟,有易氏,有西周,有稷,然記夏至啟,記殷至有易殺王亥,記周至稷的孫子叔均,其后無三代人名出現?梢姡、商兩朝的人就能記山5370座,河流300余條,礦物70多種,植物130余種,動物260余種,邦國95個,人物140余人。若沒有相對統一的政權作基礎,怕是難以做到的。
《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請訟于孟涂,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這說明夏后啟的管轄已到達巴國(今重慶一帶)!渡胶=•海內南經》又載:帝(禹)命豎亥步,“從東極至西極,五億九選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古代,一步為五尺,300丈為一里,100萬為一億。依此推算,夏禹時,國土東西為近兩萬里。以上不難看出夏后氏源于蒙古高原,治水于黃河流域,建都于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開拓于江浙和川北一帶,死后葬于浙江紹興的禹陵村,至今143代子孫仍與其守陵。這些地域便是夏朝的活動范圍。能在會稽殺防風氏,封勾踐先祖守禹之祀。也可以算是統治區域。
第三,周代的疆域考證。
歷史
再回過頭來說周族。元朝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只有在強治周期段才臣服中原,到國亂周期段開始自立,次強治周期段形成南北對峙。西周也不例外。商朝末年“諸侯不朝。”這些不朝的諸侯就是獨立的國家。
西周的始祖棄早在帝虞舜時被派往陜西武功縣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商朝時被封為西伯侯,武王伐紂消滅殷商后重點是東征和控制殷王畿之地,周公東征滅武庚、管叔、蔡叔、霍叔之后伐準夷、踐奄,南征荊楚。周朝長期受到周邊各少數民族特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擾。
是時,周邊的各少數民族:東有萊夷,北有長翟、太原,晉南有條戎,更北有隗、狐氏、燕京戎、北戎、鬼方、獫狁、西有陸渾戎、羌,江淮有淮夷、群舒、虎方,楚之西南有濮越,燕之東北有肅慎等。這樣看來,周朝的實際控制區只有沿黃河一線,就連晉南也有少數民族的獨立政權。
起初,周公滅奄,太公滅蒲姑,勢力僅至山東境內;匆摹⑿煲娜跃髲姴环,后伯禽被圍,成王派兵解除夷之圍,徐夷仍自稱偃王,曾聯合九夷伐周,穆王承認偃王在東方的霸主地位。以后穆王教楚伐徐,徐敗。楚至熊通時正式稱王,不承認周天子的地位。楚又成為南方的新興強國。昭王伐南蠻,全軍覆沒,君臣淹死在漢水里。
最緊急的外患,還是西北方戎狄族的入侵。周都鎬京(今西安西南)接近戎、狄。?(千)、渭兩水之間,是西戎入侵的路線。周初,曾大敗鬼方,俘獲一萬三千多人,斬首、割耳人也不少。此后,戎狄又多次寇周。
西周穆王時王道衰微,奴隸制開始動搖和衰落。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井田制開始動搖,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開始向土地私有轉化。西周中期以后,土地所有制開始發生變化,“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出現了土地的贈送、贈償、交換、抵押和典當的現象。1975年在陜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共王時代的衛 (he,調味器)的銘文記載,共五三年,裘衛用一件瑾璋、兩個玉虎、兩件鹿皮掛肩、一件蔽膝換得矩伯的十三田。同時代的《生簋》(簋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圓形器具)銘文記載,格伯以三十田換取生的四匹馬,雙方立契約為證。到周宣王時,“民不肯盡力于公田”的現象日趨嚴重,于是宣王便宣布“不籍千畝”(《國語•周語上》),即宣布廢除借助民力以耕公田的藉田制度。集體助耕公田的方式瓦解后,奴隸 主不得將“公田分授各夫”,租給農民耕種。這樣一來,不僅土地國有制出現了向私有制的轉化趨勢,同時封建性的租佃關系也開始了萌芽。
其次是階級結構發生分化,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化。階級結構的分化發生在兩個層面。一是奴隸主貴族內部出現了急劇升降變化。一部分地位較高的貴族,只醉心于掠奪戰爭和享樂,不注意經營農業生產,結果田地荒蕪,奴隸逃散,家道衰落。一部分地位較低的奴隸主,銳意經營農業,招徠流散奴隸,不斷擴大土地規模,形成了新的暴發戶。此外,政治上升降也易造成經濟地位的變化等等。這樣,在奴隸主集團內部出現了興衰浮沉的波動。如上文提到的矩伯是一衰落貴族,而裘衛則是典型的暴發戶(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古代卷》P76)。二是一部分“庶人”可以以“金作贖刑”(《尚書•呂刑》),而成為自由民。這兩個層面的階級分化,就直接動搖著西周奴隸制的統治。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也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平民和貴族的矛盾加劇,繁重的賦稅和徭役,使大量的平民失田破產。二是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奴隸主貴族居住在“國”、“都”之中過著鐘鳴鼎食的腐朽寄生生活。而奴隸則居于“鄙”、“野”之中的茅棚土舍,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窘況中艱難度日,甚至被殺害、出賣或殉葬。為了反抗這種壓迫,奴隸們經常用怠工、逃亡、破壞工具等方向與奴隸主展開斗爭。
穆王以后,奴隸主貴族與奴隸和自由民的矛盾日益尖銳。到周厲王統治時期(前878—前841年),則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周厲王是一個暴虐的君主,他任用榮夷公等人實行“專利”政策,下令將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準一般平民采樵漁獵。他還取締平民開墾的“私田”,并從平民原有份地上增加稅收。這些政策,直接觸犯了以平民為主體的“國人”的利益,鬧得“民不堪命”,怨聲載道,出現了所謂“國人謗王”。為了壓制輿論,厲王又派衛巫監謗,“以告,則殺之”。于是,“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史記•,周本記》)。周厲王十分得意,自以為“吾能彌謗矣”。召公看到了政治危機,勸告厲王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國語•周語上》)厲王不聽,繼續倒行逆施,終于引起“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驅逐了周厲王。厲王奔(今山西霍縣)后,“宗周”(周西都鎬京)一片混亂,于是國人共推共伯和臨時主政(此據《呂氏春秋》,第一說是據《史記•、周本記》為周公和召公。),史稱“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太子靖王,是為宣王。 歷史
宣王即位后,吸取厲王教訓,刷新政治,勵精圖治,“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詩經•大雅•民勞》毛序),史稱“宣王中興”。但周宣王的一些舉措,并沒有消除奴隸制危機的根源,又加上他對東南方的荊楚、淮夷、徐戎連年征戰,耗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則更加速了西周的滅亡。
周懿王時,被逼遷犬丘(陜西興平縣南又名槐里),宣王晚年,又在向北討伐太原戎、奔戎的戰爭中接連敗北。終于在征姜戎的一戰中全軍潰散。宣王幾乎被擒,國力大衰。幽王時,由于昏庸無道,申候聯合犬戎攻周,殺幽王于驪山下,西周遂亡。
西周為犬戎所滅。周平王東遷后,地域就更小了。其時王室衰微,五霸并立,周天子徒有虛名。除齊、晉、秦、楚、宋五霸外,尚有衛、鄭、黎、魯、陳、蔡、燕、吳等較大諸侯國,號稱十三諸侯國。連其他小國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周邊少數民族共三十余。東北有小戎(北戎)、東胡、肅慎;西北有羌、林胡(林人)、樓煩;南有百濮、揚越;西有大戎(陜西延安)、小戎(甘肅敦煌)、驪戎(陜西臨潼)、犬戎(犬戎本部在青海西寧,一部遷居陜西省鳳翔);東有萊夷、東夷、淮夷與諸夏錯處。在中原又有赤狄潞氏等族居太行山南段東西二麓,赤狄別種又有東山皋落氏(山西垣曲)、?咎如(嗇音強,咎音高)、留吁(山西屯留),鐸辰(山西長治)。白狄在今陜北,白狄別種鮮虞、肥鼓等在今河北中部。又有揚拒、泉皋、伊雒之戎、陸渾之戎在伊、洛之間,茅戎在今山西平陸,戎蠻在今河南臨汝,通稱戎狄。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主要是對付北方的犬戎、鬼方、山戎、北狄,戰國時期燕、趙、魏修長城主要也是對付北方的匈奴。
我們還應注意一個現實,那就是在秦朝統一中原之前,北方的匈奴已經將山戎、北戎、赤狄、白狄、林胡、樓煩、犬戎、鬼方等方國統一為一個相當強大的國家,其勢力已經足以對秦朝和西漢前期構成威懾。
由于南北對峙,國家的疆域必然縮小,因此我們說商朝無論從疆域擴展上,還是聲望上都比西周要強大得多,因此外國史學家在寫全球通史時以商朝作為古代中國文明的代表。夏朝和周朝相比也應該說不小于周朝。
近年來,臺灣學者王明珂借鑒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兼顧歷史事實、歷史記憶、歷史心性分析來探索史實,開創許多新的歷史研究內容,或延續、補充過去中斷的研究傳統。他認為西周青銅器銘文作為一種社會記憶,經歷了選材、制造、使用、廢棄或保存的過程,而成為古人與我們所見的文獻資料。銅器銘文中,通常有作器者之名、其祖先之名或族徽,記載自己或祖先的功績,以及自身因此受賞的榮耀。在許多銘文中,祖先輔佐文武王的功績或作器者的當代功績,受賞賜之物所象征的威權與尊貴地位,以及“子子孫孫永寶用”所隱含對未來的期望,共同組構成一個述事文本,用以強調在周王為首的政治秩序中本家族延續性的尊貴地位。銅器材質珍貴,制作耗力耗時,只有掌握社會權力與資源的人才能藉此將他們的集體記憶記錄下來,并以此支持其優勢社會地位。而絕大多數帶銘文的西周銅器都出于渭水流域,也顯示當時的“東方”在政治權力上的邊緣地位。征發“蠻夷”有功而受賞之事是銅器銘文中普遍的一個記憶主題,征發的對象主要是東國、東夷、南國、楚荊、淮夷、南淮夷等東方或南方族群。然而在先秦文獻中北方的戎狄卻成了西周由始至終的敵人。
綜上所述,夏朝的疆域北起蒙古草原,南至巴、吳,東西近兩萬里。商朝的疆域北起遼河,南至荊湘,東至還北至海,西至甘、陜。周朝北方有山戎、北戎、赤狄、白狄、林胡、樓煩、犬戎、鬼方,東有東國、東夷,南有楚荊、淮夷,其疆域遠不及夏、商兩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619.html
相關閱讀: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