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禹去世后,傳位于益。但益的聲望不及禹子啟。于是,諸侯擁戴啟即帝位!妒酚·夏本紀》云:“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益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從表面上看,啟代益繼承帝位,是大勢所趨,和平交替。實際上,益并未讓位于啟,啟亦不賢。啟倚仗禹的權勢,早已積蓄力量,覬覦帝位日久。啟、益之間,為爭奪帝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斗爭。啟用武力廢止父系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代之以父子因襲的家天下。益終被誅殺。上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在部落貴族的一片廝殺聲中誕生了。啟成為夏朝的第一任國王。
文獻對這場斗爭多有記載。《竹書紀年》云:“益干啟位,啟殺之。”《史記·燕召公世家》云:“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傳之于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于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亦云:“古者禹死,將傳天下于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
啟繼帝位,并未得到部落聯盟的一致支持。啟殺益,更激起不滿與反抗。有扈氏率先發難!妒酚·夏本紀》云:“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有扈氏為夏初的一個部落,其地在陜西?縣,今作戶縣。甘,在?縣南!稘h書?地理志》云:“?,古國。有扈谷亭。扈,夏啟所伐。”《括地志》云:“?縣,本夏之扈國也。”《史記·夏本紀》集解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隱:“夏啟所伐,?南有甘亭。”啟代有扈氏之前,曾在甘誓師。討滅有扈氏之后,啟的統治地位才得以確立。 歷史
夏王朝建立在掠奪奴隸勞動的基礎上。奴隸主貴族將戰爭中的俘虜降為奴隸,并投入生產領域。奴隸勞動是無償的。奴隸主攫取大量的財富,進一步促進了奴隸制度的發展。
夏代的農業雖然仍舊使用木、石、骨、蚌質的生產工具,但是已經能夠大規模治理水患,興修灌溉設施。加之大量利用奴隸勞動,使農作物的產量有很大的提高。
隨著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古代人類逐漸認識到天文歷法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夏人已經掌握許多有關天文歷法的知識?鬃釉鲝埿“夏時”。《史記·夏本紀》云:“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夏小正》是中國最早的歷書,雖成書于夏代以后,但記載了夏代的天文歷法知識。夏人掌握天文歷法知識,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夏代的手工業有較高水平。冶鑄銅業是新興的一個重要手工業部門。冶鑄銅業所采用的復雜工藝,體現出社會經濟的長足進步。成批奴隸投入勞動,使需要大量人力的冶鑄銅業得以較快地發展。
據文獻記載,許多部落曾向夏貢銅,以鑄鼎!蹲髠·宣公三年》云:“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九牧即九州之長,當是眾部落首領的統稱。“貢金九牧”,即“九牧貢金”之倒文。物,指鼎上所鑄怪獸之圖象。啟曾遣人進山采銅,在昆吾鑄鼎。夏鑄九鼎,并傳至商、周!赌?耕柱》云:“昔日夏后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鼎成,三足而方,……以祭于昆吾之虛。……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開即啟,漢人避景帝諱,改啟為開。折同摘,即掘也。昆吾在今河南濮陽,是夏屬的一個小國。三國,指夏、商、周三代。
上述記載雖系傳說,但在夏紀年內的二里頭文化時期已使用青銅器,卻是客觀事實。二里頭遺址曾出土銅爵、銅錛、銅鑿、銅錐、銅刀、銅鏃、銅魚鉤和鑲嵌綠松石的圓形銅器等。銅爵,含銅92%,錫7%,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這個銅爵的制造工藝比較復雜,系多合范鑄成①。二里頭遺址還曾出土銅戈,這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武器①。《越絕書》中提到夏“以銅為兵”,由此亦得以證實。二里頭文化時期出現青銅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
啟死后,其子太康即位。夏朝自此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動亂時期。太康沉迷于游獵,不理國事,漸失民心。后羿乘機驅逐太康。太康與五個兄弟及母親避居于洛水之北。兄弟五人因不得返國,乃作“五子之歌”,以發泄對太康的不滿和悲怨之情。夏人雖擁立太康弟仲康為王,但實權仍為后羿控制。后羿是有窮氏的首領,與神話傳說中堯時的射日英雄羿并非一人。仲康死,后羿篡奪仲康之子相的王位,顛覆了夏王朝。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后羿代夏”。
后羿自恃善射,疏遠賢臣,將朝政委與寵臣寒浞,自己終日在外游獵。寒浞早已垂涎王位,糾集親信,殺死后羿,并烹煮其肉,逼迫后羿之子進食。其子力拒,亦被殺。寒浞自立為王,并霸占后羿之妻,生澆和?。寒浞處心積慮,妄圖根除夏王族后裔。澆成人之后,除滅收留相的斟尋氏和與之聯盟的斟灌氏,相亦被殺。相之妻后緡身懷有孕,逃歸娘家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成人后,曾擔任有仍氏的牧正。澆追殺少康。少康乃投奔有虞氏,娶其二女為妻,并任庖正。此時,他擁有一成的田地和一旅的奴隸。少康聚集夏人的力量,又聯絡夏的遺臣靡和有鬲氏,以及斟尋氏、斟灌氏的殘余勢力,最后消滅了澆和?,終于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經過反復激烈的斗爭,夏王朝的奴隸制度才得以確立。
文獻對上述歷史多有記述。《史記·夏本紀》云:“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作‘五子之歌’”。集解引孔安國曰:“盤于游田,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返國”。又曰:“太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蹲髠·襄公四年》杜預注曰:“禹孫太康,淫放失國,夏人立其弟仲康。仲康亦微弱。仲康卒,子相立,羿遂代相,號曰有窮”!蹲髠·魏莊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遷于窮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浞殺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殺于窮門。浞因羿室,生澆及?。使澆滅斟灌氏及斟尋氏,而相為澆所滅,后緡歸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于戈,有窮遂亡。”
《史記·夏本紀》正義所引《帝王世紀》,追述后羿的先祖以善射傳世。對“后羿代夏”至“少康中興”的史實,亦有與《左傳》類似的記載:“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先何姓。帝以上,世掌射正。至,賜以彤弓素矢,封①《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三、八區發掘簡報》,《考古》1975年第5期。①《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的銅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第4期。之于,為帝司射,歷虞、夏。羿學射于吉甫,其臂長,故以善射聞。及夏之衰,自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正。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諸侯斟尋。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獸,棄其良臣武羅、伯姻、熊髡、?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伯明后以讒棄之,而羿以為己相。寒浞殺羿于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窮門。浞遂代夏,立為帝。寒浞襲有窮之號,因羿之室,生?(即澆)及?。?多力,能陸地行舟。使?帥師滅斟灌、斟尋,殺夏帝相,封?于過,封?于戈。恃其詐力,不恤民事。初,?之殺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婚,歸有仍,生少康。初,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于有鬲氏,收斟尋二國余燼,殺寒浞,立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于戈。有窮遂亡也。”
歷史
關于夏王朝的世系,《史記·夏本紀》有詳細的記載:“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夏代共經歷了近五百年的時間!妒酚·夏本紀》集解引《汲冢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矣。”所謂“有王”,即自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無王”,則為羿和寒浞篡夏之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622.html
相關閱讀: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