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
在墓地里裝上暗器機關,設下陷阱,是在暗中將找上門來的盜墓者趕盡殺絕的常見方式。當掘墓人悄然闖進地宮,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藏,還是防不勝防的陷阱?
下面將向大家講述古墓中令人防不勝防的機關暗害。
一、機弩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弓弩
在中國所有的考古報告中從沒發現有關古墓機關的明確記載,那么是不是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們真的從未碰到這些機關呢?其實不然。
節目中王教授透露,據一位連云港的考古工作者說,他在挖掘的過程中就曾碰到過機弩,并且對當時的情形做了描述。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這些情況并沒有寫入當時的考古報告中。
用來自動發射弓弩的機弩
據了解,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據說有空前復雜的形式:“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王子今認為,以機發之矢射殺盜掘者的方式,應當說是集中體現了當時最高水準的機械設計思想與機械制作技術。
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弓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來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于800米,張力當超過700斤。
二、在墓頂放置容易潰坍的巨石
這些隱藏的巨石能將試圖進入的盜墓者砸成肉醬。
春秋晚期的太原晉國趙卿墓,墓壙的四角,每隔深1米左右,各放置著一塊重約50公斤的大石頭,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貼近槨室上部的填土。
這些石塊,顯然是填墓時有意放置的。槨室周圍都是堆積結構嚴密緊湊的礫石。墓壙內也有厚約1.2米的礫石層。這些礫石應是木槨周圍使用剩下的積石,是有意識填在墓口上的?脊殴ぷ髡吲袛啵渥饔茫谟诜e石非常容易潰坍,使盜墓者難以進入。曾有許多盜墓者喪生于積石之中。
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王柿園陵墓甬道旁的塞石
三、在墓中儲水
古代有在墓中儲水,一旦有盜墓者進入,便將溺水而死。這種防盜的方式雖然最終會使墓遭到破壞,但盜墓者也不能逃生。
古代流沙防盜解析圖
不過,由于墓中注水實行困難,因此,這是一種并不多見的防止盜墓的形式。而較為多見的反盜墓形式則是在墓中大量儲沙,以流沙預防盜墓者鑿洞侵犯墓葬。
四、流沙防盜
在古墓中確有流沙存在。河南省上蔡縣的郭莊楚墓就采用了這種奇特的防盜術。它采用積沙積石的方法,當盜墓者挖洞挖到積沙層,沙子會流到洞里,沙子流動會帶動石頭塌方,沙層中精心埋藏積石、最小的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
這些隱藏在流沙中的石塊形狀不一,邊角十分鋒利,而且石塊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設計的,大致可分為亂石層、蒙頂石層、貼頂石層、攔腰石層和臥底石層,可以防止盜賊從不同的部位進入。墓室頂層倒塌以后,大量沙石堆積在棺內,有效地防止了被盜。
五、墓中置“水銀池”
此外,在墓中置“水銀池”,用水銀揮發的氣體毒殺盜墓者,是一種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反盜墓的典型史例。
古代的司馬遷關于秦始皇陵地宮儲有大量水銀的記載,除了史籍記載之外,在秦漢時期就有人通過盜墓實踐而確實發現。如今,這個事實已經被考古學者和地質學者用新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所證實。
王子今教授認為,地宮中大量儲注水銀,或許也有以劇毒汞蒸氣殺死盜掘者的動機。以當時人對于水銀化學特性的認識而言,不會沒有注意到汞中毒的現象,而利用水銀的這一特性用于防盜設計,也是很自然的。
六、連環翻板
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儲有大量水銀
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設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長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由蠈悠礁矓祲K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于云門山發現一大冢,墓道之中就發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干,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于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
七、鐵索吊石
與連環翻板功能類似的,是鐵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頂和墻壁隱蔽處固定若干金屬滑輪,利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懸于頂端。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鉤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
一切完畢后,施以偽裝,外人不知其詐。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踏中蹺板條,外力作用迫使繃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如同打井的轱轆突然放松,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
八、伏火
而所謂的“伏火”,能夠“飛焰赫然”,具有燒死盜墓者的效力。這種墓被稱做“火坑墓”,是南方地區特有的一種墓葬。據分析,“火坑墓”出火的原因,可能由于墓室里埋藏的有機物分解,形成一種可燃氣體——沼氣所引起的。
神秘的馬王堆漢墓就是一座著名的噴火古墓。據介紹,1971年,長沙附近的解放軍駐軍正在挖掘戰備工事,在工程進行到一座防空洞時,當用鋼釬插進去的一瞬間,一股莫名的氣體正從土壤里向外噴射,有一個戰士覺得好奇,嘗試著拿火柴去點,沒想到一點就燒起來了,并冒出藍色火苗,而且火力很大。有人以為遇到了傳說中的什么妖怪,不過在場的老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玄火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它叫火洞墓。后來在這里發現了著名的馬王堆辛追墓。
那么火洞墓的原理是什么呢?眾所周知有機物在腐爛過程中,在缺氧的情況下,會產生大量可燃氣體——甲烷,也就是沼氣。在墓室封閉得特別好的情況下,尤其是在棺槨密封很嚴密的情況下,氣體長時間聚集在棺材中,當棺材突然被打開時,沼氣如果遇到明火,當然一點就著。這就是盜墓中常說的火洞。雖然挖掘火洞十分兇險,不過很多挖墓人卻十分愿意碰到火洞,能出現火洞說明墓室是保存完好的。
九、尸毒
相信看過香港僵尸片的朋友都會對尸毒有著深刻的印象,染上尸毒的人不僅會皮膚潰爛,失去感覺,嚴重的還會渾身肌肉僵硬,變成活跳尸。據說這種東西只有用糯米、朱砂一類的物品才能去除,尋常藥物對它根本沒用。小說《鬼吹燈》中也多次提到,盜墓者在進入古墓中時會帶上許多防護用具,以防感染尸毒。那么尸毒真的存在嗎?
連環翻板防盜流程示意圖
話說宋末元初的時候,洛陽有一伙盜墓賊,為首的姓朱,這人有個綽號叫“朱漆臉”,為什么有這綽號呢?
原來他在盜掘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時碰上了奇怪的事情:在他撬開棺木后,發現趙匡胤居然尸身未腐,他想取下趙匡胤尸體上束著的玉腰帶,但是尸體太沉,沒法硬取,他便想出了一個法子,繩子一頭束在尸體肩下,一頭套在自己的身上,面對著將尸體拉起來,乘勢就把玉腰帶解下來。不料,尸體這時竟噴了一股黑色粘液到他臉上,從此無法洗掉,變成了“朱漆臉”。
反盜墓招數九:屠殺工匠
在所有反盜手法中,殉殺活口是神秘的,當然也是最違反****的。
當年,贏政于河北沙丘平臺死去后,嗣位的秦二世胡亥將其尸體運回咸陽,葬于驪山附近已營造多年的陵內。葬事完畢后,為防止泄密,胡亥便下令不留一個活口。
胡亥究竟殉殺了多少活口,具體無數據,司馬遷僅以“死者甚躺”做以總結。如果先后被罰去修陵的70萬人都被處死了,那將是世界殉殺之最了。
在早期帝王級葬事中,一般都會將工匠和知情人就地處決,這已成為一種舊例陋習,并美其名日“殉葬”,實際上,這是防止知情者泄密而采取的滅殺活口行動,是一種反盜手法。
中國古代帝王葬事中最為著名的殉殺事件,是成吉思汗死后發生的。此事不只中國人有記述,國外人也留有文字。當時游歷東方、帶有羅馬教皇特殊使命的意大利威 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譯文)中記載。
在運送成吉思汗靈柩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途中遇到的所有人殺死作為殉葬者,并對他們說;“離開 現世到陰世去服侍你們駕崩的主人吧。”
他們確信,被殺死的人在陰間還會成為大汗的奴仆,他們又把最好的馬匹殺死供主入在陰間享用。當成吉思汗的尸體運往阿爾泰山時,護送的兵馬沿途殺死了將近兩千人。
反盜墓招數十:咒語恐嚇
上面所說的反盜招數都是“實招”,有一種“虛招’。一咒語,也是一種反盜墓手段。虛招雖然虛。卻不失高明,從心理上絕殺盜墓者,令其不盜而退。
世界上最著名的咒語出自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金字塔)。圖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死去時只有18歲。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及其同伴進入了圖坦卡蒙的陵墓。圖坦卡蒙的棺室由兩個武士塑像守護,內有4個金色的神龕,一具水晶石棺和3個套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1972.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