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科舉制最早起源于隋朝,科舉制從隋唐開始到清代滅亡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從公元583年到1905年的1300多年中,中國有一場考試,不僅是全民矚目,更是影響著世界。它就是舉世聞名的科舉制。而科舉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起源的,滅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多少個謎題,讓我們追尋歷史的腳印,一一為您解開。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是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統一全國后,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合格者可以做官。在科舉制之前,選官主要憑靠家世背景,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于是乎,科舉制應運而生。

  科舉考試主要有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后來雜文專考詩賦。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治理正式的能力。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而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因而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不過這也說明了盛唐時的風氣很好,就連五十歲的人都努力去考進士。這么一來,那些考取進士的人自然是欣喜若狂,著名的雁塔題名,便漸漸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又如另一位新科進士劉滄寫道:“紫毫粉壁題仙籍”,簡直以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盡管新科進士們詩興不減,而慈恩寺的墻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墻便成“花墻”。但可惜的是,這些題名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其原因,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并讓人將新科進士的題名也全數除去了。

  不過,提名被除去也沒有關系,畢竟在歷史的長河里,多少人曾為科舉制的完善做過巨大的貢獻!隋朝滅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于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并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唐詩的繁榮,真的是要感謝唐玄宗!

  科舉制的影響當然不只在詩賦方面,在世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科舉原來在中國誕生的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后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但也并不是說科舉制就是十全十美的,它的弊端從一些方面來說也是顯而易見。從公元583年開始科舉到正式取消科舉的1905年的1300多年中,中國社會產生了一種根據科舉及第的情況而劃分新的社會貴賤階層的新的社會階層大分化,在大量人才被選拔出來充實官方政治組織機構的同時,也壓抑了許多并不擅長于科舉科目的其他知識人才,甚至導致了許多知識分子在科場連連失意以后而反過去仇恨和報復自己的祖國的異常情況!比如說,洪秀全因為屢屢考取不到功名而最后轉而造反,他并不是中國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已經就有許多這樣的變異社會現象了。

  唐朝完善了文武兩種科舉程序以后,為了鼓勵人們讀書習武參加科舉,國家規定,凡是科舉合格者,國家都要免去舉子家庭中的稅賦錢糧和各種征繳,這實際上就使得舉子家中大為得利了;同時,朝廷還規定,凡是通過科舉而獲得功名者,當地政府官吏必須禮待他們,還要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這個措施,本來是國家為了鼓勵社會尊重知識和人才的一種政治措施,這樣一來,就使得在科舉中取得功名者的社會身份大為升值了。雖說科舉中得到功名的人并不都能夠去做官,但是,由于朝廷一直高度關懷和干預科舉,所以,許多得到了功名的人即使一輩子不做官,他在地方上也是非常榮耀的,自然有很多人給予他們的禮待和經濟補助,他們一生幾乎就成為一方百姓的知識和榮譽的象征,簡直像變相的“活佛”一般。這樣的政治和文化氛圍,刺激許多人拼命去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這樣的科舉氛圍,直接造成了中國部分知識分子重視虛名而不注重讀書人實際能力的社會后遺癥;這樣后遺癥,恐怕在今天也還沒有從我們現實社會生活中真正消除掉,這,嚴重弱化了中國知識人才追求真理的素質!我想,也是中國的國力之所以不夠強大的一個原因吧。

  不管怎么說,這是從隋唐開始,到清代滅亡的科舉制度;這是影響這世界考試制度的科舉制度;

  這是有利有弊,但終究是利大于弊的科舉制度……這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話題,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話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2236.html

相關閱讀: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