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腰帶隨著地位的不同劃分為不同等級。
隋唐時期,?帶已是男子常服通用的東西,?是革帶上以備掛物的小帶子,已于前章敘述。因?帶是從西北少數民族流入中原,至隋唐而盛行, 故在隋唐初期,革帶上所系?較多,盛唐以后減少,少數民族和東西鄰國所系?較多,漢族所系較少,這是生活方式不同的緣故。過著游牧流動生活的少數民 族,居無定處,需要隨身攜帶弓、劍、礪石(磨刀石)、火鐮、?(音芬,大巾為?)?(手巾)、針筒、算囊之類生活器具,帶得越齊全,使用時越方便。漢族過 著定居的生活,腰間東西掛得太多,反而感到累贅。北朝末期和隋唐初期,以?帶上?的質料和數目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高低,最高級的革帶裝十三?,為皇帝及 高級大臣所用。?的形狀有變化,唐太宗賜給功臣李靖的十三環玉帶,?形七方六圓。唐韋端符在《衛公故物記》講他見到的十三環帶,?形方者七,挫者二,隅者 六。十三?各附環,佩筆一,火鏡二,大?小?各一,?囊二,椰盂一,還有五種東西已亡失。
《唐會要》卷三十一載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令內外官依上元元 年(公元674年)敕,文武官帶七事,即算袋、刀子、礪石、契必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七事。后唐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上說唐朝后來規定天子用九環 帶。在西安何家村出土的10副玉帶中有一副白玉九環帶,九環外有三個三角尖拱形并在底部琢有扁穿孔可系??。另外像陜西西安郭家灘隋姬威墓的玉帶只七 環,是不完全的帶具。日本美鶴美術館也保存了同樣的一套。唐五品以上武官有佩?七事的制度,但初唐繪畫如《凌煙閣功臣像》和《步輦圖》中的官員只佩香囊 和魚袋。西安唐韋炯墓石槨線刻人物有在革帶上佩刀的,可帶上懸掛的?數不多。而在西安唐永泰公主墓墓石槨線刻男裝宮女身上所束鈿鏤帶上懸掛的?反而 較多,男裝宮女中有一個頭梳雙髻、身穿窄袖圓領衫、小口?,平頭花履,雙手捧方盒的,畫面只看到她身體的正面和左側面,已看見她腰帶上懸有八根?帶,如 加上看不見的右側面所懸數目,應達十三根,除腰間有時掛香囊小銀鈴外,一般不在?上掛東西,只是一種時髦的裝飾打扮。
而敦煌壁畫中進香貴族,卻具有佩?七事的形象,可見胡漢習俗的不同。盛唐以后,漢族革帶?漸少,至晚唐幾乎不在革帶上系?,只把帶?保留下來作為裝飾了。
帶?有玉、金、銀、銅、鐵等不同質地,以玉?最貴,唐代玉?有素面的,有雕琢人物動物紋樣的。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白玉?分方圓二式,上雕獅子 紋,?下附環。遼寧遼陽曾出土浮雕抱瓶童子紋玉?。?下面開出可直接掛?帶的扁孔,稱為古眼。這是后期的形式,這種形式由盛唐流行到遼代前期。張祜詩: “紅罨畫衫纏腕出,碧排方胯背腰來”,說明玉?露于背后。玉?緊密排在革帶上的稱“排方”,排得稀疏不緊的,稱為“稀方”。
革帶尾端所裝尾(又名撻尾、獺尾、魚尾),帶尾端原來由上向下反插,唐高宗詔令尾向下插垂頭!缎绿茣?車服志》說“腰帶者,?垂頭于 下,名日尾,取順下之義!碧拼饚с懳亩伎淘谖采,前蜀王建墓出土玉帶具,尾也刻有銘文。從中唐時期起,革帶除單帶扣、單尾的款式以外,又出現 了一種左、右腰部兩側各系一帶扣和尾的雙帶扣雙尾款式,系緊之后,雙尾分垂一旁,起對稱裝飾效果。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之執扇者是背側身的 姿勢,正好能看清楚它的裝身效果。這種革帶,前腹和后背部分都可裝?,不像單尾帶那樣穿過扣眼后有一段會被?帶遮住,故到宋金時期就漸漸流行開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9450.html
相關閱讀: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