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正史《三國志》中的魏書,在記錄曹魏王朝的功臣宿將時,曾將這么五位將軍合并列傳,謂之: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沒錯,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曹魏五子良將的最初來源,而我今天所介紹的這位他,更是堪為五良將之首。
他,本姓聶氏,為豪族巨富之后,卻因家族避禍,而被迫改姓張氏。
他,一生戎馬,征戰之地幾乎遍布華夏北方,而也正是靠著蓋世軍功,死后竟配享皇族廟庭。
他,是丁原麾下能吏,也是呂布麾下驍將,更是曹操麾下悍將,最后的他又成為了曹魏柱國虎臣。
是的,他就是原曹魏驃騎大將軍、剛侯張遼。
曹魏五良將之剛侯張文遠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后,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度龂尽の簳堖|傳》
是的,年幼的張遼就是出生在邊塞之地的雁門馬邑。但,或許已經沒有人能知道馬邑這兩個字對于張遼家族是一個咋樣的痛。曾經,在漢武帝時期,一個幾乎差點覆滅匈奴主力的宏偉戰略計劃就是圍繞馬邑展開的,可惜,后來由于各種原因,致使“馬邑之謀”最終以破產結束。而大家更不知的就是,這個差點名流千古的“馬邑之謀”的最初謀劃人就是張遼的先祖聶壹。聶壹本是好意,事實上漢武帝也是全面實行了計劃,但無奈因為其他的一些原因,匈奴主力沒有進入包圍圈,致使計劃流產。本來計劃失敗了就失敗了,也沒什么,但是,聶壹卻忽視了“馬邑之謀”所真正產生的影響。事實上,正是由于"馬邑之謀"的實施,才拉開了漢帝國與匈奴部族的全面戰爭。而事后的匈奴在知道聶壹的計劃后,無疑也是下了一身冷汗,于是開始了一系列報復聶壹及其家族的活動。同時,漢帝國內部的一些主和之人,也因為嫉恨聶壹設此計,致使漢帝國進入了與匈奴的全面戰爭狀態,所以,也針對聶壹及其家族開始了報復活動。所以,才有了張遼家族為避禍,而將一些子弟改姓為張氏。所以,本來應該是叫做聶遼的一個小男孩,就這樣叫做了張遼。
因為是出生在邊塞之地,所以張遼自幼身體強健,而在加上家族的教育,故而,年輕的張遼便以弓馬嫻熟武力過人而名聞塞外。事實上,年輕的張遼雖然勇武過人,但在那個亂世里,也是屢遭坎坷。先是被并州刺史丁原啟用,而后被丁原派去京城的張遼又因為各種事變,成為了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殺后,張遼又跟著呂布,其實固然張遼驍勇,但是,畢竟不是嫡系,所以很難被人重用,一直到28歲的時候,才被呂布封為了魯相。直到之后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遼率部投降了曹操,這位不世出的名將才開始逐漸展露鋒芒。
建安五年,三十歲的張遼被曹操派遣與關羽同為解救白馬之圍的前鋒。很快,首戰告捷,大破袁紹軍。之后,張遼又是數有戰功,被曹操升任為裨將軍。
建安六年,曹操任命張遼與夏侯淵包圍昌?于東海,幾個月后,還未能攻破,而大軍糧草卻快盡了。于是,這個時候的夏侯淵就有了想要撤軍的想法。誰料張遼卻說:“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通過觀察敵情,張遼憑借多年來從軍的經驗,知道昌?也快支撐不住了,只需要再努力一下,昌?必降。所以,張遼先是派人傳信,要求昌?投降,果然昌?有投降的想法,而后,張遼為了穩住昌?,只身一人進入昌?軍營,拜訪昌?家人,果然,不久昌?就率部投降了。事后的曹操知道此事后,因此而責備張遼,嫌棄張遼這樣只身犯險,沒有大將風度。好吧,什么是大將風度,張遼或許明白,但是,張遼肯定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從軍這么多年,連這點判斷都沒有,張遼早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建安七年,黎陽一戰,張遼領軍與袁紹之子袁譚與袁尚的軍隊相遇,大破敵軍。戰后,張遼擢升中堅將軍。
建安八年,張遼率部繼續攻打袁尚,由于曹操采納了郭嘉之計,于是將張遼軍撤回。
建安九年,曹軍又開始了與袁軍的戰爭,張遼被派遣與袁譚作戰,很快便取得大勝,而后,張遼率軍巡視常山一帶,相繼收服黑山軍孫輕等軍。
建安十年,張遼引軍攻破袁譚,而后又相繼攻破柳毅等軍。戰后回師,曹操親自迎接張遼,并擢升其為蕩寇將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9520.html
相關閱讀: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