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釋永信和尚,少林寺再次成為全國人民矚目的焦點,回想起來,這座千年古剎上一次成為人們如此熱衷的聊天話題,大概還是因為李連杰少俠。其實最近的幾十年來,在金庸小說和周星馳喜劇天馬行空想象力的催化下,少林寺僧人早就在一代人心目中成為“神”一般的存在。這大概也是大家的熱情如此容易就被“少林寺”這三個字點燃的原因之一吧。
電影《少林寺》曾掀起一陣少林熱
伴隨著中國最重要的一個佛教宗派——禪宗的起起落落,少林寺也經歷過輝煌和衰落,堅守文化傳承,是眾多信徒心中的圣地。
談起少林寺的“前世今生”,文獻記載中真假難辨的故事精彩紛呈,引人入勝,倒是真能讓我們在歷史的幽思中更加感性地了解一座寺院的喜怒哀樂。
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的創建:首位寺主是印度禪師
元代佛教史書《氏釋稽古略》在南齊明帝建武四年,也就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下記載道:
“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禪師志愛嵩岳。帝?就少室山建少林寺居。師度弟子僧稠慧光”
這是一條極度精煉的歷史記載,不過能傳達給我們的歷史信息卻很多。少林寺由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建,這位鮮卑皇帝仰慕漢文化,在太和二十年將自己“少數民族”色彩濃厚的姓氏改成在漢文中極具政治和宗教色彩的“元”字——這個字讓人聯想起《周易》系辭“元亨利貞”,因此在800多年后也得到蒙古大汗的青睞。
這條記載還告訴我們,少林寺最早的寺主是印度人佛陀禪師(又譯作跋陀)。關于這位禪師《續高僧傳》中有著更詳細的記載:
他本來是印度人,在國內和五個伙伴相約去學佛,每日專精禪定,但是其他同學修行順利,都有所證悟,唯獨他看似一事無成,因此感到十分彷徨。他那五位修行成績顯著的道友,怕是多少得了點神通,就和他說:“修行證果要看緣分,你不要在這里虛度時光了,應該到東方震旦(中國)去,那里和你很有緣,你不僅能夠在彼地獲得修行上的好處,還會收到兩個很不錯的徒弟哩。”于是佛陀禪師便開始他的東方之旅,到了中國北部。
鮮卑拓跋氏柴河石窟
此時北中國剛剛結束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代,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所統一。當時,中國佛教經過東漢、曹魏和兩晉的發展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大師輩出。不過,南方和北方崇尚截然不同的佛教修行方式,籠統地講,南方重視經論的講說和研習,北方更重視禪修等宗教實踐,在印度就專心禪業的佛陀禪師一到魏國就受到崇尚佛教的魏文帝的禮遇,給了他很多修行上的資助,還專門給他建了個小院子,讓他心無旁騖地打坐。
后來《續高僧傳》給我們記載了一個“奇跡”。有一天佛陀禪師鄰居家小孩發現他的院子紅光閃耀,認為是起火了,于是喊大人一起來救火,但大家奔著火光沖進院子,卻發現那里一切如故,并無火情。于是有“懂行”的人解釋道,這紅光乃是禪師有所證悟,獲得修行成就的表征。
我們不能確定此事的真假,但佛陀禪師的修行一定是有了長足的進步,并得到了北魏皇帝的尊崇。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時候專門帶他同行,為了能夠使他繼續在自己喜歡的清幽之地修行,特意在離洛陽不遠的嵩岳少室山修建寺院,讓他住持。僧人修行的地方也叫“叢林”,因此這座寺廟被稱為“少林”,也就是“位于少室山的叢林”之意。
自從佛陀禪師住持少林寺以來,很多信眾慕名而來跟隨他學習佛法,往往有數百人之多,就連北魏皇帝也經常來寺院里居住,少林寺也就在北朝地位越來越重要。不曾留下姓名的“懂行”人士說,此地有神?護佑,合該是弘揚佛法的寶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9511.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