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周公東征發生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戰后措施有哪些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周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周公東征發生的時間:周公見叛亂擴大,情勢嚴重,深感“邦之安危,惟茲東土”,乃決定親率大軍東征,一面作《大誥》以誅叛之義,昭告天下,呼吁各地諸侯興兵討逆。 歷史

  周公東征發生的時間

  據史載周公東征三年(成王一至三年,公元前1115年~前1113年)始將叛亂撲滅。至征討情形,因史料缺乏難以詳考,但由于叛亂范圍之廣大,與作戰時期之長,可證此一東征乃頗為艱苦之斗爭,與武王伐紂時一鼓作氣即告勝利結束者,大不相同。

  在周公東征期間,留守鎬京負責處理后方政務者,為召公?,故《史記?燕召公世家》有“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之記載。

  戰后措施?周公居東三年,雖已將殷族叛亂敉平,但以殷商六百余年來,在中原增殖發展,人口眾多,分布范圍廣大,尤其山東及徐淮各地,均為夷族聚居之所,潛力尚強。其如何加以鎮撫與消滅亂源,以及如何使中原安定,為當時周公最主要之課題。周公乃依據當時之政治情勢,與根據武王指示之遺策,陸續作下列諸措施:

  (一)以殷都及畿輔之地,封文王少子康叔,國號曰衛,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以鎮撫該區之殷人。 歷史


  (二)封紂之庶兄微子啟于宋,以存殷祀,使安撫商丘一帶之殷民。

  (三)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奄,國號曰魯,都于曲阜(今山東省曲阜縣),封太公(或說太公之子丁公)于齊,都于營丘(今山東臨淄縣),分別鎮撫該區內殷民。此兩地均為殷商在東方之重要根據地,即所謂“少?之墟”,故特使太公與周公之子屯兵鎮撫之。

  (四)封武王子叔虞于唐,國號曰晉,都于今之山西省翼城縣(后遷曲沃)。封叔度之后于蔡,都于今河南省之上蔡縣。前者為有夏之墟,可由黃河以北通達殷衛,后者在宋之南側,可與齊魯相呼應,對商丘形成包圍之態勢。

  (五)營東都于洛邑,稱為“成周”,以為連絡中原新封諸侯之政治中心。并將殷畿內頑民遷至此地,以分散其勢力。

  以上各項措施,實即執行武王之國防遺策。其主要之著眼,其一在隔離分散殷人之勢力,并分封得力宗親于重要地點屯兵駐守之。其二為經營東都洛邑,以為指揮東方諸侯與連絡之中心。此兩種處置,實為當時國防軍事上正確之著眼,亦正顯示周公軍事識見之卓越。在上項措施下,山東、河北及河南之殷民,已分為魯、衛、宋、洛邑四大部分,其中除宋系由殷裔微子統治外,余均由周人直接統轄。魯得殷民六族,衛得殷民七族,殷畿頑民則另遷洛邑管制。洛邑既成,則為鎮撫中原之中心,周室在中原之勢力乃告穩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9671.html

相關閱讀:伯夷
后稷
周朝中國的社會形態改革:奴隸逐漸變成了自耕農
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
姬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