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是元末明興起后居住在大興安嶺以東地區的一個特殊部落,其最初根據地在今大興安嶺以東、嫩江以西地區。成吉思汗興起后被征服。14世紀后期,蒙古統治集團內訌迭起,勢力漸微,部分貴族因不忍骨肉相殘,率屬歸附明朝。朱元璋對他們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設朵顏、泰寧、福余三衛。三衛統稱為兀良哈。
喜峰口:打獵順便伏擊劫掠者
北京正北的開平衛、東部的大寧衛和西南部的興和衛組成一個不等邊三角形,有效防衛著北京。然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兀良哈趁機發兵攻打朱元璋安排在大寧監視兀良哈的寧王朱權。這一舉動間接幫助了朱棣奪權成功。
兀良哈占領大寧已成事實,朱棣便順水推舟地將大寧賜予兀良哈,并獎勵耕牛、農具、籽種和布帛。這是明朝北方邊防不斷內縮、軍事實力力有不逮的表現。
大概是深知自己的底細,宣宗朱瞻基在位時,其邊防政策表現得十分消極。他曾告誡將領們:“慎守只須師李牧,貪功何用學陳湯。”由于實在守不住,最終連開平也放棄了。
明朝邊防不斷退縮給游牧民族帶來了更多的生存空間。每到秋天,他們就會南下搶掠正值豐收的糧田。1428年秋天,宣宗安排了一次向北的狩獵及巡邊活動,在游樂的同時也找機會打擊一下這些劫掠者。
八月末,宣宗帶領精銳部隊從京師出發。大軍一路向東北開進,他們接到前方喜峰口情報稱,有一萬多兀良哈人越過大寧,經會州將到達寬河一帶。
朱瞻基喜出望外,分析了情勢以后認為,這批人必然不知道自己正在巡邊,而喜峰口一帶地勢險要,不利于大軍通過,因此決定親率三千精兵晝夜北馳。在靠近寬河的地方,宣宗令將士們口銜小棍,整束衣裝,避免在急行軍中發出聲響嚇跑敵人。
10月14日拂曉,大軍抵達寬河。兀良哈發現了明軍蹤跡,以為是照例巡邊的普通隊伍,便立刻一擁而上。宣宗命令三千精兵分成兩翼。待敵人沖入包圍圈之后,宣宗引弓搭箭,接連射倒了敵人的三個前鋒;兩翼明軍趁勢而上,利用火器打得敵人潰不成軍。
這是宣宗一生中三次巡邊的第一次。從取得勝利的宣宗身上似乎看得到祖父朱棣的影子,他正是朱棣精心培養的接班人。
接話茬太快得罪了叔叔
公元1398年,朱瞻基出生在當時的都城北平。他一出生,就給三個人的命運帶來了改變,這三個人分別是:祖父朱棣、父親朱高熾和叔叔朱高煦。
在他出生的前一天,燕王朱棣做了一個好夢。夢里他見到了圭。在古代中國,圭是帝王的象征。他還見到了一個滿臉英氣的男人。
次日,朱瞻基就誕生了。這個孩子與夢中人十分相似。好夢在前,不禁讓朱棣有了美妙的聯想。
父親朱高熾是一個胖胖的老好人。然而在未來他與能征善戰的弟弟朱高煦之間的皇位爭奪之中,這個孩子竟然成了他政治天平上最后、最重的那個砝碼。
叔叔朱高煦可能較早意識到了朱瞻基對自己的威脅。
一次他去拜朱元璋的孝陵。朱高熾走在前面。由于體弱多病,還患有足疾,兩個太監左右攙扶著他,突然他打了個趔趄,朱高煦忍不住在背后訕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沒想到侄子朱瞻基馬上接口說:“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當時“回顧失色”。
最后朱棣成了皇帝,朱高熾也做了皇帝,但只有短短的一年就去世了。朱高煦本想仿效父親奪取皇位,卻最終敗在“更有后人”的侄子手里。
愛吃豆腐向朝鮮索要女廚師
《聊齋志異》名篇《促織》里的皇帝正是明宣宗朱瞻基。他喜歡游樂與美食。最喜歡的游樂莫過于斗蟋蟀,也就是“促織”。江南出好蟋蟀,也有斗蟋蟀的風俗,因此宣宗叫蘇州知府采辦一千個好蟋蟀。這么一來,名篇《促織》的背景就出場了。
吃喝玩樂之風就是從宣宗時開始的。斗蟋蟀、玩獵鷹,以及朝鮮豆腐,都是宣宗的最愛。
朝鮮獵鷹在宮廷中十分有名,朱棣和朱高熾都曾向朝鮮索要過。
朱瞻基每年都要派人去朝鮮,而朝鮮方面也不敢不辦,為此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護鷹使。與采辦蟋蟀不同的是,丟失獵鷹或者半路死亡,朱瞻基還特別囑咐不要怪罪辦理之人。
朝鮮飲食也深得宣宗的喜愛。他尤其喜歡朝鮮女廚師做的朝鮮風味的豆腐。為了經常吃到這種豆腐,他還寫信給李朝的國王,索要女廚師。
好靜不好動終止鄭和下西洋
朱瞻基在位時,是宮廷文化十分鼎盛的時期。他愛好寫詩作畫,并留下了不少作品。
現在能看到的詩文有:《宣廟御制歷代臣鑒》三十七卷、《外戚事鑒》五卷、《宣宗文集》四十四卷、詩集六卷、樂府一卷、《御制官箴》一卷。繪畫作品更多,不過大多現已不存,僅有《武侯高臥圖》、《爪鼠圖》、《花石貍奴圖》、《戲猿圖》和《三陽開泰圖》等。
也許跟他的文人氣質有關,宣宗一朝,在對外交往上,也是不好武功好安寧。他祖父朱棣在位時,干了不少大事。比如遠征交?、六下西洋。到宣宗當了皇帝,就只能勉強安排最后一次下西洋,以后就無以為繼了。倭寇打不了,干脆就不到海上去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9748.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