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歷代傳承至今,充分體現了我們的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據《宛署雜記》記載,明朝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3)京城“百巧駢集,爭相高尚,即技藝之微,亦往往造極工巧,有古今所無者”。當時廣為傳頌的“都城八絕”就是一例。
最有名的是李近樓,此人中年雙目失明,常以琵琶自娛,新聲古曲,無不絕妙之極,且能左右手彈奏。有朋友來訪,以弦對之,酷似人語,字句清晰可辨;還能變聲調學二三人說話;模仿軍士操練,鼓樂叫喊聲聲;或模仿琴箏笛音,更是惟妙惟肖。在《宸垣識略》書中,對李近樓的評價是“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于鳴弦鐵撥發之”。
古代宴會上有一項投擲游戲,賓主依次把“籌”(特制的竹木小棍)投送到壺中,以投中多少定高下,少者須飲酒。有位叫蘇樂的人,可用各種姿勢投壺,皆百發百中,他雙手各執一籌,雙臂大回環擺動數次,二籌飛出去,同入一個壺中,或是一手握三籌投擲,又分別命中三壺,他還能背投,名曰“仙人背劍”,真是“蓋其工巧獨得,非人所可及者”。
郭從敬是個自幼“不樂拘檢”的人,曾出家為顯靈宮道士,常以踢球為樂,他可長時間讓球在自己身前背后飛動而不落地。還能接應幾個人投來的球,按其輕重緩急一一踢回給對方。讓人贊不絕口。
第四絕是王國用吹簫,“每發聲清韻徹室,飄飄然若有凌風之意”,聽者如入仙境一般。
蔣鳴岐為人異常聰穎,“頗知書義又善談論”,且書畫皆佳,最擅長的是彈三弦,曲調悠揚悅耳,還能模仿琴笛之音,可與李近樓的琵琶媲美。
閆桔園的圍棋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與人對弈時,布勢十余著,就能預知輸贏多少,“或棋窮日夜”,相隔數天后,再布原局,絕無遺漏,令人佩服不已。
張京的象棋也毫不遜色,與人對局開始不久,即可預測多少著兒后,是用車,或馬,或炮“將死”對方。此人性情謙和,不愿與人多爭高下,常以和棋結束,雙方各得其樂。
最后一絕是劉雄的八角鼓,他擊鼓時輕重疾徐,聲聲清澈入耳,或與絲竹管弦合演,“節奏曲合,更能助其清響云”。
明朝時期的京城八絕各有千秋,他們的精湛技藝,在民俗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應占有一席之地,與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一脈相承,蘊含著我們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1602.html
相關閱讀: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