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審時”就是要認清時機,“度勢”就是要把握歷史運動規律,把握歷史的進程與發展趨勢。因此,對于領導者來說,進行決策時要考慮到歷史的發展有一個過程,時機的成熟也有一個過程,并不是說目標正確就應該付諸行動,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優勢而忽視了各種不利的條件。“時不至,不可強生”(《國語·越語》),對于不同的時勢只能采取不同的策略,否則,只能事與愿違。
因昧于時勢而慘遭失敗,于公元383年發動的平晉之役堪稱典型。在這場戰爭中,苻堅剛愎自用,倉促揮師南下,攻打東晉,結果在淝水(今屬安徽)地區遭到東晉勁旅的堅決抗擊,慘遭失敗,使得戰前苻堅所表達的“投鞭于江,足斷其流”的萬丈雄心成為癡人夢囈,千古笑柄。而苻堅好不容易才統一起來的北方中原地區,也因前秦軍隊的淝水大敗而重新陷入分裂的局面。
苻堅的失敗,首先是戰略指導上的失誤,主觀武斷,輕易開戰,水軍薄弱,戰線過長,未能在局部上真正形成優勢,洛澗遭遇戰小挫即動搖斗志,淝水決戰時又輕易移動軍陣,導致自亂陣腳,為敵所乘。
當然,苻堅失敗根本的原因是在大戰略上出現了失誤,即違背了王猛臨終前一再叮囑的“不以晉為圖”諍言,急于求成,在統一的主客觀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便傾全國之力倉促發動統一戰爭。
前秦在北方地區的崛起是驟然而至的。苻堅在收用漢人謀士王猛為相治理國政后,“國富兵強,戰無不勝,秦國大治”。在此基礎上,他先翦滅南燕、仇池楊氏、前涼、代國等諸多割據政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接著,苻堅就圖謀順勢南下,吞滅東晉,實現統一。
應該說,苻堅對國家統一的向往是至誠的。苻堅本人深受儒學的影響,他以天下為懷,企求統一,正是“天下一家”文化理念浸潤的自然反映。所以盡管他的統一方略并不能得到大多數臣屬的支持,他還是最后作出決斷:大舉起兵,滅晉混同南北?梢,苻堅以天下一統為懷,其間包含著對歷史必然性與合理性的理解,充沛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
然而,苻堅的統一努力最終以悲劇落幕,問題就出在他未能知彼知己,審時度勢,在統一時機的把握上發生嚴重的偏差。因為前秦雖在較短的時間里統一了北方,但靠的是軍事力量以征服手段完成的,內部的民族矛盾依然尖銳,前秦的統治秩序遠未穩固。所以,對苻堅來說,鞏固北方的統一尚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只有在內部整合鞏固的基礎上,方可謀求用兵南方。
就南方而言,晉室南渡后,雖偏安一隅,但卻仍以中原正統自居。謝安執政后,選用賢才,團結大臣,“群臣輯睦,內外同心”、“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因中原戰亂流寓到南方的民眾,有保衛新家園以求安定的愿望,并未對東晉政權失望。這就是當時的現實,也就是所謂的“時勢”。
歷史
顯而易見,當時“時勢”的根本特征,是南北統一的歷史條件尚未成熟,這既包括當時北方和南方的經濟條件,均難支撐起一個全國性的政權,也包括史上傳統的“南船北馬”問題未遑在短時間內加以解決,在倉促發動統一戰爭的情況下,北方的騎兵在南方水澤地帶勢必難逞其長。在這種背景下,苻堅迷信自己在軍隊數量上的優勢,企圖將統一國家的大業“畢其功于一役”,就是十足的昧于時勢了。其結果當然只能是喪師辱國,一敗涂地!
美國戰略學家柯林斯指出:大戰略是綜合運用國家全部力量的一門藝術和科學,如果沒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因素與軍事的有機結合,戰爭便不可能取勝。而大戰略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善于判斷形勢,把握時機。苻堅在國家統一大戰略制定和實施上的碰壁,恰好從反面進一步證明把握與利用時機的重要性,而其教訓,同樣能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2558.html
相關閱讀: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的時尚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