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古代皇帝平時膳食吃什么 別被電視劇給忽悠了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古代皇帝平時都吃啥 剩下的怎么辦

清朝皇帝的吃食都在《膳底檔》中保存了下來。比如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日于同樂園晚膳菜譜:酒燉鴨子熱鍋、肥雞油煸白菜熱鍋、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燕窩肥雞絲、鴨腰口蘑鍋燒鴨子、冬筍爆炒雞、攤雞蛋、蒸肥雞鹿尾攢盤、百果鴨子攢盤,象眼小饅頭、鴨子餡提褶包子、雞肉餡燙面餃子。如果給我這頓飯下來,我以后見著鴨子可能就發瘋了,并且過于肥膩,絲毫沒有膳食搭配可言。從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乾隆的御膳,也沒有后人演繹得那么富貴,比如其中還有一道攤雞蛋。

  

  清代:龍蝦炒燕窩

即便如此豐盛的一餐,吃到嘴里往往是另外一回事。清宮里有御膳房,御膳房分為5局,分別是葷局、素局、飯局、掛爐局和點心局,人員可謂龐大,然而由于進餐禮儀的限制,所有飯菜都是提前備好,然后煨在火上,或燜在大蒸籠里。所有的中國美食,都講究火候與新鮮,剛出鍋的最好,是所謂“鑊氣”。家里做的菜之所以好吃,重要原因就是廚房離餐桌只有幾步,出鍋即上飯桌。而在清宮,當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來,還要被太監事先嘗過之后才能品嘗,皇帝所吃的不過是些殘羹冷炙。

何況,古代烹飪水平遠不及現在發達;更何況御廚們只能根據菜譜上的規則做菜,不能有什么創新;更何況,許多菜看上去豐盛,其實不過是看碟,端上來湊數,擺一擺就撤了。所以皇帝餐浪費是一流,味道不過了了。

更何況,有時候皇帝吃飯還要看內務府的嘴臉。清末李元伯《南亭筆記》里記錄了一個雞蛋的故事。光緒皇帝喜歡吃雞蛋,每天都要吃四個,但他并不知道雞蛋的真實價錢,內務府給皇帝的價格是34兩銀子。光緒有一次問他老師翁同?:“雞蛋好吃,可這么貴的東西你吃得起嗎?”可見當時內務府貪污之嚴重。

  

清代:冬瓜盅


而道光皇帝也挺慘,有一天他想吃道“面片兒湯”,令御膳房給他做一碗。大半天過去了,面片兒湯沒有送來。在道光皇帝的追問下,負責此事的人來說,需要數千兩銀。于是他對來人說“前門外一飯館至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錢,可令內監往購之。”內監復奏:“飯館已關閉多年矣。”道光帝道:“朕不能以口腹之故,枉費一錢!

最慘的是同治,同治皇帝小時候一日兩膳吃兩宮皇太后賜給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絲疙瘩湯、甜漿粥、柳葉湯、面片湯、豆腐片湯等。他吃湯粥根本無法飽腹。他有時饑餓難忍,闖進太監的住處偷太監的東西吃。被太監發現后,立刻奪過丟掉。后來19歲就死掉了,不能說跟飲食毫無關系。

在《清稗類鈔》中記載,康熙吃飯“食雞則雞,食羊則羊,不食兼味”。這當然是養生之道,但飲食簡單是無疑的。雍正吃得比康熙好多了,但主要食物是雞鴨,肉也吃得多,最多的是豬肉,其次是牛肉,羊肉反而少。到慈禧、光緒時才出現魚翅。慈禧喜歡清燉肥鴨、喜歡燒肉皮,喜歡櫻桃肉。燉肥鴨與燒肉皮都是俗菜,櫻桃肉當是用新鮮櫻桃煨成,也令人生膩。

明朝皇帝餐飲水平也一般,太祖朱元璋1384年6月的一份菜單上有如下菜肴:胡椒醋鮮蝦、燒鵝、羊頭蹄、鵝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這些菜如今看起來,都是一般街頭小館里的小菜,絲毫看不出皇家富庶。

北京一些餐館推出的宮廷菜。

至于更早一些的宋朝,民間美食發達,宮廷美食卻不見如何發達,宋神宗在夜晚批閱奏折累了,也會跟普通人一樣走到皇宮外面的小吃攤上隨便吃點小吃。而南宋皇帝明顯要比北宋皇帝能吃會吃,在他們的菜單上有了:酒醋白腰子、三鮮筍炒鵪子、烙潤鳩子、石首魚、土步辣羹、海鹽蛇?、煎三色鮮、煎臥鳥、湖魚、糊炒田雞、雞人字焙腰子、糊燠鲇魚、蝤蛑簽、麂膊、青蝦辣羹、燕魚、干鯔魚……感覺多了一些野味而已。

而在唐朝,皇帝們不講究吃喝,只講究成仙,他們對吃喝可以放在旁邊,一個個拼著命煉丹吃毒藥,唐朝至少有五個皇帝是因此喪命,他們是:太宗、憲宗、穆宗、武宗、宣宗。太宗就是李世民,史書中贊嘆賢良的皇帝也擺脫不了牛鬼蛇神的蠱惑。

  

唐中宗時期:紅燒河豚


御膳,聽上去是個金光閃閃的詞匯,里面暗含著權力奢華豐盛與美味,被后世的人想當然,做出了許多仿膳、宮廷菜,招牌金光閃閃,價格高高在上。也從中衍生出無數聯想與故事。但真正翻閱典籍,細細看歷朝歷代皇帝的吃食,不過了了,繁華中帶著悲涼,豐盛中帶著人性的無奈。皇帝也是凡人,卻比凡人有著更多的倒霉,皇帝的職業套餐的字里行間,處處寫著:不好吃,不好吃。

清皇帝年夜剩下飯菜再賜給大臣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实垡患移饺绽锸请y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節,才特許后妃們陪宴。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后、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黃米飯)、餑餑、年糕等,花樣多至10~20品,除夕團圓年飯要于申正(下午4時)舉行。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幾,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幾上。

  筵宴中除皇帝所用“御桌”由內務府準備外,其他宴桌多由大臣們進貢。按規定,親王每人進8桌,羊3只,酒3瓶(每瓶10斤);郡王每位進5桌,每桌等級均與親王同,羊、酒數也同親王;貝勒每位進3桌,羊2只,酒2瓶;貝子每人進2桌,羊、酒數同貝勒。其余的宴桌由光祿寺補齊,這種捐納酒席的做法大大減輕了國庫的負擔。

  過年時,帝王的家宴環境雖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表現得隨意且喜慶?滴趸实墼谇鍖m行宴作詩,描述了皇帝與后妃們在佳節之時歡聚一堂的情景。

  “剩菜剩飯”以新年祝福的形式賞賜給臣子

  在盛大輝煌的場面背后,清代有些皇帝還是比較注意節省節慶開支的。如太和殿國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只、酒百瓶。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規定,減去19席,并減去羊18只、酒18瓶。嘉慶、道光以后又有所減少。

  對于慶典中剩下的食物,皇帝會采取新年祝福的形式賞賜給臣子,很少有被浪費掉的。

  康熙皇帝一生尚儉。傳說他深深慨嘆八旗子弟的揮霍無度,曾在某一年的除夕親筆寫了一副對聯:“一粥一飯當思得來不易;半絲半縷必念制作維艱。”他把這副對聯分送給許多八旗子弟。在他的影響下,后來的皇帝也都盡量厲行節儉。據稱,由于道光皇帝生活節儉,宮中嬪妃宮女在飲食方面大不如前。按規矩,御膳一般會多備4份,其中2份賞賜大臣,2份賞賜嬪妃宮女?傻拦饣实蹫榱斯澥¢_支,撤銷了賞賜給嬪妃宮女的御膳,普通宮女不到慶典的日子甚至吃不到肉。

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

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饑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并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贊不絕口。后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賜名為"涮羊肉".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里燒著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聯,上聯云:"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頓時個個面面相覷。此時,年少的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谷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余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現代一些文化名流對火鍋也情有獨鐘,名人胡適對故鄉徽州火鍋鐘愛有加,在家宴請客人吃飯時,大多由其夫人精心烹制徽州火鍋以招待客人。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在一篇題為《胡適先生二三事》的回憶短文中,就描寫了徽州火鍋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適對徽州火鍋的偏愛之情。電影名導演謝添早年在重慶時,喜食重慶火鍋,堪稱是一個愛吃火鍋的"老饕".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烹飪技藝的發展,火鍋品種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鍋、煤氣火鍋、電火鍋、酒精火鍋等;就質地而論有錫制火鍋、鋁制火鍋、不銹鋼火鍋、搪瓷火鍋等;按結構來說有連體式火鍋、分體式火鍋、鴛鴦式火鍋等;按烹飪風格來說,有湯鹵火鍋、清燉火鍋、水煮火鍋等。品種繁呈的火鍋,為餐桌平添幾分熱鬧的氣氛。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千鍋百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涮的是海鮮之類,配料十分講究,最講究味道鮮美和吃的情趣,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火鍋湯汁為雞湯或肉湯,并輔以肉、魚、雞等薄生片與菊花一起涮著吃,清香爽神,風味獨特;云南的滇味火鍋,特點是火鍋中一定要放云腿,食時配以香菇、魚肉等生料,鮮嫩香辣,饒有風味;四川的毛肚火鍋,具有原料多樣、鹵湯濃鮮、麻辣醇香之特點。此外,北京的羊肉火鍋、浙江的八生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蕩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里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后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于火鍋后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后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蕪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里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損壞,并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湯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看!清代皇族吃的居然是這個

一說起這個話題啊,就不得不提到滿清兩大“吃貨+美食家”-----乾隆爺與慈禧老佛爺了。為什么呢?因為各地民間,一說起某種當地特色美食故事,必然提到的不是:“乾隆爺點頭稱贊,問道該物何名?”;要不就是“老佛爺吃后連聲稱贊,自此某物年年進貢到宮中”。故事當然大部分都是杜撰,那么清代的皇家到底怎樣吃飯的呢?

  先說正常的,按清代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的,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只,雞五只,鴨三只,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卜六十個,苤藍、干閉甕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8盤240個各種餑餑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棗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屎蠹盎寿F妃以下妃嬪、皇子等依等次遞減。如無特殊情況,嚴格按份例供應,不得擅自增減。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面前為一長方形上下兩層大膳桌,桌上布滿精美食具和菜肴,太監報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監便盛入皇帝碗碟中。

  慈禧太后用膳與皇帝類同。每日兩頓正餐,照規定需上100碗不同的菜肴。另有兩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平常總在40至50碗左右。

  看到這兒,有人就得問了:這么多菜,他們一個人吃的完嗎?其實上這么多的菜,不單是為了體現皇家富有天下,更多的原因是為了不讓人哪怕是近身宮女太監知道皇帝喜歡吃什么菜,以防有人在菜中下毒。

  所以,宮中另有規定,再好吃的菜,也不能吃超過三筷子(或者三勺)。如果皇上或慈禧看上哪道菜,布膳太監就盛一勺到他/她的碟里,如果評價這個菜還不錯,太監就會再盛一勺,如果再盛第三勺,其他太監就會立即喊撤,這個菜十天半個月就不會再上桌了?磥,就是身為皇上,也不能對自己愛吃的菜大快朵頤啊。

  當然,也有個別勤儉節約甚至摳門的皇帝,比方說——道光。這位平時穿著補丁衣服的皇帝,每餐吃飯不超過四個菜,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連為自己最敬重的皇后祝壽,宴請滿朝親貴重臣吃壽宴,每人面前也只有一碗打鹵面。后來聽說,為此次壽筵,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兩頭豬;屎鬄榇撕芨吲d,因為道光帝曾明確規定:皇帝生日的萬壽節、皇后生日的千秋節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慶賀禮儀筵宴都停止舉行,這一次還算是破例了。

  宮中正餐為早膳(早6時至7時)和晚膳(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6時另有一次晚點。其他時間可隨意加餐。御膳膳單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數日前開出,交由內務府主管大臣審批,而后照單準備;实郦氉杂蒙。用膳時由御前侍衛向御膳房傳膳,御膳房將膳食放在膳盒里或膳桌上,由侍衛抬送至用膳地點。這個地點并不固定,其實就是皇帝走到哪,太監就將桌椅板凳抬到哪,然后按規定布好菜點,經過驗膳(插銀板)、嘗膳等程序后,皇帝開始食用。

  由于這個地點不固定,宮內又大,往往傳好的膳到皇帝那兒就都涼了,于是乎,如何讓皇帝吃上口熱飯就成了廚師和太監們研究最大熱點。從清宮的膳單來看,皇帝吃的大部分都是一種叫鍋燒的菜,所謂“鍋燒”,其實就是把燉好的菜放入碗中,再放在一個特制的器皿中,底下有熱水,保持著菜的溫度不會涼。其實現在的食堂保持菜的溫度跟這個原理也是一樣的。

  但是這種辦法對于愛吃果香烤鴨、炙烤乳豬,小火煨羊腿;一天三頓離不開小燒烤的慈禧來說,就無疑只能吃涼的了。那個時候,也沒有郭靖烤全羊,可以想在哪兒吃,就在哪兒烤。倘若當年的慈禧太后知道還有這種可以抬著特制烤爐到處跑的燒烤方式,恐怕也只能恨生不逢時,哭暈過去好幾回了

皇上吃的真的一點都不好!別再被電視劇給忽悠了

在美食這一點上,皇上吃的并沒有人們想象中辣么好,或許還不如平常百姓人家。為啥?

 皇帝吃的并不好

  首先,“不可持續發展”的美食吃不到

古代科學技術還不發達,那時還沒有溫室大棚栽培技術,如果皇帝夏天要吃冬筍,冬天要吃新鮮蠶豆,供膳太監弄不到就可能掉腦袋了。所以,那些一年只有一兩個月才有的果菜,皇帝一般是吃不到的。

再者,民間美食皇帝也難吃到。眾所周知,美食常藏匿于民間的各種犄角旮旯里,皇帝想吃,難道還能找不到?關鍵他一開搜索引擎,太監們就已經把那些個民間美食屏蔽掉了,他根本搜不出來。

好不容易乾隆年間,揚州鹽商美食名滿天下,也傳到乾隆帝耳邊了,他下江南時還真就專門要嘗嘗鹽商們的手藝?蛇@吃了半天也沒嘗出什么不一樣來,原來還是太監們搞的鬼——所有的菜統統都被多加了一大勺糖,那味道可就變奇怪了,如何還能稱得上美味?太監們只怕萬歲爺回宮后還想吃,做不出來,小命又是不保。

 其次,“面子工程”太誤事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于吃飯。關于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能說錯的。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到了吃飯的時間,皇帝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太監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不過,御膳房做的菜只是擺著看的,因為皇帝一叫傳膳,就馬上得上那些個菜,來不及做,那些菜都是事先做好,然后一直放在灶上熱的,這就是為了排場。這種菜基本很難吃,皇帝也不愛吃。

所以,溥儀自己吃的基本都是太后和太妃們送的食物。(Ps:就算是現做的,大家也知道,就古代房屋那建筑面積和布局,等飯菜從御膳房到皇帝跟前的功夫,現炸的春卷,剛出鍋的包子,才烤好的肉串……都早涼了!)

 再次,自己一個人吃飯,好吃還不能多吃

身為一個吃貨,多吃美食的欲望,也絕對是“美食”的一部分。但皇帝喜歡的菜品可不是想吃就能多吃的,清廷就有“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還有一說,皇帝吃過的兩口的菜,幾個月內不能上桌;皇帝吃過三口的菜,這輩子都不可能上桌,就怕被人知道了萬歲爺喜歡吃什么,往里面下毒!(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銀制品測試、太監試吃啥的,還是不能百分百確保食品安全。誒,其實皇帝吃的每一口,也都是小太監吃過的剩菜了……)

另外,皇帝一般都是一個人吃飯,除非設宴請客,要么就是叫來后妃一起吃?慑觽儊砼闵艜r,也必須謹遵君臣大禮,一本正經,很沒意思。

這下,您信小編了吧?

  皇上吃的一般,那名人呢?

  文豪里的著名吃貨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大文豪他們不僅非常有才,而且還是不折不扣的吃貨,大吃貨!蘇軾、賈思勰、曹雪芹、袁枚……必須都到碗里來。

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乃“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但是它卻不曾提起,其中文章共92篇,而涉及飲食烹任的內容就占25篇,包括了造曲、釀酒、制鹽、做醬醋、豆豉……提到的食品、菜點品種約達三百種。至于蘇大學士的東坡肉,《紅樓夢》中的各色美食……不是吃貨如何能自己獨創出美食來,亦或寫的出來呢?不過,他們和袁枚相比,似乎還是遜了點。

如圖,知道這首詩嗎,不知道也沒關系,小編告訴你,它就是袁枚這貨寫的。你肯定想不到,袁枚簡直是個吃貨全才,不僅愛吃美食,還學怎么做,做完還記錄下來整理出書!可能還是個處女座,有點追求完美主義,強迫癥——他要弄清楚每一樣美食的制作工藝、制作過程,用什么樣的刀工,什么樣的火候,連用什么碗、盆來盛更能體現出菜肴的色澤都有詳細的記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3771.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