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知多少皇位應該傳給誰清代皇室的第四次立嗣
清代皇室的第四次立嗣,其實就是宣統帝的立嗣問題。宣統帝在特殊時期曾經“立嗣”一次,也成了一樁疑案,而之后直到宣統帝去世,并未再提及立嗣的問題,也留下一個問題,誰來繼承,各支又都如何?
首先我們談宣統帝的那次特殊的“立嗣”
宣統帝的“立嗣”,基本和宣統帝的個人思維和個人喜好有關,其個人意識的凸顯比第一、第二、第三次立嗣要突出的多,可以說沒什么規則可言,一概就是憑自己的喜好。
最早,宣統帝似乎是想要把溥杰視為繼承人的,所以著力培養溥杰和潤麒,這個本生的親弟弟和內弟,是他最寵信的人。而在滿洲國時,溥杰娶了日本華族出身的嵯峨浩,被日本人擁立,宣統帝害怕日本人會讓溥杰把自己“取而代之”,故而便不再信任溥杰。當然,這種不信任隨著滿洲國的覆滅,也云淡風輕了,這是后話。
在1936年底,出于對溥杰的警惕以及對日本人的警惕,宣統帝在滿洲國宮內府建立了“內廷學生班”,讓自己親支近派的子侄來學習,以后再派去日本留學云云,實際上是培養自己的親軍,也大概有從中選擇立嗣的情況。
這個“內廷學生班”都有誰呢?溥儉(班長)、溥佐、溥?、毓?、毓岱、毓?、毓?、毓?、毓恩、毓慈。后來溥佐和毓岱因為“打架”“見了血”,被宣統帝逐回家中,故而只剩下了八個人。這八個人中,毓恩和毓慈都是莊王府的,屬于遠支,不大可能繼承皇位。溥儉、毓?、毓?都是?王府的,溥?是惠王府的,毓?、毓?是恭王府的。
在后來的生活中,宣統帝也和這幾個子侄走得最近,其中最親近的,在1945年宣統帝逃跑的時候,是毓?、毓?和毓?。這三個侄子可能是最“得寵”的,不過性格截然不同。毓?大致屬于“愚忠型”,比較呆板,毓?屬于“叛逆型”,有點傲嬌,也很機靈,毓?則算是折中派,不過其實很聰明,屬于“內秀”型。
結果,這三個被培養了半天的侄子,在蘇聯收容所時有兩個凸顯了讓宣統帝很不同意的態度。首先是毓?,毓?在收容所,努力地學習俄語,能跟蘇聯人進行對話,所以后來所長捷尼索夫便時不時的把毓?找到他屋里,不知道在做什么。宣統帝就對毓?起了戒心,對毓?疏遠了。而毓?呢,宣統帝當時怕回國受到審判,于是就遞交了留在蘇聯的申請,毓?雖然心里不愿意,但是也交了申請,而毓?就沒有交,還跟宣統帝叨叨了一番什么“忠孝不能兩全”的“大義”,也讓宣統帝對他“另眼看待”。
由于這樣的原因,1950年夏天,宣統帝在和毓?的雙人屋子里立他為嗣。
只不過,這次立嗣,似乎在不久之后便有所動搖,毓?的書里說,“立嗣”之后的幾天,宣統帝問他,“蘇聯能不能把我們送回中國?”毓?想了半天,據實以報,“有可能要送回中國。”結果宣統帝大怒,說,“我沒想到我這樣推心置腹地對待你,把你過繼給我當皇子,你卻想讓蘇聯把我送回中國去受嚴厲的制裁!”可見一斑。
再后來,宣統帝受到了改造,回國之后也再也不提立嗣的事情了,只是他最疼愛的侄子還是這三個,尤其是毓?。據說后來《我的前半生》出版,宣統帝把稿費的一部分給了毓?、毓?、毓?三人,記憶中可能是一人100元,而毓?則給了雙份,據說也代表著特殊的含義。
嘆息的是,雖然宣統帝直到去世,沒有再提到立嗣的問題,但是毓?則實實在在的在文革中被冠上了“皇子”、“繼承人”的名號而遭到了不公平待遇,據說甚至因為這事把他的腦袋打出了血,讓人唏噓。
另外有人說,宣統帝把譚玉玲的骨灰交給了毓?,這是立其為嗣的鐵證,實際上并非如此。雖然我個人也認為如果宣統帝立嗣,一定會立毓?,但是我并不認為骨灰一事和這事有關,為什么呢?需要講一下譚玉玲骨灰的傳遞。
譚玉玲病逝的時候,宣統帝讓兩個人穿了重孝充當“孝子”來跪靈,是毓?和溥?。到了1945年滿洲國垮臺時,一片混亂,“內廷學生班”的其他同學在班長溥儉的帶領下從大栗子溝往長春逃,到了長春之后,溥儉將譚玉玲尸骨火化帶回北京。溥儉是?王府的,自然回到?王府本親家,于是這個骨灰就帶入了毓?其叔父溥修所住的南官房十二號。1959年,毓?把骨灰送給宣統帝,后來因為李淑賢忌諱,把骨灰又“退回”給了毓?而已。
這就是沒頭沒尾的第四次“立嗣”。這次立嗣的特點是選擇度極小,宣統帝當時只是在身邊的侄子中進行的選擇,而且應該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別是從宣統帝被特赦之后,再也沒有提到立嗣的問題,使得毓?的身份十分曖昧,也算是一段公案。
簡單來說,毓?的確是宣統帝“曾經”立的嗣,但是這個“立嗣”在后來是否還有意義,就兩說著了,至少在當代的近派宗支后裔里,對于毓?的身份具有比較大的爭議。不過我私人猜測,如果真的讓宣統帝立嗣,那么毓?還是極有可能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3777.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