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交部長憶美國炸中國駐南大使館的3個原因
核心提示:皮克林說,美方對這一事件承擔責任,造成悲劇有三個原因:第一,確定南聯盟軍需供應采購局目標的方法有嚴重缺陷;第二,美軍方和情報部門的數據庫未輸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正確位置的數據;第三,美核查目標的程序未能糾正上述兩方面的錯誤,美有關部門也未向任何知道該目標是中國使館的人員進行過了解。他反復說,美方絕非故意轟炸中國使館。因為這樣做是完全違反美國的原則和政策的。
文章摘自《快樂老人報》 作者:唐家璇 原題為《美國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的3個原因》
曾任外交部長和國務委員的唐家璇新近出版《勁雨煦風》一書,講述了自己在1998年至2008年10年間,任職外交部長和國務委員時所經歷的部分重大外交事件與國務活動。本版將從本期開始對該書進行選摘連載。
中國使館遭飛來橫禍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戰爭全面爆發。5月8日凌晨,我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當時,共有30人住在使館內。
轟炸中,新華社記者邵云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他的愛人朱穎不幸遇難。二十多位同志受傷,其中數人傷勢嚴重。使館館舍也遭到嚴重損壞。轟炸是由從美國本土起飛的B-2隱形轟炸機執行的,使用的并非常規導彈,而是五枚精確制導的重型炸彈。
派出專機和專門小組
5月8日上午,中央決定立即發表政府聲明,表明我國的嚴正立場。中央還決定緊急向美國提出嚴正交涉和最強烈抗議,并派遣專門小組乘專機前往貝爾格萊德處理使館遭襲事件,用專機把我們三位烈士的骨灰運回來,把能行動的受傷人員全部接回國。派遣專機和專門小組赴境外處理緊急事件,在我幾十年外交生涯中還是第一次。江主席還就此非常嚴肅地對我說:“一定要確保我們專機以及機上人員絕對安全,這是外交部的責任。”
交涉升級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百般辯解,宣稱是“誤炸”,企圖逃脫責任。事發當天,美國總統克林頓表示,中國使館被炸事件是一起并非故意制造的不幸事件,對由此給中方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向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真誠地表示深切哀悼和遺憾。
5月10日,我約見美國駐華大使尚慕杰,代表中國政府,再次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提出以下嚴正要求:
一、必須公開、正式向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和中國受害者家屬道歉。
二、必須對北約用精確制導重型炸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事件進行全面、徹底的調查。
三、迅速公布調查的詳細結果。
四、嚴懲肇事者。
我們決定從雙邊層面對美國采取進一步措施:推遲中美兩軍高層交往;推遲中美防擴散、軍控和國際安全問題磋商;中止中美在人權領域的對話。
克林頓正式道歉
美國總統克林頓要同江主席通話,親自做出解釋。由于美方遲遲不肯對轟炸事件做出正式道歉,我國對克林頓的要求,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13日,克林頓總統在白宮會見中國駐美國大使李肇星,并在李大使帶去的吊唁簿上留言:“對死難者表示深切哀悼,對其家屬和中國人民表示真誠的歉意。”
由于美方態度發生了變化,江主席于14日同克林頓通了電話。克林頓直入正題地說道,“主席先生,我愿對發生在貝爾格萊德的悲劇表示由衷的道歉,尤其是向受傷人員和遇難者的家屬表示慰問。我保證查清事件發生的原因,并盡快讓中國人民了解事實真相”。
追查真相
1999年6月16日,美國總統特使托馬斯·皮克林來華向中國政府報告美國政府對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的調查結果。
皮克林說,美方對這一事件承擔責任,造成悲劇有三個原因:第一,確定南聯盟軍需供應采購局目標的方法有嚴重缺陷;第二,美軍方和情報部門的數據庫未輸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正確位置的數據;第三,美核查目標的程序未能糾正上述兩方面的錯誤,美有關部門也未向任何知道該目標是中國使館的人員進行過了解。他反復說,美方絕非故意轟炸中國使館。因為這樣做是完全違反美國的原則和政策的。
2000年4月8日,皮克林代表美國政府在華盛頓向李肇星大使通報美方對“炸館事件”的責任調查結果。美方表示已對美國情報部門的八名人員進行了懲處,其中一名被解雇。
堅持索賠
自1999年7月15日起,中美雙方代表在北京就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索賠進行談判。這是新中國成立50年來首例直接針對外國政府的索賠。
雙方共進行了五輪談判,于7月30日就中方人員傷亡和個人損失的賠償達成協議。8月,美方按協議支付了中方傷亡人員賠償金450萬美元,由中國政府直接分付給三位烈士家屬和受傷人員。
雙方于12月就中方財產損失達成協議。2001年1月17日,美政府向中國政府支付了財產損失賠償金2800萬美元。
中美南海撞機事件背后驚人的謎團
南海上空風云變
北京時間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國一架EP-3軍用偵察機又飛到我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活動。我空軍兩架殲-8戰斗機立即起飛對其進行跟蹤監視。9時7分,正當我方軍機在海南島東南l04公里處正常飛行時,美國的偵察機違反飛行規則,突然大角度轉向,撞上我方一架軍機,致使飛機失控墜海,飛行員王偉失蹤。受損的美機則在未經過許可的情況下,進入我國領空,并降落在海南陵水軍用機場。按國際慣例,我們對美國偵察機上的24名美方人員進行了安置。
看上去這是一樁偶發事件,其實有其必然性。自從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就從未中斷過對我國沿海的偵察飛行。從2000年下半年起,美軍飛機偵察活動更加頻繁,而且越來越貼近我們的領海。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多次向美國方面提出交涉,要求停止此類偵察活動,但他們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
首輪較量硬碰硬
外交部主管美國和大洋洲事務部長助理周文重在事發當天就緊急召見了美國駐華大使普理赫,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強調事件的責任完全在美方,美方必須對中國人民做出解釋。
對于“撞機事件”,美方調門很高,氣焰十分囂張,根本不想承擔責任。普理赫聲稱,他不能同意中方關于“撞機事件”責任的說法。對于中方墜毀的飛機和失蹤的飛行員,美方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遺憾”,雖然表示愿協助中方搜救失蹤飛行員,但更多地是一味要求中方盡快“釋放美軍機的機上人員,并歸還美國偵察機”,甚至提出不準中方人員登上美國飛機進行檢查。
“撞機事件”后,EP-3飛機一直停放在海南陵水機場。那段時間,海南天氣變化無常,時而烈日炎炎,時而陰雨綿綿,還有臺風將至的消息。這架飛機一直尷尬地趴放在我們的機場上,早已失去往日那種神氣,只能等待著被大卸八塊的命運。
2001年6月15日,美方派出的負責拆解飛機的l2名技術人員乘坐美方專機,抵達海南三亞鳳凰國際機場。
次日,美方從俄羅斯航空公司租用的安-l24型遠程重型民用運輸機,也抵達陵水機場,飛機上裝載了拆解飛機用的鏟車、吊車、工具箱和用于包裝的木材等設備。由于拆解飛機所需設備較多,安-124運輸機先后分五次運入這些設備。
6月18日,拆運工作開始。拆解工作持續了十多天,直到6月29日中午才全部結束。
在飛機拆卸的過程中,安-l24運輸機先后將已經拆卸下來的飛機起落架、天線和機翼等部件,分批運回美國。
7月3日,第十個架次、也是最后一個架次的安-124運輸機,裝載著美國EP-3飛機機體、機上偵察設備及部分拆解工具,從海南陵水機場起飛出境。一個小時后,美方拆運技術人員也離開陵水機場,于次日上午乘美方專機從三亞機場出境。至此,美國EP-3偵察機的拆運工作全部結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5739.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