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堅決不當將軍 要求回家務農的開國將軍是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從將軍到農民的開國少將甘祖昌

在新中國一千多名開國將軍中,堅決要求回鄉當農民的不多,甘祖昌就是其中之一。甘祖昌將軍是一位對革命有重要貢獻的老紅軍。在他6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有許多傳奇的故事。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后,主動要求由將軍變成農民的傳奇經歷。

甘祖昌,1905年3月出生在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橋頭村(現沿背村)一貧苦家庭。 1927年7月經方志敏引領參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爆發后,甘祖昌所在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師三五九旅。甘祖昌任旅供給部軍需科科長,奔赴抗日最前線。

1939年初,國民黨封鎖陜甘寧邊區。于是,中央將三五九旅從前線調回陜北,一面執行保衛黨中央的任務,一面進行大生產。當時,組織上交給甘祖昌的任務是負責領導修械所、紡織廠、鞋襪廠等軍需工廠。在一無原料、二無廠房、三無工人的情況下,甘祖昌克服重重困難辦起了紡織廠,在短期內解決了全旅l萬多人的穿衣問題。由于甘祖昌工作成績顯著,1941年他被提升為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

1941年冬,甘祖昌隨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經過艱苦努力,部隊做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947年,他調二縱隊后勤部工作,參加了解放大西北戰役。1949年調任一兵團后勤部部長,進軍新疆。

10萬大軍進疆,軍糧如何解決?靠內地供應,沒有運輸工具,遠水不解近渴。最后,王震同意了甘祖昌提出的派人到全疆摸情況的建議。甘祖昌把后勤人員分成4個組,走遍了戈壁牧場。20多天后,各組陸續歸來,匯總調查情況。甘祖昌向王震匯報說:“有辦法了,新疆連續3年豐收,群眾把糧食埋在地窖中,不給反動派吃。原因是國民黨政府不收他們的羊毛,牧民們沒錢買鹽和茶葉。我們可以和蘇聯大使館商洽,用牧區的羊毛換日用品,解決牧民的生活困難,糧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王震同意了甘祖昌的意見。經過商談,蘇聯方面同意先提供一批茶葉、鹽、布等日用品,用羊毛償還。甘祖昌把后勤人員分成很多小組,用銀元、人民幣和日用品收購牧民的羊毛。牧民們發現他們用同等羊毛換得的實物,比國民黨統治時多一兩倍,于是便紛紛拿出糧食來換日用品。這樣,不但順利解決了10萬大軍的口糧問題,而且密切了人民軍隊和新疆各族人民之間的關系。

正當甘祖昌為建設新疆日夜奮戰的時候,敵人的魔掌卻暗中向他伸了過來。1952年春,他到郊區檢查工作,途經一座30余米長的木橋,由于橋板被歹徒鋸斷,甘祖昌乘坐的車子翻到河里,甘祖昌身負重傷。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他外傷痊愈,卻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后遺癥。

1953年以后,甘祖昌的腦震蕩后遺癥越來越嚴重,經;璧梗1954年到廬山療養治病,仍不見好轉。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授銜儀式上,他穿著將軍服,神采奕奕,但回家后卻對妻子說:“我做的工作太少了,組織上給我的榮譽和地位太高了!”此后,他不止一次向組織上寫報告:“我自1952年跌傷后,患了嚴重的腦震蕩后遺癥,不能再做領導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腳還是好的,請求組織上批準我回江西農村去,我愿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當時,他的請求沒被批準,1957年他又一次寫申請,這年恰逢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到新疆檢查工作,他當面向蕭華提出申請。最終,組織上批準了他的回鄉請求。

1957年8月,甘祖昌帶著家屬從新疆動身回蓮花。臨行前,他對家人說:“新疆到蓮花,路途遙遠,要盡量少帶行李,為國家節省點差旅費。”全家大小14人,行李精簡成3個箱子,此外就是帶了8只籠子,裝著6頭約克豬、15對安哥拉兔、15只來航雞。

初冬的一天,甘祖昌把全家人召集到屋后的虎形山上說:“我們隊里人多田少,應該擴大耕地面積,把這片荒山開墾出來種上蔬菜,栽上果樹多好!”小弟洪昌說:“這片黃泥山不長莊稼,種了也白費力!”甘祖昌搖搖頭說:“不是土質不好,而是開墾的方法不對。南泥灣土質比這更差,莊稼同樣長得很好。主要是挖得深,水份可滲入底層,不容易被太陽曬蒸發掉。方法是先把表層土挖五六寸深放置一邊,再深挖下去一尺,然后把表土覆蓋在上面,施上些農家肥,莊稼一定長得好。”大家聽他說得有道理,決定試著干。甘祖昌帶頭干,一個冬天揮汗如雨,挖斷了六七把鋤頭。工夫不負苦心人,第二年春天,在這片用汗水澆灌的土地上,終于長出了半斤多重的大蘿卜、十幾斤重一兜的大番薯。在甘祖昌的帶動下,周圍的鄉親也向荒山進軍。

甘祖昌所在的坊樓沿背大隊有1400畝耕地,其中600多畝是冬水田,常年水汪汪,畝產只有200來斤,因此全大隊年年吃國家返銷糧。怎樣才能改造好冬水田呢?甘祖昌查看了16個垅、60多塊冬水田的土質。他想起了城市挖地下水道排除污水的方法,便把隊干部召集起來開座談會,談自己的想法。生產隊長說:“開溝排水的確是個好方法,可以先搞一丘田做試驗。”

在甘祖昌的倡導下,隊里成立了改造冬水田實驗小組。經過試驗,開溝排水的方法成功了,當年種的紅花草,第二年就獲得豐收。接著,就在全大隊推廣,經過兩三年的努力,畝產提高了300多斤,脫掉了“吃返銷糧大隊”的帽子。

1962年農歷大年初二,坊樓公社書記劉可興來拜訪甘祖昌。甘祖昌說:“老劉,全公社七八百畝水田畝產只有400多斤,每年要吃返銷糧300萬斤,種田的沒飯吃,這個問題你非解決不可。”劉可興說:“我今天特來向你請教,靠你老人家支持把產量搞上去。”甘祖昌說:“好嘛,我們合作!”劉可興提出修水庫引水灌田,這正說到甘祖昌的心坎上。

為了修水庫,甘祖昌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吃了早飯就往工地上趕,和青年們一塊勞動。大家勸他休息,他卻說:“我們得抓緊時間在來年春天雨季前完工,拖延時間一發春雨就糟了。”到10月中旬,陂壩已建至3米多高,突然下了一夜暴雨,河水濁浪翻滾,洶涌而下,3米多高的陂壩被沖垮了,就連基底那塊幾十噸重的基石也被洪水挪動了位置。面對這種情況,群眾議論紛紛,有人說:“這里地名南陂,就是‘難修陂’的意思,巴蠻要修,老天爺也會沖掉呵!”甘祖昌望著大家發愁的面孔,笑著說:“同志們,大水沖掉了我們修的陂,老天爺毀掉我們3000個工,我們要它賠償1萬個工!”群眾聽了這話不懂什么意思。甘祖昌又解釋說:“我們修陂不是為了引水灌田嗎?要灌田就要挖溝修渠。天晴了兩個多月,泥巴像石頭一樣堅硬。開渠費工又費力,F在下了這一場透雨,土質松軟,開渠一個工能抵三四個工,這不是老天爺賠償我們1萬個工嗎?”甘祖昌的一席話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干勁又上來了。

10天以后,洪水消退,大家又回到修陂工地,重新開始修水庫的工程。經過5個多月的奮戰,只花了12.1萬元資金,一座高19.5米、長25米的漿山水庫便建成了,21.5公里長的水渠也同時完工,渠水灌溉了十幾個大隊的數千畝農田,全公社水稻產量翻了一番。

水庫剛建成,甘祖昌和技術員王新安又開始研究發電站和水泥廠等配套工程的建設,甘祖昌通過老戰友幫忙,從福建購買了一套500千瓦的發電機組設備。王新安沒有搞過水電站,不知道如何安裝發電機組。甘祖昌就一邊鼓勵他刻苦鉆研,攻關破難,一邊派懂技術的人員與他一起到吉安、萍鄉等地參觀學習。王新安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將發電機組安裝完成。全公社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燈,徹底結束了點煤油燈的歷史

1968年冬,因家庭成分而被“清洗”的建筑工程師劉乃基從西藏回來。大隊造反派沒收了他的存款和貴重衣物,讓他在兩間危房中居住,以便監督。甘祖昌知道后,立刻找來有關人員,對他們說:“據了解,此人曾在西藏和平建設中立過功,同時有一技之長,應該按照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辦事。建議安排他在社辦企業工作,專門負責全公社的橋梁建筑。”隨后,甘祖昌找劉乃基談話,鼓勵他為家鄉的建設出力,同時對他的生活也給予適當照顧。劉乃基感動地說:“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報答大家的關懷!”

從1969年開始,甘祖昌和劉乃基冒嚴寒,頂酷暑,為全社的建橋事業奔忙。短短3年時間里,甘祖昌帶領群眾修建了12座大小橋梁,改善了全公社的交通條件。為了集體的事業,他捐獻了自己的大部分工資和多年的積蓄。他常說:“為人民做有益的事,就是共產黨人的理想。”

10月25日,15軍召開作戰會議,發揚民主之后,秦基偉說:“目前,整個朝鮮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嶺打,這是15軍的光榮!15軍已經打出了很硬的作風,咬著牙再挺一挺,敵人比不了這個硬勁。上甘嶺打勝了,能把美軍士氣打下一大截。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往往也是敵人更困難的時候,這就要與敵人較量膽魄和意志。上甘嶺戰斗要堅決打下去!我們就是要和美國人比比這個狠勁兇勁!”秦基偉決定將29師85團、86團、87團各抽調部隊支援上甘嶺的反擊作戰。

第二天,王近山調12軍李德生副軍長和31師增援,配屬15軍作戰。12軍部隊到達上甘嶺積極投入戰斗,與15軍一起又消滅了大量的敵人,鞏固了上甘嶺陣地,直到上甘嶺戰役結束。

當時,板門店談判正在進行,雙方都在等著上甘嶺的消息,誰家部隊在上甘嶺打得硬,談判桌前的腰桿就硬,底氣就足。兵團、志司、軍委總參乃至毛澤東主席,都在關注著上甘嶺一得一失。

秦基偉有個獨特的理論是:老子困難,范佛里特老東西更困難,頂住就是勝利!

范佛里特不曾想到,攻占兩個高地會有一場拉鋸式的惡戰。他更沒有想到,攻占表面陣地后卻像坐在火山口上,隨時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10月30日,秦基偉指揮15軍配屬的31師炮兵、步兵密切配合,全殲占領597.9高地之美軍四個連,收復了該高地表面陣地。11月11日,15軍炮兵和步兵密切配合,全殲占領537.7高地之韓軍一個營,收復了該高地表面陣地。

上甘嶺戰役于1952年10月14日開始,11月25日結束,共斃傷俘敵2.5萬余人,擊落擊傷敵機270余架,最終守住了陣地。作戰中,志愿軍傷亡1.15萬余人。此役,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御作戰的光輝范例。

一直關注上甘嶺戰役的毛澤東主席,于1953年6月16日在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單獨接見了秦基偉。毛澤東說:“上甘嶺打得很好。上甘嶺戰役是個奇跡。它證明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骨頭比美利堅合眾國的鋼鐵還要硬。這個奇跡是你們創造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5745.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