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京族的傳統藝術品 京族工藝介紹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防城石雕

  防城石雕產于廣西防城港。

  防城石雕是用當地出產的石頭經雕琢加工而成。其石色澤豐富,絢麗多姿,紋理多變,質地脂潤,晶瑩如玉,軟硬適中,宜于雕琢。

  防城石雕工藝分兩步:第一步相料,對石料反復觀察揣摩,把石料的紋理分布、走向,色彩位置、變化、臟色、瑕斑、裂縫分布,以及材料體積、形態特征等弄清,并且從各個角度考查比較,找出正側各面,然后進行題材構思,反復推敲,剔除瑕疵,巧用俏色。

  最后將構思成熟的方案,畫成草圖或制成泥塑模型。這一步是決定石雕優劣成敗的關鍵步驟。第二步雕琢,用機械打坯、磨平,再用機械與手工進行雕刻。典雅別致,色澤自然、造型優美,生動逼真。

  竹雕

  竹雕,也稱竹刻。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毖院喴赓W,卻頗為精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成為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并受到喜愛。竹雕發展到明清時期大盛,雕刻技藝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竹雕早期通常是將宮室、人物、山水、花鳥等紋飾,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見的多為明清兩代的傳世品。明清時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藝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鋼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并用。

  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簡練、古樸大方,有的精工細作、紋飾繁密,變幻無窮,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陰線、陽刻、圓雕、透雕、深淺浮雕或高浮雕等。

  京族葵帽(竹笠)

  葵帽,也稱竹笠,是用草和竹子編成,質輕、透氣、防曬及防雨,非常適宜低緯多雨的氣候,它最大的特征,是它的圓錐狀的造型。

  據說,京族的斗笠是為了配合從前農民們的長發。大約在二十世紀初,當時,無論男女都留長發,外出耕作時,為了方便,必須用布將頭發纏在頭頂上,而可大可小的圓錐橫切面,恰好能適應各種尺寸的頭,于是這種形式便一直流傳下來。

  即使到了今日,無論農村或城市,也無論男女老幼,這種斗笠仍然廣受喜愛。

  京族笠帽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備品,不論是外出工作或上街都會戴著它,長久以來早已成為京族人的標志之一,而到京族地區的觀光客更喜歡帶回家做紀念,使京族的笠帽走入藝術的層面。

  京族笠帽最出名的莫過于順化笠帽,不但做工精細,質材也特別考究,例如必須選擇青嫩足歲的葉子,因為若太老色澤易變黃、粗糙且不夠柔嫩,有了適當葉片之后,更要有適宜的曝曬時間,然后放在火上烤得剛剛好,才不會讓葉片變得斑剝或起麻點。

  此外,順化笠帽在兩層葉片之間,還會加上順化古城表征的透明圖案,有時也會是一首歌謠或古詩,相當別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9627.html

相關閱讀: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