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唐太宗和玄奘法師:從信佛到貞觀之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深刻的烙印,特殊的關系

  唐太宗的少年時代,佛教的影響已經廣泛地滲入到各階層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李氏這個大貴族家庭也不例外。公元六0六年,九歲的李世民患目疾,他的父親李淵曾親自到長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李世民疾愈后,李淵即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內供奉。這些在李世民的心靈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后來他始終念念不忘兒時的這段經歷,曾親自撰詩贊頌草堂寺祖師鳩摩羅什,表達對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

  共法鼓而同宣,與梵音而俱遠

  唐太宗俱足“信、愿、行”,他繼位后,立即宣布廢止限制佛教發展的詔令,開始“度僧立寺,廣事弘持”,為佛教振興頗費心血。貞觀三年,為報母恩,舍舊宅通義宮為尼寺,以后又陸續修建了不少佛寺。同年下令恢復隋朝設在大興善寺的譯場,命印度和尚波頗主持譯經。中國沙門十九人助譯,命大臣房玄齡、杜正倫、蕭累等監護勘定,此外,太宗又在宮廷內外大興佛事,或為超度祖先和陳亡將士孤魂,或因風雨失時,命僧尼誦經行道。事后都要大量布施。并先后為皇后六宮授戒。貞觀六年。太宗詔請華嚴宗初杜順進宮。下殿親迎。賜號“帝心”。宮廷上下對杜順禮敬如佛。

  禮敬玄奘,相見恨晚

  貞觀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玄奘大師由印度求法歸來,抵在長安。太宗與之“談敘時俗。從卯到酉(早上五時到晚七時)不覺時延”。玄奘條陳所需優給。甚至對大功臣尉遲敬德的愛子窺基。也應玄奘的請求,特賜其出家。跟隨玄奘學佛譯經。窺基由被迫出家到最終成為玄奘的得意門生。并和玄奘一起創立了唯識宗。太宗以法師德業淵博,儀表絕倫,因此想請法師還俗來當宰相,被奘師婉拒。因此太宗皇帝對學佛出家更為景仰,贊嘆道:“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太宗還延請全國高僧數人,征集綴文、字學、證梵學者和筆受、書手以及一些大臣等。在玄奘所住弘福寺內建立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國立譯場。所譯之佛經“展轉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稟未聞之義”。又親撰佛教《大唐三藏圣教序》。稱頌佛教“微言廣被。拯含靈于三途;遺訓避宣。導群生于十地”。以后太宗對佛教愈發護持情深。應玄奘之請。一次就度僧尼一萬八千五百余人。為長孫皇后新建慈恩寺。請高僧五十人入住。別造譯經院。玄奘移住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等于安德門樓親執香爐臨送。儀式非常隆重。觀者數萬人。唐太宗直到臨終仍和玄奘談論佛法。問因果報應及西域先圣遺跡。深以“相見之晚,不得廣興佛事”為嘆。

  佛教的興盛,帶來了國豐民安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對佛教的信仰和扶持政策。開創了中國佛教的興盛時期。貞觀年間。全國寺數已達三千七百十六所!疤煜律,數盈十萬。”佛經翻譯規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繼創立。佛教興盛之因。結出了“貞觀之治”之果。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于政治、廉潔奉公;對民眾輕搖薄賦。休養生息。客觀上安定了社會秩序。緩和國內外階級矛盾。公元六二九年,天下豐收,斗米三錢,夜不閉戶,行旅不帶食糧,一年斷刑二十九人……全國處死刑的不過二十九人。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八方來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貞觀三年的十二月間,太宗皇帝又下詔,為指揮作戰的七處戰場遺址,建立七所佛寺,在他“行陣所立七寺詔”一書中說:“紀信捐生,丹青著于圖像,猶恐九泉之下,尚論鼎鑊,八維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庇谑窃谒h已來,交兵作戰,死亡慘重的地方,為敵我雙方義士兇徒,隕身戎陣者,各建寺剎,延招僧侶。讓那些死難的亡魂,聞到晨鐘暮鼓之聲,能夠變炎火于青蓮,易苦海為甘露。

  正如《大乘無量壽經》所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边@正是佛門弟子理想中的人間凈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9996.html

相關閱讀: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