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薛仁貴的師父是李靖嗎?薛仁貴是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薛仁貴以字行世,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薛仁貴的師傅一般都說是李靖,在一些影視劇中,薛仁貴自幼父母雙亡,跟著師傅李靖學習龍門陣法,后來跟尉遲恭認義為父子。然而薛仁貴的傳奇故事虛構的,文學作品里沒有講到薛仁貴的師傅,只講到他在某個山洞里遇到一個老婆婆,給他吃了一籠包子,然后他就擁有了神力。
薛仁貴的師傅:記薛仁貴拜師學藝
家住遙遙一點紅,飄飄四下影無蹤。
三歲孩童千兩價,保主跨海去征東。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夢中遇到一位白袍小將英勇救駕并給他留下的藏名詩。軍師徐茂功給他圓夢說,我主夜夢賢臣,是吉祥之兆!斑b遙一點紅”是日落西山,暗示他家住絳州龍門,“飄飄四下”是下“雪”,暗示他姓“薛”廠千兩價”是“人貴”,暗示他名叫“仁貴”,這位白袍小將薛仁貴乃天降我主社稷之臣。果然,薛仨會貴后來為唐太宗安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至今,薛仁貴“一戟安社稷,三箭定天山”的故事眾口稱頌,廣為流傳。但是,薛仁貴早年在深山拜師學藝,刻苦練功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傳說薛仁貴早年家境貧寒,老母年邁,全靠他每日到龍門山背煤賣炭為生。龍門山麓有個遮馬峪,是背炭必經之地。那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峪崖活像一匹奔馬,因行人在山外看不見,故名遮馬峪。遮馬峪有個滴水崖,四季泉水如篩,雨水長流不息,故名篩子崖。崖北有一塊巨石,傳說三國名將關云長曾踏此石上馬出征,故名上馬臺。薛仁貴每日披星戴月,飲露餐風,從家鄉汾河灣徒步四十里路經此處北上龍門山背炭度日。龍門山道路崎嶇,山勢險峻,薛仁貴每日上山,喜愛甩石子砸打山雞野兔,天長日久,練出一身好臂力,雙手能抱起二三百斤重的炭塊。他生性剛烈,專愛打抱不平。一天傍晚,他背著一大袋煤炭下山,在半山坳碰見兩名歹徒攔路搶劫一挑煤農夫,農夫苦苦哀求,二歹徒竟然拳打腳踢,搶過煤挑子,還索要銀錢。仁貴大聲斥責,二歹徒非但不聽,反而向仁貴大打出手。仁貴怒火猛起,一陣重拳打得二歹徒鼻青臉腫,狼狽逃竄。仁貴扶起農夫,身背煤袋,肩挑煤擔,一直護送下山。
薛仁貴早出晚歸,在山路上常常遇到一位神采奕奕身輕如燕的老獵人,腰系箭壺,手持鋼叉,背著許多獵物。有一天路過遮馬峪,薛仁貴又與老獵人相逢,只聽見老獵人口中念念有詞:“過了篩子崖,直奔上馬臺,白天射狼虎,晚上思興衰。”仁貴聽后,覺得這位老獵人有些來歷,遂拱手相問:“敢問老者何方人氏,武藝如此高強?”老獵人回答:“老朽乃無用之人,一貧如洗,暫棲北坡以打獵為生,敢問少壯何方人氏,何以力大如牛,能背起二三百斤煤炭?”仁貴答道:“小可家住汾河灣,每日靠背炭奉養老母!崩汐C人說:“少壯力大過人,又如此懂孝道,知禮義,敢打路見不平,今暴隋已亡,新唐方興,何不圖大事,報效國家?”薛仁貴回答:“小可胸無點墨,身無一藝,何以圖報國家?”老獵人說:“如少壯有此抱負,老朽愿傳武藝于你!毖θ寿F滿口答應,當即叩頭拜老獵人為師。原來這位老獵人是隋末龍門農民起義領袖毋端兒的武教頭,毋端兒義軍失敗后,處境險惡,乃拜托武教頭帶領其大兒子隱姓埋名逃避他鄉,長期藏伏在延平縣北坡的一個偏遠村子里,過去兄弟間排行老大為伯,因而這個村子后來就更名為“伏伯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0340.html
相關閱讀: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