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同志1940年12月18日出生,他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幫助了無數人。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鋒日記》令無數讀者為之動容。“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毛澤東同志于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我國把3月5日定為“雷鋒紀念日”。習近平指出,雷鋒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雷鋒5歲時,他的父親雷明亮在江邊運貨的路上遭到國民黨逃兵的一陣毒打。當雷鋒父親反抗日寇時,又遭受毒打,由于沒錢治病,不久就去世了。雷鋒家里很窮,他哥哥雷正德12歲就去當童工,因為歲數小,被餓成了皮包骨,最終不幸染上了肺結核,不久也去世了。雷鋒的弟弟也不幸被餓死在家中。更不幸的是,雷鋒唯一的親人——他的母親,受到地主的凌辱后,于1947年中秋之夜懸梁自盡。年僅7歲的雷鋒從此淪為孤兒,在六叔公和六叔奶奶的拉扯下,艱難地活了下來。1962年8月15日在指揮喬安山倒車時不幸被電線桿砸到頭顱部,當場昏死,經202號醫院搶救無效,身亡。年僅22歲。
自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以來,雷鋒在億萬人民群眾心中,始終是一個光輝的榜樣;雷鋒精神作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寶貴財富,深深融入時代精神之中。
歲月滄桑,斗轉星移。在遼寧省撫順市的雷鋒紀念館里,保存著51年前雷鋒在儲蓄所里儲蓄的一張放大了的黑白照片。這張雷鋒和女儲蓄員的合影攝于1961年冬季。照片上的女儲蓄員叫王玉珍,當年只有20歲,到人民銀行撫順七百儲蓄所(現工商銀行遼寧省分行撫順雷鋒儲蓄所)工作不滿兩年。雷鋒入伍后所在部隊在撫順駐扎時,他的大部分存取款項,都是在該儲蓄所由王玉珍親手經辦的;雷鋒捐助災區、幫助戰友等錢款,也都是從該儲蓄所支取的。所以,王玉珍對雷鋒十分熟悉。今年71歲的王玉珍是全國金融系統惟一與雷鋒合過影的儲蓄員。1996年,王玉珍在工商銀行遼寧省分行撫順雷鋒儲蓄所退休。雖然她為雷鋒辦儲蓄之事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但她對此事仍舊記憶猶新,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在紀念雷鋒逝世50周年的特別日子里,古稀之年的王玉珍為我們講述了雷鋒生前與銀行打交道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那是1960年春季的一天,王玉珍看到一位身材不高、神采奕奕的解放軍戰士來到撫順七百儲蓄所。當時王玉珍正在給兩位儲戶辦理存款,見有解放軍進來她只對他點點頭,并說:“同志,請您先等一下。”令王玉珍印象深刻的是,這位解放軍戰士說話有著濃重的南方口音,他看見王玉珍很忙,便客氣地回答說:“不急,不急。”等忙完前兩位儲戶的業務,王玉珍才接待了這位解放軍戰士。“同志,您存款嗎?”王玉珍問道。解放軍戰士點頭回答說:“是的。”于是王玉珍把儲蓄憑條遞給了他,對他說:“請寫下您的名字,存多少錢寫在這。”王玉珍一邊說,一邊指著憑條上填寫金額和名字的位置。
接過這位解放軍戰士填好的憑條,王玉珍感到很意外,這并不是因為戶名下面寫的“雷鋒”兩個字(當時全國還沒有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大家對雷鋒也并不很熟知),而是存款的金額是100多元。要知道,當時我國正處于經濟困難時期,原本參加儲蓄的人就不多,更何況像這位解放軍同志一次就存100多元的人,更是寥寥無幾。經過交談,王玉珍了解到,當時雷鋒一個月的津貼費只有6元錢,這100多元錢是雷鋒參軍前,在鞍鋼工作的工資積蓄。雷鋒的這種艱苦樸素的精神令王玉珍十分欽佩,從那以后,雷鋒經常來儲蓄所辦理業務,不過他后來的儲蓄金額并不是很多,一般只有5元錢。
在王玉珍的印象中,雷鋒每次到儲蓄所來辦業務,都非常有禮貌,有時看別人著急,他還會主動讓別人先辦理。有一天,因為附近單位開工資,儲蓄所內的儲戶一下子比平時多了很多,正好雷鋒也來辦存款,當得知一位老師傅有急事時,雷鋒便從排中走了出去,退到排后邊。王玉珍看到此情景當時就說:“解放軍同志優先,請雷鋒同志這邊來。“雷鋒對王玉珍擺了擺手說:“還是請這位老師傅先辦吧!”
1960年夏季的一天,得知撫順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消息的雷鋒,又一次來到七百儲蓄所。王玉珍看見他便熱情地打招呼說:“雷鋒同志,又存錢來了?”雷鋒笑著回答說:“不,這回是來取錢。”“取錢?取多少?”“取200元吧!”一聽取200元,王玉珍感到有些奇怪,當時雷鋒的活期存折上只有203元,王玉珍不知道這個一向很節儉的戰士,為什么一次取這么多錢?
王玉珍事后才知道,雷鋒要把取出來的200元錢捐贈給剛剛成立的和平人民公社。然而,和平人民公社黨委辦公室的同志在了解了雷鋒的想法后,對他的行動非常敬佩,但拒絕收下這份捐款。雷鋒著急地說:“這錢是人民給我的,現在就讓它為人民的事業發揮一點作用吧。”在雷鋒的苦苦請求下,和平人民公社黨委辦公室的同志含著熱淚收下了100元錢,也收下了雷鋒對黨、對人民的一片深情厚意。不久,在得知遼陽地區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的消息后,雷鋒又冒著大雨跑到郵局,把另外的100元錢寄給了遼陽災區人民。
1961年冬季的一天,雷鋒再次來到儲蓄所辦理業務,王玉珍在為雷鋒辦理業務時,正趕上一名《解放軍報》記者隨同,于是抓拍到這一難忘的歷史瞬間,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這張珍貴的照片成為王玉珍老人終生難忘的記憶。王玉珍當時20歲,風華正茂,是當年雷鋒捐贈存款的歷史“見證人”,這張珍貴的照片已被撫順雷鋒紀念館收藏。同時,照片也被沖洗放大,擺放在雷鋒儲蓄所營業大廳。這里的員工和王玉珍一樣,覺得這張照片非常珍貴,大家覺得這是一份榮譽,保存這張照片,就是保存一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不過,更讓王玉珍難忘的是1961年9月9日,雷鋒來儲蓄所存款的情形。那天,雷鋒存入了100元半年定期儲蓄,這100元半年定期儲蓄是雷鋒生前最后一筆存款(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當時雷鋒填寫的“儲蓄存單”原件,現已被國家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
1990年2月13日,七百儲蓄所經撫順市委市政府正式命名為雷鋒儲蓄所。這里已經成為傳播雷鋒精神的窗口。 2010年2月26日上午,沈陽軍區某部雷鋒生前所在團舉行了“雷鋒存折續寫行動”啟動儀式。“雷鋒存折”中的229.67元錢成為雷鋒傳人傳承雷鋒精神的“火種”。作為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廣大官兵始終高舉雷鋒精神旗幟,把資助弱勢群體作為學雷鋒、做雷鋒的具體行動。為了讓資助行為持久化、制度化、經;卒h班發出了為“雷鋒存折”續存的倡議,以“雷鋒存折”為載體積累更多的愛心捐贈,幫助困難群體,資助貧困家庭。
倡議一傳出,官兵們就紛紛響應,都爭先恐后地來到雷鋒像前,隊伍排得長長的。其中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愛心人士自發地來到活動現場,他們中有學生、企業員工,有早已退休在家的耄耋老人,還有許多曾經受過各種資助的受捐助者。無論來自何方,無論從事何種職業,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用“雷鋒存折”“儲蓄”自己的愛心。
王玉珍覺得,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這么多人奉獻愛心,讓她真切地感到雷鋒并沒有離開我們,千千萬萬個活雷鋒就在我們身邊。她希望“雷鋒存折”續寫行動能讓更多的愛心灑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雷鋒精神成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0445.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