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建議在華夏之地修建鐵路的是洪仁?,他在1859年所著《資政新篇》中提出中國各省應當皆有鐵路。頗為吊詭的是,洪仁?鐵路夢想隨著天國的覆滅而煙消云散,而其敵手李鴻章卻是鐵路夢的大力推手。
1862年,英國商船幫助運送淮軍到上海。同年,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此時,外國人急于在江浙富饒地區修筑鐵路,李鴻章自然炙手可熱。與洋人的這次打交道,讓李鴻章成為清廷首個從事中外路權交涉的官員。
1863年7月,英美在滬的27家洋行呈請李鴻章批準建造上海至蘇州間鐵路,并為此籌設蘇滬鐵路公司,各國領事也相繼出面交涉。但李鴻章斷然否決了這一申請。據當事人巴夏禮致史蒂文生信中敘述:“李鴻章明確通知領事團說:只有中國人自己創辦和管理鐵路,才會對中國人有利……他甚至還說,他認為有反對外國人追求鐵路讓與權的企圖的責任,因為這種讓與權將使他們在中國取得過分的勢力。”因而,李鴻章是我國自建鐵路的首倡者。
1866年,總理衙門與各省督撫專門討論禁止外國人筑路問題,李鴻章與所有督撫一致反對外國人在華筑路。他指出:“銅線、鐵路一條,此兩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鐵路比銅線尤甚。”(《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五)
若干年后,李鴻章可能會想起自己在這年首次向清廷建議自辦鐵路:“與其任洋人在內地開設鐵路電線,又不若中國自行仿辦,權自我操,彼亦無可置詠耳。”然而,李鴻章的建議絲毫沒有引起朝廷的注意,甚至沒有激起任何漣漪。
其實,李鴻章對鐵路的認知深化是日本人提醒起來的。1871年,日本一再要求與中國締結通商條約一事而引起警覺。李鴻章上奏清廷說:“日本近在肘腋,永為中土之患。聞該國自與西人訂約,廣購機器兵船,仿造槍炮鐵路,又派人往西國學習各國技藝”。“究之距中國近而西國遠,籠絡之或為我用,拒絕之則必為我仇。”(《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對于學習西方槍炮鐵路的日本要求通商,李鴻章深感不安。
1872年,李鴻章借俄國侵占伊犁事件提出“改土車為鐵路”,以改“我軍萬難遠役”之不便。1874年,李鴻章趁赴京叩謁同治皇帝梓宮之機晉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奕?,“極陳鐵路利益,請先造清江至北京鐵路,以便南北轉載運輸”。后來在給奕訴信中又強調:“火車鐵路利益甚大,東西洋均已盛行,中國阻于浮議,至今未能試辦。將來欲求富強制敵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鐵艦,陸有鐵路,此乃真實聲威,外人斷不敢輕于稱兵恫喝。”(譯署函稿卷十四)。但奕?答以“天下無人敢出來主持這件事”及“兩宮太后也不能決定此等大計”。
李鴻章建議修建鐵路遇阻,改由其部屬建言。
1876年,丁日昌受命為福建巡撫后,秉承李鴻章的旨意,上疏建議在臺灣修筑鐵路以防外安內。1877年,清廷表示同意丁日昌所請,要他“審勢地勢,妥速籌策”,但此事卻因經費短缺而中止。此后,李鴻章又多次主張在東南和西北兩個地區修鐵路,以解決海防和邊防問題。由于阻力過大,一直未能實現。1880年,劉銘傳上《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請求修建鐵路。清廷命令分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的李鴻章、劉坤一就此發表意見。
為此,由薛福成代李鴻章擬下下一篇近4000字《妥籌鐵路事宜折》,與劉銘傳折相呼應,他完全贊成劉銘傳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線主張。
對于質疑,《妥籌鐵路事宜折》指出,“四五十年間,各國所以日臻富強而莫與敵者,以其有輪船以通海道,復有鐵路以便陸行。”對于鐵路若開,“恐轉便敵人來犯之途”的質疑,李鴻章曉之以理:“不知各國之有鐵路,皆所以征兵御敵,而未聞為敵所用。何也?鐵路在我內地,其臨邊處皆有兵扼守,彼豈能憑空而至?萬一有非常之警,則壞其一段,扣留火車,而路亦無用,而全路皆廢。”
盡管李鴻章上洋洋灑灑四千言折,歷陳鐵路九利,駁斥反駁之論。但頑固派力量強大,有人上奏批駁:“人臣從政,一旦欲變歷代帝王及本朝列圣體國經野之法制,豈可輕易縱誕若此!”
圍繞修建鐵路的第一次大爭論激烈上演,頑固派的攻訐與阻撓鋪天而來。
帝國士大夫們紛紛引經據典慷慨陳詞上書,西方的“奇技淫巧”會傷害民生,修建鐵路會振動龍脈,鐵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驚動山神、龍王的不祥之物,會惹怒神靈,招來災難……內閣學士張家驤即上奏,歷數鐵路三大弊端:資敵、擾民、奪民生計。通政使司參議劉錫鴻上奏罷議鐵路,指出中國自建鐵路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在頑固派強烈反對下,上諭否定了李鴻章等人的建議。
清廷發布上諭說:“疊據廷臣陳奏,僉以鐵路斷不宜開,不為無見。劉銘傳所奏,著無庸議。”(《大清德宗實錄》卷126,第13頁)至此,頑固派取得完勝。
修筑鐵路阻力重重,但李鴻章卻暗渡陳倉。在斗爭白熱化的1880年,一條開平煤礦唐山通往胥各莊的鐵路悄然修建。
1881年,唐胥鐵路修成。這條約10公里的“迷你”鐵路建成后,他才正式奏報清政府,并有意稱為“唐胥馬路”。
唐胥鐵路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李鴻章的奔走呼號。李鴻章以其前瞻視野和精英意識,利用地位、名望和關系,頂住各方壓力。李鴻章、唐廷樞等在與頑固守舊勢力進行的斗爭中,不是蠻干、硬拼,而是采取了較為靈活的方式,如當時為避人耳目,不使頑固派有任何攻擊的借口,將鐵路諱稱“馬路”列車稱為“馬車”,事實既成之后方改真名。此外,李鴻章選修鐵路的位置較好.唐胥鐵路修建在一個荒蕪的人煙稀少的地帶,阻力稍小。同時,李鴻章善用唐廷樞。目睹唐胥鐵路修建的開平礦務局工程師金達這樣寫道:“這位干勁十足的總辦,雖然面對來自各方面攻擊,有憤怒的御史,有迷信的土著,隨之時常有朋友和同情他的人離棄了他,但他不顧一切,仍然繼續推進工作。”
然而,通車不久,唐胥鐵路便遭扼殺。一位英國工程師用礦上的廢舊鍋爐改造成一臺蒸汽機車拉煤時,卻遭到頑固派的反對。帝國政府以“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為由,禁止使用機車牽引。
唐胥鐵路被迫改為騾馬拖拽,這聽起來讓人啼笑皆非,然而騾馬確實拉過火車。據稱,幾頭騾馬,力不勝任地拖拽著長長的運煤車在鐵軌上艱難地行駛著。
“騾馬拉火車”不僅讓騾馬無力,也讓所修鐵路幾近廢弛。李鴻章四處疏通,試圖恢復機車牽引。1882年,峰回路轉,機車牽引得以恢復。
但是,隨著中法戰爭的陰云在越南上空聚集,北洋艦隊進入了戰備狀態,而煤炭是北洋艦隊至關重要的“糧草”。李鴻章上書說,要加強戰備,必須加緊運煤,而不斷增產的煤必須用火車頭從礦區運出。清廷終于解除對火車頭的禁令,蒸汽機鐵驢開始飛奔。唐胥鐵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營業鐵路。但是,此時朝廷還是沒有明確允許可以修建鐵路。
這年,開平礦務局在李鴻章的授意下以要運煤為由,將唐胥鐵路延長到蘆臺附近的閻莊,總長延至40余公里,改稱唐蘆鐵路。同時,李鴻章趁熱打鐵,成立了開平鐵路公司,招集商股25萬兩。
1886年,開平礦務局所屬開平鐵路公司已修成唐胥、開平二路,因路短(僅32公里),地勢平坦,且有豐富的開平礦源,李鴻章有意招股擴建,擬將開平路向天津延伸,經北塘、塘沽、軍糧城等地,稱津沽路,全長約75公里。
1886年底,李鴻章與醇親王奕?相商,提出將唐蘆鐵路延長修建到大沽、天津。
唐山天津線修通后,李鴻章親往實地查看。那天,他校閱北洋海軍之后,從山海關乘坐火車回天津,他興奮地說:“自山海關至天津600余里,半天就可以通達,極為便速。沿途閱視所作橋軌工程,均極堅穩,每里工價,較之西方國家更為節省”。
津沽路成后,李鴻章因唐山以北的路線靠近大海,營業清淡,收入不濟,乃議定先由天津西接通州,再由唐山北接山海關。1887年11月,清政府首先批準李鴻章津通筑路計劃,其經營體制仍如津沽。1887年12月2日在《申報》刊登《天津鐵路公司招股啟事》。但因隨之而來的津通大爭議,該路被擱置。
頑固派早己對鐵路多方發難,此時更不能容忍將鐵路修到京城。屠仁守、恩承、徐桐等相繼上奏反對,他們認為中國自強在于修道德,明刑政,正人心,厚風俗,鐵路在他們看來可有可無。
這時,洋務派內部早已存在的派系矛盾也冒了出來,張之洞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主張改建蘆漢路,以便從淮系手中分出部分路權,以擴充自身實力。他把蘆漢鐵路稱之為“鐵路之樞紐,干路之始基,而中國之大利所萃也。”
張之洞的舉動,客觀上正好與頑固派遙相呼應,構成很大的反對聲勢,津通路被迫緩建。李鴻章就這樣在四面攻擊中疲于應付,近代鐵路事業的興辦,步履維艱。結果,甲午戰后,中國路權逐漸喪失殆盡。
李鴻章還計劃修建津鎮(天津至鎮江)、滬寧等鐵路,并主張以徐州為中心修建鐵路和建設煉鐵基地,甚至還曾考慮修建甘新鐵路。顯然,中國鐵路干線的最早藍圖始于此。
據說,在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之際,李鴻章別出心裁地獻上了一個新鮮物件。這就是在皇宮里修建一條1500米長的小鐵路,這一招,讓從未見過火車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王公大臣們大開眼界,但是,因為慈禧太后討厭火車的聲響,所以火車不用車頭牽引,而由太監們拉著在軌道上滑行,算是中國鐵路史上的又一大“奇觀”?梢哉f,這是一個大膽的創意,一次別出心裁的廣告秀,一次成功的營銷,它贏得了清王朝對鐵路的支持,1889年5月,清廷終于下詔,斥責頑固官僚,“偏執成見,不達時務”,肯定修筑鐵路為“自強要策”。
從1881年至1894年的十三年間,中國共修建鐵路300多公里。千百年來陳陳相因的驛道驛馬開始改為鐵路火車,李鴻章排除阻力,開風氣之先,甲午戰爭之前焦勞擘劃于,甲午戰后謗議叢集不改初衷,其篳路藍縷之功毋庸置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0447.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