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深度了解知青是什么意思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知青是什么意思?許多人對這個問題都非常疑惑,知青作為時代的特殊產物。許多90后,00后自然不知道知青是什么意思。今天,小編就知青是什么意思這個話題和大家深入的聊聊知青史,一起解答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青是什么意思答疑一、從“支青”到“知青”

知青是什么意思?翻閱資料,出乎意料的是,中共中央正式文件中好像從來不用“知青”這個詞。比如2011年1月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的有關文字(第二編第十七章的第三節和第三編第二十二章的第一節)提到的都是“知識青年”,除了“1973年6月至8月召開的全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之外,并沒有用過“知青”一詞。

在書籍和網上尋找一番,始終找不到文革以后的中央文件中有“知青”的。至于文革前,大概根本就沒有這個詞。我見到最早出現這個詞的材料是1967年“回城鬧革命”的知青造反組織的宣傳品。看來“知青”屬于大眾語言,它的普遍應用應該是在1968年的“12.21”指示之后。

知青是什么意思之革命贈品

為什么中央文件不用這個詞?是因為含義不清嗎?知青是什么意思?一個顯而易見的疑問是:“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還是“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簡稱,還是“城鎮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簡稱?

前兩種提法的實際差別不大。一個歷史概念的約定俗成,不一定受政治家或學者的規定局限;仡50年代到70年代的相關歷史,“知識青年”這個詞幾乎總是與“上山下鄉”聯在一起。除了極少數例外(1967年的幾篇社論),“知識青年”一直是上山下鄉的學生獨享專用的名詞。因此“知識青年”前面有無“上山下鄉”定語在實際生活中沒有多大區別,人們所說的“知識青年”或“知青”就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另一種約定俗成是,今天通常說的“知青”就是總數據說大約有一千六七百萬人的城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并不包括回鄉中小學畢業生。只有涉及知青歷史時,才會提到回鄉知青。而對后者,其規模、經歷幾乎無人系統描述分析。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回鄉知青沒有像城鎮知青那樣在農村始終保持著集體的生活方式而是分散在農民中,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階層,最終成了農民的一部分。即使他們之中后來出了一些作家、企業家、官員,也被稱為“農民出身”而不是“知青出身”。

“12.21指示”之前雖然沒有“知青”,倒是有“支青”一詞。1968年7月到我們剛到北大荒時,和文革前來的中學生一樣都被稱作“支青”??“支邊青年”,或者簡稱“青年”,如“北京青年”、“上海青年”等等。這與當年上海天津等地習慣使用的“援疆青年”是一致的!爸н吳嗄辍钡脑馐侵竷鹊刂г吔貐^,比如50年代北京、山東等地青年農民赴北大荒。自從“12.21”之后出現“知青”一詞,下鄉的中學生就都被劃成此類,不再算“支青”了。

除了“支邊青年”外,“支青”還有另一個分支是“支農青年”,指城鎮人口去農村當農民,60年代初縮減城市人口動員待業青年到農村就屬于這一支。閱讀《中國知青史 初瀾》等書籍我們知道,在“支邊”和“支農”兩個潮流之前,還有50年代初期就開始的小學、中學畢業生回鄉或下鄉參加農業生產,他們從一開始就被報刊稱作“知識青年”。這些下鄉學生和“支青”都屬于“上山下鄉”序列。在黑龍江和新疆等地的軍墾、農場,這幾種人員的歷史作用至今仍被全面肯定。無論從歷史緣起還是從時間人員看,各種“支青”與“知青”并不能完全區分開,所以“知青史”大多從回鄉學生、“墾荒隊”、各種“支青”說起。

60年代初之后,上山下鄉的潮流變成了一支,它的主體變成了由下鄉學生組成的“知識青年”。

由此可見,知青是什么意思?“知青”一詞還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按照今天的語言習慣,“知青”通常被狹義化地理解為總數為一千六、七百萬的城市下鄉中學生。而在知青史書籍文章中,這個詞是否包含包括回鄉學生和更多的人,則要看論及的時代和對象:是主體為回鄉青年、支邊青年、支農青年和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還是包括回鄉學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或者只是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知青是什么意思答疑二、知青都包含哪些人?

前兩天瀏覽了一下網上資料,發現兩年多前在“天津知青網”上就有網友對“知青”與“支青”的外延與內涵做過討論。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我也按此方式談談。

知青是什么意思?所謂“知識青年”的外延,就是看看這個詞都包括那些人。

據說尼采講過:“定義只適合于非歷史的東西”。“知青”或“知識青年”恰恰是個歷史詞匯,有一個演變過程。上山下鄉的初、高中畢業生當然包括在內。小學生算不算?大學生呢?這就需要捋一捋幾十年的歷史過程了。

1950年代初曾有一批高小學畢業生不能升入中學需要就業,被輿論要求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成了“知識青年”最初的成員。例如徐建春、呂根澤等典型人物。

到了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上山下鄉的主角已經成了中學畢業生。開始以回鄉中學畢業生為主,后來漸漸更多指向城鎮中學畢業生。此時小學畢業生已經不被算作知識青年了。看看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60年代初小學畢業的孫少安當農民似乎天經地義,而中學畢業的孫少平卻以知識青年自詡,不再甘心作農民了。

那么自60年代起,知青是什么意思?“知青”或“知識青年”就是“上山下鄉的城市中學畢業生”了嗎?

這么講可是違反毛主席語錄的!12.21指示”講得很清楚,需要“到農村去”的“知識青年”包括了城里人“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

知青是什么意思之知青批準表

但事實上當年和今天所有的言論中,文革中的大學畢業生都沒有按照“最高指示”被算作“知青”。為什么?是因為他們沒下鄉嗎?幾年來我一直有這個疑問。

去年我寫過一篇博文,認為文革中的大學生并沒有真正按照“12.21指示”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大學生的“下鄉”大多只是大學的農場分校,或者畢業分配前在農場勞動鍛煉。只有一大批文科、農科和醫科生畢業后一度在公社一級的革委會、學校和衛生院等基層單位工作過,幾乎沒有下到生產隊的。但后來有些網友不同意此說,我也感到自己了解的材料并不全,故收回此文。可疑問并沒有解決。

我認為大學生沒下鄉有個依據:1968年底至1970年,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曾進行過“大學生下鄉”試點。清華的材料見葉志江的書《走出文革》(他的博客中大概也能找到)。1968年底清華大學曾把9名畢業生送到河北農村插隊,一年后其中有人還參加過縣里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先進典型匯報大會”。北大的材料見2011年2月23日的《陜西日報》文章“鄧小平女兒鄧楠在寧強的日子”,提到北京大學學生鄧楠、張宏等人到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高寨子公社下鄉插隊,戶口也遷去了。這兩個例子才是真正的大學生下鄉。當年這“兩!庇烧l直接領導是眾所周知的。這種試點活動清楚地說明,“12.21”指示并非虛晃一槍,當年確實有讓大學生下鄉當農民的實踐。但這種試點后來并沒有推廣,可見“大學生下鄉了”的說法未必正確。究竟是發起者又改了主意,還是掌管具體工作的人不愿執行?又或是試點結果不理想,因此沒有實行?。

反之,如果說文革中確實有大批大學生下鄉了,為什么沒有按照“最高指示”把他們算成知青?為什么不把他們包括在上山下鄉運動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大學生才應該是名副其實的“知識青年”呀。他們下鄉應該比中學生產生更大的反響,為何無人描述其規模、過程和影響?

有人說:大學生是國家干部,因此無法下鄉到生產隊,或下了鄉也只能是暫時的。這種解釋自然有道理,但也不無疑問:①大學生的干部身份并不是1968年12月21日之后才有的,發出這個指示的時候難道不知道這個障礙嗎?②這個障礙真的不能克服的嗎?在當年,“最高指示”可以不執行嗎?1966年12月9日《人民日報》社論《同工農結合是知識青年的歷史道路》提出“不僅中學畢業要當農民,大學畢業也要當農民”。如果這是文革初期的文字不能當真,那么1968年6月15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關于一九六七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分配問題的通知》可清楚地寫著:要“徹底打破大專院校畢業生一出校門只能分配當干部,不能當工人,農民的舊制度”。③那兩個學校的試點也說明確實曾有“徹底打破”的嘗試。

可見無論說大學生下鄉沒下鄉,都有一些疑問,都需要用更明確的歷史事實作解釋。主觀猜測沒有多大意義。

這樣看來,知青是什么意思?要說清楚歷史上知青都包含哪些人還真不那么簡單。

有人會說,你這樣咬文嚼字有什么意思?在幾十年后的今天再討論大學生算不算知青有什么用?

我覺得還是有一點意義的。至少能更好地解釋發出“12.21”指示的動因。有人認為這個指示是為了降服“桀驁不馴的紅衛兵”?墒怯形母锝洑v的人都知道,1968年底,至少在北京,中學生已被“降服”一年多了。此時軍人掌握了學校絕對權力,群眾組織被“大聯合”所取締,整頓了黨整團,恢復了部分文化課,還分配了部分66屆畢業生(包括征兵)。在1968年下半年依然“桀驁不馴”、大打派仗堅持武斗的,只是大學生造反派。如果大學生沒下鄉,“降服論”就說不通。如果說大學生下鄉了,就應該把它的規模影響和與知青的關系說清楚。

知青是什么意思答疑三、知青是一個特殊的、階級屬性不清的、極不穩定的獨立階層

知青是什么意思?更能反映一個概念的本質的,是其內涵定義。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曾被認為是一個始終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一個群體的階級屬性是決定一切的本質屬性。“知識青年”的內涵由“知識”和“青年”兩部分組成!扒嗄辍睍呵也徽摚ê芏16歲左右的下鄉學生其實很難算青年)。要害是“知識”這個定語!爸唷迸c“支青”的主要區別并不在于誰包含了誰,而在于前者與“知識”沾了邊。隨著50年代到60年代“知識青年”文化水平的提高,它的階級屬性也變得越來越可疑了。

支青的主體是工農,無論是“支農”還是“支邊”,“支”字都是支援的意思,含有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家做貢獻的褒義,他們和墾荒隊員的歷史無論在新中國六十多年的哪個階段都是被正面歌頌的。而“知青”就不同了。它的階級屬性是什么?當時沒有人明說,但在很多人心中屬于“小資產階級”。

當然,當年社會主流對此認識也有一個過程,F在人們十分強調文革前后上山下鄉的性質有所不同,其實今天回顧歷史就會看到,文革前,主流輿論對這批人的稱呼和看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通常一個群體的稱呼形成都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但中央文件正式使用“知識青年”這個詞卻是在1963年底一個很短時間內決定的。

知青是什么意思之知青回憶錄

在《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記》一書中,將文革前的上山下鄉分為探索階段(1955年至1961年)和有計劃展開階段(1962年至1966年)兩段。早在第一階段的開始就有報刊使用“知識青年”稱呼到農村的小學和初中畢業生了。有一些地方黨委政府也如此,比如1958年4月16日共青團上海市委召開《上海知識青年志愿參加湖北、安徽農村建設的活動分子大會》,市委書記曹荻秋講話中多次提到城市知識青年支援農村。但那時使用這個詞未必有多少政治含義。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整個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中共中央文件中并不使用這個詞匯。甚至在轉發一些含有“知識青年”提法的地方文件時,中央自己也不使用這個詞。從1957年劉少奇關于中小學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的講話、《1956??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1958年中央的支邊宣傳材料、一直到60年代初期的安置工作文件都不使用“知識青年”一詞,使用的都是“下鄉學生”、“下鄉青年”一類稱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2390.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