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夏朝的軍制留存的史料很少,但有限的文獻和考古材料可以表明,它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開端。夏代軍隊的武器裝備以遠射程的弓矢和戈矛等長兵器為主! ∫寻l現的夏朝兵器最常見的是箭頭。石鏃、骨鏃的型制很多,有柳葉形、扁圓形,而更多的是骸身作三棱、扁三棱、四棱或圓體三棱鋒,多數磨制較精,棱角鋒利,有短鋌,以便插入箭桿,少數無鋌扁三角形或燕尾形的,也多磨出側刃。由于需要量增多,鋒利而加工較易的蚌鏃也多有發現,而隨著青銅冶鑄的發展,骸這種消耗量大的遠射程武器也開始用銅制作了。據今所見夏代的銅鏃有的和石、骨、蚌鏃相似,如堰師二里頭遺址出有扁葉形和斷面梯形、三棱尖戈也是新型的兵器。偃師灰嘴遺址二里頭文化層中發現2件石戈,援扁平,鋒銳利,有棱脊,援后端有穿。在偃師二里頭遺址則出土有銅戈,通長32.5厘米、援長20.8厘米、寬3.8—4.8厘米、內寬3.9—5厘米。直援曲內無闌,援中起脊,援面由脊向刃斜抹而下,到近刃處又凸起增厚,形成一道溝。刃與鋒較鋒利,援略寬于內,援內交接處呈直角。內中有穿,穿援之間有安秘痕。內后端鑄有凸起云紋,制作很精! 「晔且环N橫裝在一側的單尖雙刃利器,前鋒可用于啄刺,下刃可用于勾,上刃還可用于推殺,但夏代的戈主要用于啄擊,勾殺只是必要時的輔助功能,所以應看作啄兵。研究考指出,夏代主要是步戰,步戰條件下用戈,啄擊最為有效,這是由人臂關節結構和武器工作原理決定的:啄擊動作迅猛,有利于增強武器動能,啄刺阻力小,能收到最大的殺傷效果。夏代青銅戈的形態特征也表明它是按“啄兵”的要求制作的:第一,它的援部平伸,與戈有直角相交,可保證前鋒以最佳角度擊中目標。若使用下刃,這種角度無論對殺傷力還是戈結合牢固程度都不適合。第二,它的前鋒尖銳,上下刃對稱,可見其作用同于矛葉側刃,作為刺兵的矛,也是傳統的兵器,在夏代仍有廣泛使用。夏文化遺址中多見骨矛、石矛,形制多樣,多磨制得光滑鋒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2614.html
相關閱讀: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