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芝荃,二里頭文化遺址發掘負責人。 歷史
1928年1月生于北京,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班,同年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8年任洛陽工作隊隊長,1959年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1983年任偃師商城工作隊隊長。1988年退休,繼續在偃師工作隊工作,1996年因腦血管病離開偃師商城工作隊。
趙芝荃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夏商周考古,發掘的主要遺址有洛陽東周王城、偃師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臨汝煤山遺址、永城王油房遺址等,對于夏代的紀年、新砦期文化、湯都地址等學術問題的研究頗有建樹。著有《偃師二里頭》、《洛陽發掘報告》等等。
■發現背后
二里頭文化:探索華夏古史之源 歷史
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開始于1959年,此后40多年里,發掘工作一直沒有間斷,直到現在。經過學術界數十年來的研究和探索,二里頭文化很可能屬于夏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間,二里頭遺址很可能就是夏都之一。
遺址目前包括四個自然村,地下普遍堆積著文化層。發掘出來的文化遺跡有宮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業作坊遺址、陶窯、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銅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其中,1號宮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中部偏北有正殿,四周有150多間廊廟,南大門有三條通道,四間守衛室,中間為庭院,整體巍峨壯觀。
二里頭文化的主要分布區在豫西和周邊地區,一些學者認為,它影響波及東南一直到上海馬橋遺址,西南到四川廣漢遺址,北部到了河北、遼寧的夏家店下層遺址,覆蓋了整個中華大地,持續400多年之久,是我國古代史發展最重要的階段。
三年里念了四所大學
1949年我中學畢業,同時考上了輔仁大學和河北師范學院。那年我先在輔仁大學上了一段時間,當時不知道哪頭炕熱乎,什么都想品嘗品嘗,念了一段時間后跑到天津上河北師范學院了。
在輔仁大學我上的是歷史系,聽過陳垣的課“中國歷史名著選讀”、趙光賢先生講的中國古代史。我到河北師范學院聽過李光弼先生的課,特崇拜他。1951年我回到北京,正趕上清華大學招插班生,我就拿著輔仁大學一年級的成績單去插他們的二年級,又考上了清華大學的歷史系,在周一良、雷海宗、馮友蘭等老師那里受教。
1952年的時候,趕上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文科歸北大,理科歸清華,一下子又把我調整到了北京大學。因為我前面念的都是古代史,所以我對中國古代史興趣很濃厚,北大那里有考古專業,所以我就轉到了考古專業班。我認為古不考三代以下,我就考夏商周。1954年,我就在洛陽工作隊實習,參加了洛陽中州路東周墓葬的發掘。
1955年,我從北大畢業,被分配到社科院考古所。因為我想做夏商周考古,所以入了商周考古研究室。那個時候,商代考古和周代考古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成果。惟獨夏文化還是個空白,屬于一塊未開墾的肥沃土地。我就在填志愿表的研究方向的時候填了夏代考古。很快,我就到了洛陽考古隊,當時,洛陽考古隊正在發掘東周的王城。為什么要發掘這里呢?因為解放初期,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分界放在什么地方,學術界的意見很不一致。有的說放在西周,有的說放在東周,有的說放在春秋戰國之際。
這種討論在史學界一直很熱烈,考古所也是為了配合這個問題,所以到這里來發掘,希望能夠通過考古學成果進行斷代、分期。
發掘東周城西墻的過程中,我每天都要從住地去發掘現場。一天我發現東干溝村寨墻外面一個特大的灰坑,我主動把它清理出來了,這里有兩個墓葬,里面隨葬品很多,很特殊,很新奇,特點很突出,人骨架為蹲坐狀,隨葬的陶器有罐、盆、豆、斛等,跟河南龍山文化的不一樣,與商代的也不一樣,我也不認識,所以引起了考古隊極大的興趣。這是第一次發現這種后來被稱為“二里頭文化”的遺址。 歷史
發掘二里頭遺址歷時二十年
1959年,考古所研究古史的徐旭生先生主動提出要探索夏文化,研究夏文化。夏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的登封、禹縣,挨著就是偃師。
那年夏季,徐旭生先生在我們考古隊方酉生的陪同下,到登封、禹縣有目的地調查了很多處遺址。
《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偃師縣條下有一條班固注釋:“尸鄉,殷湯所都”,徐老在返回洛陽的途中就據此到偃師調查,發現了二里頭遺址,采集回了大量陶片帶回洛陽工作站并給我們做了報告。我發現,二里頭的東西和東干溝的東西一模一樣,而且特別豐富。沒多久,我就和高天麟一起到了二里頭,看看那里有沒有文化遺存。
到那里以后我們發現,不僅二里頭村,而且旁邊的三個村子的田邊地頭到處都有二里頭文化的陶片,二里頭村子的南邊有一個大坑,這是村子里人響應“大躍進”號召而挖的養魚坑,坑底、四壁、地面上都是大量陶片,全部都是二里頭文化的遺存。
農民們也不認識這些東西,更不知道這是文物。見到這些,我們倆高興死了,東干溝與這里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秋天,我們就開始發掘,一直到1989年,我前前后后在這里搞了近20年。
1961年,我們開始發掘1號宮殿基址。它位于二里頭遺址的中心部位,面積為10000平方米。開始發掘時,不僅要一手鏟一手鏟地取土,而且還要在土中找土,找夯土、柱子洞、木骨柱墻等。 歷史
我們就這樣挖了兩年,工作枯燥乏味且條件艱苦。冬季發掘的時候,因為農村的房子很簡陋,窗戶都是用紙糊的,有很多窟窿。我們把毛巾放在缸子里,早上起來都凍成了冰團。這個時候也是生活最困難的時候,農村缺乏食物,有時我們就喝一點稀湯。有時實在餓得不行,我們就買高價的燒餅,大約是一塊錢一個。
由于沒有成果,年終我向全所匯報工作時也覺得很難為情。直到后來挖到一定面積去掉隔梁以后,一大排整齊的柱子洞全部露出來了,大家這才感到了由衷的高興。隨后,我們加快了工作進度。二里頭考古標志性的工作就是發掘一號宮殿,在三千多年以前,只有王都才會有那么大的氣魄。我認為,它就是夏王朝晚期的都邑。
夏商兩朝分界起爭議
現在看起來,二里頭遺址太重要了。它的中心區有工程,里面都是建筑。它的四周有鑄銅遺址、做石器的遺址、做蚌器的遺址、燒陶器的陶窯等等。奴隸主在中間住著,四周“百工俱侍”,都給他服務。 歷史
大家都說這是“華夏第一都”、“中國第一都”。我認為,它是夏朝第一座最完備的遺址。
我們把二里頭文化分為四期。一期是形成期,二期是發展期,三期是鼎盛期,四期是尾末階段。它到底是屬于商還是屬于夏有很大的爭論。起初我們把夏商分界定在了一二期和三四期之間。
歷史
在這個時期,北京大學認為二里頭文化是先商。這兩種意見是平行的。
1977年在登封開現場會,鄒衡提出,二里頭一至四期都屬于夏文化。那么,怎么解釋“殷湯所都”呢?鄒先生的解釋就是鄭州商城,商湯是在鄭州商城這兒建都的,他主張是鄭亳(亳為古史記載商湯都城的名稱,編者釋)。古代文獻記載,有西亳、南亳、北亳,沒有鄭亳,這是鄒先生創出來的。
他這個說法出來后,我們所里的鄭光與他辯論,被他認為站不住腳。但是,我們仍然堅持西亳說。我認為二里頭三四期還是屬于西亳,西亳在偃師,不在鄭州。
后來,有的人向我提議,說一個文化一半是夏、一半是商,說不通。這樣,我就到了臨汝煤山遺址去探索在二里頭前邊還有沒有夏代的文化。在那里,我們找到了相當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東西,大約在公元前2200年這個階段。二里頭文化最早是公元前1900年,與龍山文化從年代上講銜接不上。另外,從文化序列上講也有斷層。
新發現佐證夏商文化混合觀點
不料,這個問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解決了。1979年,我去密縣博物館,看見地下放著十幾件陶器。我一看到就認出來了,因為它的祖輩我認識,它的晚輩我也認識,中間就缺它了。然后我就問博物館的人這些東西是從哪里挖出來的,隨后到新砦遺址開了幾個很小的探方,挖了幾個灰坑,找到了一些東西。然后,我把這里定為新砦期文化,并在考古學年會上講這個東西。因為挖出來的東西量太少,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多數人也不以為然。而我據此稍稍更正了以前的說法,把夏代文化起點定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經過新砦期,到二里頭文化三期。其中,龍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是夏文化的早期,二里頭文化的前三期是晚期。
后來,因為要搞夏商周斷代工程,北京大學在那里再次發掘,獲得了又一批新砦期文化遺存,他們根據文獻中有關夏代積年記載的研究和天文推算的結果以及碳14的檢測結果,以公元前2070年作為夏的始年。這基本上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
二里頭文化三期上面蓋著第四期的文化層,在第四期文化里面發現了好多商文化的因素?梢哉f,這是夏商文化的混合體。這種混合體不是文化交流的問題,而是這時商代的文化的主體已經到了二里頭遺址地帶。
1983年,為了配合首陽山電廠的建設,漢魏古城隊在那里鉆探,探到了偃師商城,隨后,我帶著我們所的工作隊到了那里發掘。偃師商城的文化分為形成、發展、鼎盛三期,而這里的一期就相當于二里頭文化的四期。
我認為,在二里頭三期文化末,商人就已經把夏滅了,在偃師商城建都。商人滅了夏以后,偃師商城的文化就滲透到了二里頭文化的四期。文獻上也記載,商人滅夏之后,把宮殿毀了,宗廟還保留著,讓夏人供奉、懷念他的祖先。這個宗廟一直沿用到與偃師商城一起毀滅。偃師商城的地理位置、年代、文化特色等都與《漢書?地理志》所載“尸鄉,殷湯所都”相符合。
口述/趙芝荃
采寫/本報記者張弘
來源:《新京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2616.html
相關閱讀: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
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