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夏古音巴,那么禹,是否就是俞?巴是大蛇,是否隱喻著龍?龍虎圖騰與白虎之間,有沒有聯系?明玉珍定都重慶,為什么國號是夏?讓我們沿著大量的蹤跡,撥開迷霧,在蛛絲馬跡中搜尋那些失落在遠古的秘密……
一、龍舟與端午迷霧緊鎖的大江上,隱約傳來了嘿著嘿著的號子。一排排古人劃著槳,隨著節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歷史
這就是最早的龍舟,它與行駛在平緩水面的寬大船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它載物不多,人在上面,也不能自由行走,但只有這樣,它才能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也只有這樣,它才能從岸邊越過險灘,進入下一水面。因此,駕馭龍舟的古人,必定是一個長期與激流搏斗的族群,而賽龍舟的習俗,也應源自他們。不禁想起了賽舟獲勝的廩君……
再說端午。5月,熱浪沖天,瘴氣彌漫,蚊蟲滋生,百毒俱散,在條件簡陋的古代,特別是重慶地區,是一個疾病流行的月份,也是一個兒童夭折的月份。因此,每到5月,家家戶戶就祈求神靈的保佑,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祭祀的習俗。他們在5月5日,也就是午,祭祀他們的神靈;同時,給兒童佩帶香囊,防止他們過早的夭折,并把艾葉菖蒲懸掛在墻上,驅邪避瘴,祈求安康。
祭祀開始了。人們端莊肅穆,身著端服,在端公的主持下,誦著禱詞,舉行各種儀式。然后,向水中投放粽子,祭祀神靈。接著,聚會變成了歡樂的節日,忙碌的人們,有了片刻的輕松,吃著可口的粽子,開展起了各種娛樂活動;顒拥母叱,當然是賽龍舟了,因為龍舟是他們生存的基礎,也只有龍舟上的矯健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他們的力量。
這就是端午的全過程。端,像形,祭祀時莊嚴肅穆的樣子,也用以命名與祭祀相關的一些事物,比如端服、端午、端公。作為一種文化,它已遺失了很多;雖然端午最終還是流傳了下來,但它的含義卻早已被人遺忘。也許,那些叫做端公的人知道。可是,他們的蹤跡還在嗎?
二、良渚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個高度發達的文化。但四千多年前,似乎一夜之間,突然神秘消失。
據南京地理研究所的結論,整個太湖底部,是黃土層硬底,湖水直接覆蓋在黃土之上,未發現海相化石及沉積物,相反,卻發現大量文化遺存。湖底,至今尚保存著自西向東的完好河道。與長江中下游其他湖泊相同,太湖是因洪水泛濫而成湖的。
以上結論,說明太湖流域以前是個獨立的水系。那么,洪水為何從天而來,卻又經久不退呢?是三峽瓶頸迸裂的那一剎那嗎?而良諸文化消失的那一刻,不正是大禹治水的那個時代嗎?還有,防風又是誰呢?
防:形聲。從阜,方聲。本義:堤壩。堤壩,是低洼地帶的防洪設施,與太湖底部的地理特征高度吻合。風:從太湖的地理位置來看,應該是南風。南風其薰兮,是對于中原來說的,因為它是薰風、時風;但對太湖流域來說,它則是梅雨,是年復一年重復著的那種巨大力量,也是不得不年年傾力設“防”的那種力量。因此,風對于太湖流域來說,不僅意味著神秘的力量,也準確的表達出了它的氣候特征。
而且,禹對良渚文化及其輻射范圍的命名,也非常說明問題。揚:像形。金文的字形,像用雙手高捧著“玉”的樣子。獻玉,不正是以玉為主要內容的良渚文化的特征嗎?
不管怎樣,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大禹的勢力擴展到了福建,覆蓋了整個良渚文明。也就是說,就算大禹對良渚一無所知,但他至少繼承了良渚這一筆豐厚的遺產?墒牵姓l能在同一時期內,滅了良渚,遷之于大禹的屬地,卻又不留下絲毫的痕跡?隱約之中,我仿佛看到,一群古人,正在開鑿大運河,施展著他們的拿手好戲……
歷史
三、治水的證據一九九八年,一場特大洪水,從天而降。可以這么說,當時是用了傾國之力,才艱苦的挺過了難關。這場大水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嗎?是唯一的一場嗎?是古人們能夠應付得了的嗎?這樣高的水位,可能漫過大運河一帶底矮的平原嗎?
這個平原,是一個沖積平原,也就是說,洪水的水面,應該遠遠高出這個平原。所以說,當發生洪水時,即使沒有大運河,河水也一樣會漫過這個區域,進入太湖流域的。因此,太湖是個洪泛區,底部是不可能有大量文化遺存的。
可大量的文化遺存卻明明存在!這就說明,在文明誕生的那個時代,根本沒有這么大的洪水。因此,如果不是因為大禹拓寬了三峽,那就一定是氣候變化了的原因。但不管氣候怎樣變化,只要有沖擊平原存在,就證明曾經有過無數次漫過平原的大水。 歷史
結論:拓寬三峽,確有其事。
歷史
四、江南運河《左傳》哀公九年(前486年):“吳城邗,溝通江淮”,那么,江太間的“溝通”無疑就更為久遠了。它究竟“溝通”于什么時候?成湖之前嗎?
首先,水從何處而來? 歷史
太湖流域,有自己的出?冢绶侨藶榈拈_拓了江南運河,它是個獨立的水系。常識告訴我們,洪水雖然是突如其來的,但不會經久不退的。小小的太湖上游四水系,就算在氣候異常的年代,突降暴雨,也無法維系太湖這個巨大瀉湖的吞吐的。因此,成湖所需并永不枯竭的水源只有一個:長江。換句話說,太湖形成的真正原因,是江南運河造成的。
其次,如果沒有長江提供的豐富水源,太湖還能成湖嗎?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也可以輕易的得出科學結論的。長江決定著太湖的命運,因為太湖水系與長江的力量熟輕熟重,是自不待言的;斷絕了由長江而來的水源,它必將干涸。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沒有江太間的“溝通”,就沒有太湖;而“溝通江太”也是先于太湖成湖的。我們的先祖真是高瞻遠矚,在生態良好的遠古,就開始還耕于湖,淹沒了自己的大片國土。
五、九州禹分天下為九州,是否確有其事呢?讓我們先來逐一解讀九州的含義,由此分辨真偽,以便更透徹的了解歷史。
冀:北田共。北田,北方的土地。共,拱。北方,對古人來說,是祭祀時所面對的方向,也是神靈所在的方向。“斗北而眾星拱之”,因此,古人對北方懷著一種崇敬的心理。冀的意思解讀為,北方神圣的土地。 歷史
兗:六允。允,像形字,誠信。這種形象,讓人聯想起了“?”,因為它們意義非常相近。?是個奇妙的字,從字面上解釋,它的首領就是顓頊的顓。奇怪的是,兗也寫作?(像下六上合嗎?),是顓頊文化的誕生地,而六也正是顓頊文化的特征。簡單的說,六就是六合,上下與四方,衍生了數與數之間的多重關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說,與五行等等其它學說,構成了古老的哲學體系。因此,兗解讀為顓頊故里。
青:青,東方色也。??《說文》。東方謂之青。??《考工記·畫繪之事》。正東曰青州。??《周禮·職方氏》。青州,純粹的方位概念,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徐:徐,安行也。??《說文》。我們現在也經常說:徐緩。徐州為什么用徐緩來形容呢?因為徐州地處長江下游,江面寬廣而水勢徐緩是它的明顯特征。徐州,因水勢而得名。
揚:金文的字形,像用雙手舉起“玉”的樣子。獻玉于王,一語道破了這個地區以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特征。揚州,因良渚文化而得名。
荊:從?,刑聲。本義:一種灌木,荊條,泛指灌木。荊棘從生,正是古時江漢一帶明顯的地?特征。因此,荊州因地貌而得名。
歷史
豫:形聲。從象,予聲。本義:大象。大象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不可能分布在高緯地區。江南雖然氣候適宜,但沼澤遍布,體重驚人的大象生活于此,無異于泥牛入海。因此,江南的地理環境,不適合象群棲息。豫州,因為象群頻頻出沒而得名。
梁:突然隆起的地方,比如山梁、屋梁、魚梁等等。四川盆地海撥雖低于黃土高原,但它是階梯狀突然隆起的。梁恰如其分的道出了這種地理特征,因此得名。 歷史
雍:雍,塞也。這是一個與其它民族特別是游牧民族劇烈沖突的一個地方,邊塞、關隘是這個地方的特征,并因此而得名。
由此可以看出,九州的命名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它的系統性和準確性,充分的體現了國家意志和文化水準,并非約定俗成的。因此,從文化內涵的角度來判斷,禹定九州是合乎邏輯的。
退一步來說,就算九州是后來形成的概念,但大禹治水的史實,卻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巴是夏的屬地?墒菫槭裁矗虦缦,卻沒得到巴呢?是拱手送給了從天而降的巴人了嗎?還是被巴人奪走了呢?
1949年,共產黨解放了中國,但臺灣卻仍然控制在國民黨手中。這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在不存在第三集團的情況下,當一個集團推翻了另外一個集團后,如果沒占領所有的土地,那么剩余部分,一定還控制在原集團手里。除夏之外,還有哪個集團,有能力從強大的商人手中奪走大片的土地?如果有的話,它一定會與商征戰不息,并且,是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跡的。
六、大禹的啟示大禹的故事,令人深思。他的政治中心究竟在哪里?如在三峽之下,顯然他不會拓寬三峽,讓洶涌的洪水去沖毀自己的國家。如在黃河流域,那他為什么要去疏通三峽?向巴人奉獻愛心?那又為何要置下游人民于水深火熱而不顧?再說,南蠻會拱手讓道,任他引來特大的洪水?另外,他會盟諸侯,為什么不在自己的勢力中心,放棄天時地利人和,非得跑到會稽這個蠻荒的地方去?并且,與傳統的“有鳳來儀”的王朝思想,也是明顯的背道而馳的。
歷史
要解釋以上疑問,首先就得知道,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只是一種唯我獨尊的王朝思想,一旦政權變更,它的內容也就全變了,不能去一一對應。商周時期,政治中心確在黃河,但不等于從來如此。南方的氣候,更適合人類生存,赤身裸體的人們,也更容易渡過饑寒交迫的日子。因此,原始文明本來就是由南而北的。而夏桀南逃,不正暗示著,南方是他的老巢嗎?道理很簡單,因為逃跑,就是脫離危險,怎么可能不首先逃往自己的老巢,而逃往別人勢力范圍的地方?這樣看來,夏是起源于長江的文化,并與大禹治水相互印證。而大禹治水,也必然會導致政權北移,因為拓峽后的中下游,水災頻頻,已不再一如往昔了。
拓寬三峽,水患得以治理,卻給下游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此前,每到汛期,洶涌的洪水受困三峽,減緩了下泄的勢頭,上游河水暴漲,下游卻風平浪靜。治水之后,洪水一泄千里,給下游帶來了滅頂之災,而禹族卻憑借治水的豐富經驗,以及龍舟如箭般的速度,馳騁長江,并迅速壯大。
七、漸浮水面的巴1976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掘了一個古墓,墓主叫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夫人,也是祖庚、祖甲的母輩,卜辭上的“母辛”。她生活在公元前12世紀前半葉,是已知的最早的女政治家、軍事家。據甲骨記載,婦好不僅主持祭占,還帶兵打仗,并多次“伐巴方”。這是關于巴的最早記錄了。
殷為什么要討伐偏遠的“巴方”?這說明一個問題,巴與商不僅存在劇烈的沖突,還對商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是商的強勁對手。但是,是什么樣的沖突,以至二百多年后,當驍勇的巴人出現在戰場,雖身為“下里巴人”,卻又“歌舞以凌殷人”? 歷史
周也隨殷“伐巴方”,為什么巴人會不計前嫌,在沒有任何利益的前題下,不作坐山觀虎斗之舉,而是心甘情愿、死心踏地的充當馬前卒?而且,從政治地位的角度來說,一直與商正面作戰的巴與周的關系,至少應該屬于戰略伙伴的關系,怎么會演變成一個陣前小丑的角色?難道自成一國、屢戰不亡的巴人,是想獲得尚莫須有的“周天子”的認證?就算如此,那她為什么不去謀求“殷天子”的認證,而在幾百年間,不惜血流成河?
商伐巴方的同時,也與周邊國家發生戰爭。其中,還包括土方。為什么土與巴被稱為方而不是國?是否說明,這是對巴、土政權的否認?這種否認,表明殷商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一個中國的政策”。由此看來,土家族以巴人自詡,也并非是沒有根據的。難道,他們是另一支潰退的夏人? 歷史
暫時放下這些疑團,看看接下來發生的事。紂亡,武王封紂之子武庚于商都。巴人也受封,但她本來就是一個國家,并且地盤不見擴大,也不見絲毫興旺發達的跡象,對比之下,可以看出,這場戰爭除了流血,巴人并沒得到什么。 歷史
而“巴方”,是商對巴人的稱呼,堂堂正正,不僅沒一點妖魔化的色彩,也沒有絲毫的貶意。周又是怎么稱呼巴的喃?下里巴人。下里,窮鄉僻壤。下里巴人,就是“鄉巴佬”。為什么巴人被死敵尊重卻又被浴血沙場的戰友鄙視呢?
歷史
還有,紂兵敗被殺,桀則被流放,桀的下場沒紂慘。那么,紂之子受封于商都,桀之子喃?沒受封嗎?或者殺光了?還是成功的退回了老巢?也許,這正是桀為了保全子孫所做出的安排;而桀之所以在以人為牲的野蠻時代保住了性命,是否正是因為他的存在,可以用來節制巴人喃?
八、巴的釋義巴,是由一個蛇狀圖騰演化而來的文字。這個圖騰就是龍舟。但巴以前,被稱為夏。夏是個圖騰,頭上戴著面具,通天地的象征,是她們文化的核心內容,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神權。夏后氏這個名字,明顯的告訴了我們,她是一個母系氏族的首領。
但為什么,夏又變成了巴呢?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的進步,崛起了一種新的力量,逐步的取代了她們的地位,完成了從母系到父系的過渡。這種新的力量就是巴,就是劃龍舟的人,也就是“阿巴”。從此,“阿巴”取代了“阿夏”,成為家長。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到了現在,這個過程也仍然沒有結束。
如此,夏經過一段歷史時期的發展后,就演變成了巴。廩君對鹽水女神的射殺,就是對這段歷史的隱喻。直到啟,開啟了男權女權之間若掩若閉的大門,從此,夏才真正進入了男權時代,但女權仍然保留了下來。擁有封地的婦好和即將述及的巴青,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即便是現在,鸕鴣湖也仍然保留著她的痕跡。這也是華夏來歷的真正原因:華(胥氏)夏(后氏)。
商打敗了夏,還能再稱“偽政府”為夏嗎?因此,夏被稱為巴。這樣,既合乎事實,而已是主流力量的男權不僅能夠接受,甚至還樂于接受。最后,還有一個疑問:巴人又何以會淡忘了自己是夏人了的呢?
殷伐巴方,雖占絕對優勢,但峽江一帶的地理環境,要徹底消滅巴人,顯然也非易事。而巴人也總是伺機反撲。所以,雖然多次征戰,卻總是以和告終。和平當然得付出代價,是有條件的。究竟有些什么樣的條件喃?
有一項年代久遠的政治制度,起始于顓頊,并一直為歷代君王沿用。這個制度叫“絕天地通”,是一種文化上的壟斷,也是一項愚民政策。要殷商退兵,除了納貢之外,還得必須接受這個條件,這是毫無疑問的。況且,夏的那種女人能通天地的文化(女巫文化或者女媧文化?),對巴的男權社會也是一種威脅,因此,巴的社會主流力量,也必定對夏文化有一定程度上的排斥。如此下來,經過無數次的戰、和,六百多年后,他們已經變成下里巴人了。在他們心中,除了對殷商深深的仇恨之外,只剩下隱隱約約的夏、肯定存在但誰也說不清楚的夏。這也是為什么殷商不貶低、不妖魔化巴人的原因,因為在殷商的心中,巴永遠是夏。
九、伏羲伏羲是上古神話中出現年代較晚而又排序超前的一位大神。同其它大神一樣,她象征著一個時代。她的圖騰是太乙兩儀圖,而她的名字,也準確的道出了這個圖騰的含義。伏,代表黑暗;羲,代表光明。這是中華哲學的伊始,也是中華哲學的基石。她用“數”的概念來描繪整個世界:太乙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乙就是一,虛與委蛇的蛇,一種蛇形變化的波狀形態,一種神秘綽約的婀娜多姿,一種神圣偉大的母性光輝。它形象而生動,博大而精深,極富哲學魅力。這也是最早的二進制,不僅天文歷算起始于斯,陰陽八卦也發源于此。
傳說,伏羲因母親華胥氏踩神人腳印而生,是否意味著她生于母系社會?人首蛇身,不正是傳統文化的美女形象嗎?不然,華胥何以被稱為“氏”?而胥,是否意味著招贅?女媧補天,是否暗示著她對共工余部的接納?不周之山為何與天水位置相近?如果真的這樣,廩君與鹽水女神的融合演變成伏羲兄妹成婚的神話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真的這樣,也就解釋了為何伏羲在文獻中出現較晚的原因了;如果真的這樣……
十、女青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一個來自巴郡的年約五旬的女家長,溘然長辭。臥榻之旁,始皇懷著復雜的心情,默默的注視著她。《史記》、《漢書》都有關于她的記載。這個女人叫“巴青”,丹青的青,青石的青。始皇還專門修建了豪華的“懷青臺”來紀念她;蛟S,華清池就是以此得名的。
這個女人掌握著龐大的家族,富可敵國、禮抗萬乘。她不僅有實力資助耗資巨大的長城,還為始皇陵提供了上百噸的水銀。在《秦律》明文規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的年代,她卻可以擁有龐大的私人武裝。難道,她真的只是一個繼承丈夫家業的“寡婦”嗎?
一般情況下,父死子繼,她沒有兒子嗎?孤兒寡母的,沒被叔伯們覬覦嗎?那她一定是個鐵女人了。但還有一個更大的疑竇:在男權社會中,即便她“垂簾聽政”,也只是局限于內部并且以男權為依托的;始皇也決不會單獨與一個女人進行政治交易的——這是一種羞辱,除非這個女人是不依賴于男權而存在的,她本身就是權力的象征。因此,她不僅是個家長,而且還是一個母系氏族的家長!不禁念及了“涂山氏”,會是她嗎?難道,她就是莫高窟的“飛天”?就是走出了傳說中的真實的“女媧”?
這個“女媧”與傳說中的女媧不僅出現在相近的地方,而且還具有五彩石這個相同的文化。女媧有溶化五彩石的神奇力量,她則用這種神奇的力量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連暴虐無度、不可一世的始皇,都對她禮敬有加。
十一、道教的興起文翁“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因此興學,說明蜀人尚屬化外愚民。但為什么在短短的時間內,以老莊思想為依托的道教會率先在蜀地蓬勃興起?沒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它能迅速的被“愚頑”的化外之民廣泛的接受嗎?它能跨越中原道學近千年的發展嗎?正是因為這種強大的“群眾基礎”,所以張天師歷盡艱辛,也要不遠萬里來到蜀地;而道教的興起,也不正是向我們展示了不“絕天地通”的可怕后果了嗎?由此可以看出,伏羲文化在巴蜀大地上具有深厚的根基,也隱隱約約的暗示著老子那令人奇怪的身世之迷。
老子何許人也?楚人?陳人?眾說紛紜。令人奇怪的是,理承伏羲的他,與伏羲一樣,也是通過用描述母親的方式來追溯身世,而不知父系的來歷!父親是誰,對男權社會來說,是個首要問題,否則,就等于滅祖,是中華文明的大忌。
奇怪的事情,還在發生。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煉丹。它為什么與女媧和女青同出一轍呢?
十二、南北朝臆說共工,恭工,敬重“工”的意思。他是黃帝的后裔,古文獻中談到他的地方非常多,而且,幾乎都與治水有關。在與祝融爭位的斗爭中,他失敗了,怒觸不周之山。觸,觸及,到達的意思;怒,只是對失敗加以掩飾的一種說法。這個時候,不周之山出現了一位女神;其實,她本來就住在這里,是這個地方母系氏族的首領。她擁有巨大的財富,不僅像巴青那樣,能夠溶化五彩石,而且還擁有豐富的鹽業資源。 歷史
也許是出于對共工的愛慕,因為他們擁有一些先進技術,與本族男人相比,優秀得多;再加上戰與和的權衡,女媧接納了共工——這也是一種政治聯姻。也許她們之間,早就形成了政治聯盟,甚至……。這對面臨災難的共工來說,無疑獲得了天大的補救,當然,也是一種互補。這種補救,傳說成了補天。他們融合在了一起,先哲伏羲,自然成了共同的祖先。同時,這種融合,又演變成了兄妹成婚的神話。
后來,這種融合所產生的矛盾——男權與女權,隨著共工地位的鞏固、提升而日益加劇。最終的結果,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男權占據了上風?赡芤虼税l生過一些小小的流血沖突,而女權雖然屈居下風,卻也仍然保存了下來,因為她們控制著神奇的五彩石。這就是為什么既有廩君與鹽水女神的愛情故事,而又有巴清這個的史實的真正原因。從此,女權從鹽業中消失,而由于傳女不傳男等等宗教方面的原因,男權對丹青(丹,朱砂;青,青石)也是無法染指的。直到后來,在始皇對巴青的威逼利誘之下,這種連老子都不知曉的神奇仙術,才終于被男權社會破譯,而女權社會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在這種融合的早期,共工家族的治水傳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與她們身處巴渝,不得不隨時面臨滔天的洪水有關。她們在抗爭中強大,并疏通三峽,在治理了水患的同時,把下游也沖了個稀里花拉。在洪水的協助下,她們輕松的征服了下游各國,勢力迅速壯大。于是,懷敵附遠,諸侯紛紛歸順。這個時期,人們稱她們為巴渝,也就是夏禹。
令夏禹耿耿于懷的是,在太湖流域,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它不僅不歸順夏禹,還時時覬覦著她的領地。好在此時的夏禹,已非昔日的共工,有了號稱萬國的疆域。于是,一聲令下,諸侯蜂擁而至,但彼此觀望、步調不一,拿強大的防風,暫時也無可奈何。 歷史
沒過多久,一場大水,給了夏禹一個啟迪。于是,大運河破土動工了,這叫做“疏”。第二年的夏天,在金戈鐵馬的押解下,防風們垂頭喪氣,來到了山東夏禹的屬地。他們的文化,從此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玉。
由于拓寬了三峽,大水頻頻,直到千年之后,長年的沉積,抬高了平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治水能力大大提高,長江中下游平原,才又恢復了它昔日的繁榮。
歷史
但大禹是等不到這一天的。所以,她把都城遷移到了黃河流域。然后,男權終于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徹底結束了“后”時代,誕生了第一個皇帝——啟。商周也是如此,居住在黃河流域。他們為什么非得去對抗洶涌的洪水?于是,中華文明黃河誕生說也就由此而生了。
商雖然打敗了夏,但卻沒能完全的消滅夏。因此,商只占據著不受滔天洪水威脅的黃河流域,而夏的余部,則依仗天險,據守著江南,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南北朝。這個時期,頻頻的洪災,制約著江南各部文化的發展,也有效的阻止了商朝勢力的南下,直到千年以后,水患才得到基本的治理。這既是越人自稱大禹后裔的由來,也是后來“南蠻”崛起的原因。楚辭也充分的證明了,南北文化是同出一源的。可以斷言,同太湖一樣,長江中下游平原下面,一定埋藏著大量的文化遺存。
但巴卻不同。它不僅沒有可怕的洪水,而且土地富饒,物產豐富。商是不能容忍這個強敵坐大的,因此屢屢伐巴。夏就在殷商六百多年的蹂躪下,漸漸的迷失了自己……
十三、三星堆文明史載,鱉靈在郫邑治水有功,受禪杜宇而為蜀王,是為開明氏,傳一十二世。這段歷史是無庸置疑的,而郫也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解釋:卑,是低矮的意思,右邊的偏旁,則表示的是堤壩。與防風一樣,郫處在低洼地帶。
歷史
所謂低洼,是相對水勢而言的,水高則低,水低則高。公元前七世紀,水的高度使地勢較高的郫邑都變成了低洼之地,可見,當時洪水之大。濁浪滔天這個成語,或許就是對這一時期歷史的見證,因為濁的意思,就是指蜀地的水。濁,繁體為?。這說明了些什么問題呢? 歷史
(一)水從何處而來?
歷史
從下游?如果從下游而來,那么整個成都平原,一定是汪洋一片,而且,也決不會誕生都江堰這樣的水利工程。因此,水只可能從上游而來。這就證明,這個時候,寶瓶口已經開鑿了,因為它是水的唯一的來源。
(二)鱉靈是怎樣治水的?
是繼續拓寬寶瓶口嗎?還是堵住它?顯然,都是不可能的。史傳他“開金堂峽”,這才是真正科學合理的方式!這也是從科學的角度,對這個傳說給了個肯定的答案:它是真實的。
(三)都江堰的功能?
都江堰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這是人盡皆知的。但它的原始功能,真的是這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它既然使郫邑都發生了嚴重的水患,那么,它的開鑿,必定禍害了整個成都平原。難道,古人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灌溉的嗎?
那又是怎么回事喃?顯然,寶瓶口的開鑿是精心設計的;而它產生的結果,卻又是毀滅性的,因此,它的原始功能,并非是灌溉成都平原,而是一項實施毀滅性打擊的軍事設施!
那么,究竟是誰實施了這一可怕的攻擊呢?
《史記》與《左傳》都詳細的記載了,公元前589年,晉楚爭霸,發生了著名的“鞍”之戰,齊大敗,楚出兵救齊,大勝,晉不敢出兵與之抗衡。然后楚在山東境內的“蜀”會盟諸侯,規模之大,頗為罕見,使其霸業達到了頂峰。
歷史
歷史是嚴謹的,特別是古人。而且,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后人建國使用先祖國號之事,盡管它們時代不同,但歷史總是把它們嚴格的區分開來了的。為什么史上會同時出現兩個“蜀”,卻沒有加以任何的區分和解釋呢?是史官沒文化,還是因為這是一個不必解釋的問題?不必解釋,是否意味著,只有一個蜀?也就是說,巴蜀的那個蜀,已經不復存在了。與防風一樣,有人滅了蜀并遷之于山東。這個神秘的人,究竟是誰?
歷史
在二里頭文化中,發現了許多與三星堆文化驚人相似的地方。專家們推測,三星堆古蜀國里,有一支重要的外來力量,他們就是來自山東這個方向。這個推論是建立在黃河起源說的基礎上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這種文化上的驚人相似。
更令人驚奇的是,“從母左腋出”的老子,他母親的形象,居然出現在三星堆編號為K2③:264的神像上。“人像左腋下有一道鑄造形成的缺口”,但“獸首吻部上緣有一長約12厘米的補鑄形成的裂縫延伸至左耳根部”!如果因為鑄造技術拙劣,“人像左腋下有一道鑄造形成的缺口”尚可理解,但既然都進行了“補鑄”,為何還要留下一道鑄造而成的缺口呢?這個缺口是否意味著什么?是從事某種專業的一族,還是一個文化派別?
從時間的先后關系來看,蜀出現在山東,遠在古蜀滅亡之后。如果說,這個山東的蜀,早于巴蜀的蜀的話,那么“天子腳下”的文明人,是斷斷不會容忍這個“?”浪滔天、不夷不戎、不蠻不狄的沒有文化的家伙跑出來魚目混珠的,更不可能心安理得、不加注釋并自覺自愿的主動把他們記述為“蜀”而沒有一絲怨氣的。因此,兩個蜀之間的先后關系、傳承關系,恰恰是相反的?梢钥隙ǖ恼f,滅三星古蜀之人,非夏者其誰!
這也破解了神樹被人為損壞之迷。神樹,許多專家認為它是“建木”,也就是伏羲通天的“天梯”,這是非常正確的。建木的意思,本來就是“建造的木”,也就是人造樹;而建木上的鳥,不也正意味著通天嗎?因此,破壞建木,損毀鳥翅,就是“絕天地通”。這也證明了巴蜀之間文化上的驚人一致。 歷史
同時,這個推論也從民俗學上得到了印證。為什么遠在西鄙的巴蜀,語言卻屬于“北方語系”呢?因為“北方語系”,本來就是在巴蜀古語的基礎上形成的! 歷史
十四、沒有說完的話歷史是神圣的,我們應該一絲不茍的致力于恢復它的原貌。以上論述,既是一種推理,也是一些猜測。由于不敢保證所有資料都具權威性,因此,期望得到大家的指正。還想補充一點,是關于上古的神話傳說,因為這個論說的基礎,一部份是建立在它之上的。 歷史
首先,古人是虔誠的,是忠實于歷史的。神話傳說,是他們對天地、對自然的理解,也是對歷史的闡述,F在看來,它們似乎只是一些不足為信的神怪故事,但對他們來說,則是一篇篇學說,解釋著世間所有的一切。許多年后,我們的后人,也會進入新的思想境界,那時的我們,在他們的眼里,就像現在我們眼里的古人一樣。但他們敢說,我們相對于他們而落后了的認知,是純粹編纂出來的無稽之談嗎?所以,上古神話傳說,其實就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歷史記錄和理論學說,是古人的“知識體系”。
其次,是它的權威性。遙遠的古代,部族之間,是不斷遷徒和不斷兼并、分化的,因此,數千年來,也不知衰落和崛起過多少支族群,但他們都傳承著一個同樣的故事。沒有廣泛的認同,它能流傳千年嗎?因此,遠古的傳說,是一部披著神話外衣的歷史,其中的大量史實,也正在被逐一的證實。
在這次寫作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
?。從像形的意義來分析,它是山下長胡須的人,也就是依山傍水的美冉公。他肅穆虔誠的神態表示“端”;水中如箭般的速度表示“湍”;繼而呼吸急促,表示為“喘”...
“而”也非常有趣。它的象形意義,是胡須。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傳統的戲劇里面,都有一個手摸胡須的動作。它是一種莊重、老成的形象,代表著誠信和權威。
中文是由圖騰演化而來的。除伏羲外,有巢氏、燧人氏、炎、黃,都是圖騰。蒼頡之后,才開始對人物從文字意義上進行闡述的。而伏羲雖然不是圖騰,卻也是對圖騰的闡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它是蟥蟲的圖騰,代表著木器文化。他的最高成就,就是軒轅,說明這一時期,金屬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不然,哪來可以加工木材的鋒利的金屬工具?同時也說明,畜力文化已經開始。由此可見,在文字定形之前,中華文明就已經燦爛輝煌了。
我們是個令人驕傲的民族,雖然她現在落后了。我們也正在迅速崛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2618.html
相關閱讀: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
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