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之后,遺體也被裝入水晶棺,安葬在列寧墓之中。
不過,斯大林的遺體在列寧墓里只安放了8個年頭。1961年十月革命節前夕,在一個深夜,斯大林的遺體被迅速地移出了列寧墓,然后又迅速地被移到列寧墓后面、克里姆林宮圍墻腳下安葬。
斯大林遺體究竟是怎樣從列寧墓中被突然移出的?這曾經是全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是由于蘇聯有關當事人對此守口如瓶,諱莫如深,所以外界一無所知。
俄羅斯報紙不久前披露了尼古拉·扎哈羅夫將軍的回憶,才把這神秘的一幕和盤托出。
尼古拉·扎哈羅夫將軍是克格勃第九局的負責人。在蘇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之后,就是扎哈羅夫奉命帶人把斯大林的遺體從列寧墓中抬出來裝入棺材,是他在斯大林的棺材上釘上了最后一枚釘子。正因為這樣,尼古拉·扎哈羅夫將軍是遷葬斯大林遺體的重要當事人,他的回憶終于揭開這一世紀之謎。
蘇共中央作出遷墓決定
尼古拉·扎哈羅夫將軍的回憶如下:
1961年10月21日,蘇共中央在克里姆林宮召開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
10月31日,黨代會的最后一天,列寧格勒州州委第一書記斯皮里多諾夫登上講臺,在簡短的發言之后建議把斯大林遺體遷出列寧墓。
擔任會議主席的赫魯曉夫說:“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應當投票表決。有異議嗎?”
“沒有。”聲音從大廳的四面八方傳來。
“那么我現在就把這一問題提交表決。贊成斯皮里多諾夫同志建議的,請舉手。好。反對的?沒有!棄權的?也沒有。建議一致通過!”
會議大廳里一片沉寂,代表們似乎還在等待著什么。最后赫魯曉夫打破了冷場,宣布代表大會閉幕。
但后來的事情表明,代表們一致通過并非事實:表決剛剛結束,格魯吉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就匆匆離開莫斯科,回到了格魯吉亞。所以他沒有參加對斯大林的安葬工作。
1961年10月31日,蘇共二十二大通過的決議指出:
“鑒于斯大林嚴重違背了列寧的遺囑,濫用權力,對忠誠正直的蘇聯公民進行廣泛鎮壓,再將斯大林的遺體保留在列寧墓里是不合適的。斯大林在個人崇拜時期的大規模違反法制和其他許多行為使得他的棺木再保存在列寧陵墓中成為不可能。”
并沒有傳說中的“焚尸揚灰”
尼古拉·扎哈羅夫將軍回憶說:
棺材當天就做好了。木材表面都用黑色和紅色縐紗包裹著,所以看上去棺材很不錯,甚至很華貴。
入夜紅場禁止通行,然后士兵們開始挖墓穴……
除姆扎瓦納澤以外,遷葬委員會所有成員當晚二十二時都來到列寧墓,身著最高統帥服的斯大林躺在水晶棺里,八名軍官抬起水晶棺,送到實驗室。
軍官們從水晶棺上取下玻璃罩子,小心翼翼地把斯大林的遺體移入棺材。可以看到,盡管經過防腐處理,斯大林的臉上還是出現了斑點兒。
后來,莫斯科有傳言,說斯大林的最高統帥服被脫下來了。這不是真的。沒有誰給斯大林脫過衣服。只是什維爾尼克下令從制服上取下了社會主義勞動英雄金質勛章。另一枚蘇聯英雄勛章斯大林從來沒有戴過,所以水晶棺里也沒有。后來,什維爾尼克又下令把制服上的金紐扣換成黃銅扣子。什維爾尼克把取下的勛章和扣子都放在了一個專門存放斯大林勛章的房間里。
當裝有斯大林遺體的棺材合上蓋兒以后,什維爾尼克和賈瓦希什維利失聲痛哭。棺材被抬了起來,大家向出口走去。頗動感情的什維爾尼克被人攙扶著,跟在他后面的是賈瓦希什維利。除他倆以外,再沒有人哭。
軍官們小心地把棺材放進用膠合板遮著的墳墓。墳墓填好了。上面豎起了一塊白色大理石板,只簡單地寫道:“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9-1953”。此后這塊大理石板一直充當著墓碑,直到不久前才放上了斯大林的半身像。
埋葬了斯大林,我們同遷葬委員會成員一起回到了克里姆林宮,什維爾尼克在那里簽署了一項關于重新安葬斯大林的決定。后來我又隨著軍官和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起回到了列寧墓,把列寧的水晶棺重新安放在中央位置——斯大林1953年去世前放的位置。在我們到來之前,士兵們已經把剛剛擺放斯大林水晶棺的大理石地面擦拭干凈了。前后僅用了一個小時,斯大林就從這里銷聲匿跡了。
從當事人尼古拉·扎哈羅夫將軍的回憶可以看出,當時傳說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焚尸揚灰”,實際上并非如此。赫魯曉夫是經過蘇共中央全會同意,作出遷葬斯大林的決定,這才派人遷葬的。這次遷葬,把斯大林遺體遷出列寧墓,遷入蘇共中央領導人的墓群之中,是為了表明斯大林不能享受像列寧那樣的最高領袖地位,而是把他等同于蘇共中央其他領導人。
揭秘斯大林為何支持金日成發動朝戰:報復毛澤東
1950年1月以前,斯大林為了避免在遠東陷入與美國的沖突,一直反對金日成采取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但是1月30日他突然給蘇聯駐朝大使什特科夫發出一封電報說,金日成“想對南朝鮮采取如此大的行動,是需要充分準備的。此舉必須組織得不冒太大風險。如果他想同我會談此事,那么,我隨時準備接見他并同他談。請把此事轉告金日成并且告訴他,在這件事上我準備幫助他”。得知金日成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滿意和激動,斯大林又向什特科夫發出了一個補充指示: “請向金日成同志解釋,在目前情況下,他想和我討論的這個問題應該始終是機密的。不能把這件事告訴其他任何北朝鮮領導人和中國同志,更不能讓我們的對手知道。”那么,斯大林為什么會在1月底突然改變了對朝鮮半島的政策? 為什么還要瞞著當時就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 或者說,斯大林同意金日成采用軍事手段的真實動機究竟是什么?
這里有一個時間節點特別值得注意: 1月26 日,中方提出了關于旅順口、大連港和中長路的協定草案,要求在兩年內收回中國在東北的全部主權;1月28日,蘇聯退回經修改的中方文本,基本上接受了中國的要求;1月30日,斯大林給什特科夫發電報,表示同意金日成的軍事計劃并愿意提供幫助。由此,筆者有一個推斷: 中蘇同盟條約的簽訂將使蘇聯失去通向太平洋的唯一的出?诤筒粌龈郏@無疑是一個戰略利益的重大損失,其結果將導致蘇聯在亞洲失去戰略依托。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對南朝鮮發動進攻,就是想通過這次軍事行動來重建或保障蘇聯在遠東地區的這一傳統戰略的支撐點。
斯大林一向思維縝密、行事謹慎,他當然會想到軍事進攻有兩種結果——順利或者不順利。在戰爭勝利的情況下,蘇聯就會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仁川、釜山或其他南朝鮮的港口就將替代旅順口和大連港的作用。即使戰爭失利,蘇聯仍然能夠如愿以償,因為東北亞的緊張局勢會迫使中國要求蘇聯軍隊留駐旅順、大連,而根據中蘇雙方的協定,一旦出現戰爭或危急局面,蘇聯軍隊有權使用中長鐵路。所以,斯大林顯然已經預見到,在朝鮮半島出現的武裝沖突,無論其結局如何,都將保證蘇聯在遠東設定的戰略目標——獲得太平洋的出?诤筒粌龈邸:髞硎虑榈陌l展果然不出斯大林所料。由于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不得不開放中長鐵路,并請求蘇軍繼續留駐旅順基地。
總之,斯大林在解決與毛澤東結盟中的經濟利益沖突時,對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是有縝密和通盤考慮的。而如此設想和計劃的結果是,蘇聯既可以通過軍事和政治同盟使中國加入莫斯科的東方集團,又能夠保證其在遠東的戰略地位。這不能不說是斯大林對毛澤東的報復:本來斯大林是同意先幫助中共解決臺灣問題,然后再考慮朝鮮問題。后來突然秘密召見金日成,討論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顯然已經把中共進攻臺灣的戰役置之腦后了。由此展開,美國學者柯慶生從另一個角度對斯大林同意發動朝鮮戰爭的行為的解釋,也是比較合理的: “正是因為斯大林懷疑毛澤東可能成為鐵托主義者或者亞洲的列寧,才使得金日成撬動東亞共產主義運動的努力成為可能。”
當朝鮮戰場的局勢出現逆轉的時候,毛澤東和中共確實面臨著嚴峻考驗。究竟是亞洲的鐵托,還是蘇聯的忠實盟友,全部問題就聚焦于一點:中國在危急時刻是否能夠出兵援助朝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4260.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