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唐德宗陵,唐德宗陵的傳說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穴根扎在巴顏喀拉山”
  
  唐德宗在世沒有神奇的創舉,但關于他的陵及其所處地方,有許多傳奇的故事。比如在它東南約5公里的三原縣嵯峨鎮天井岸村南,有口巨大的圓形平底坑,俗稱天井,就有一個和唐德宗崇陵有關的傳說。
  
  崇陵的首選地
  
  天井岸村76歲梁志文、涇陽縣安吳鎮蒙家溝村65歲李相奇等人告訴記者,傳說當年唐德宗崇陵穴位,通過風水大師在天下尋找,最初選在了天井岸村南。這地方位于北原南緣,視野開闊,俯視渭河,遠眺秦嶺,其東有清峪河,西南有清峪河支流冶峪河,二水將其環抱。皇上現場查看后,認為這地方的確是風水寶地,于是破土動工。風水大師提出,這個墓穴雖好,但要挖到30丈深才能到最好的風脈位置。于是,朝廷調來大量民夫挖掘。當挖到20丈深時,遇到一青石板,堅硬無比,難以下挖。民夫請示主持工程的官員是否繼續挖。官員回復,必須挖到風水大師所說的深度,這是皇上的御旨,不能有半點馬虎。民夫們就用鑿子鑿、鐵錘砸、鋼釬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剛把青石板破開一道縫,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從青石板下鉆出一對白鶴,向西北方向飛去。官員急忙帶著民夫追趕,一直追到嵯峨山半山腰,見白鶴落到鏵子梁東邊的小山梁上就不見了。主持工程的官員急忙向皇上匯報;噬蠁栵L水大師這是什么征兆。風水大師說,白鶴飛了,風水就跑了,白鶴落到哪,就只能把墓穴改到哪;噬喜环判,再次到現場查看,結果發現,這個位置比天井岸位置還高,視野更開闊,而且到了清峪河和冶峪河二水環抱的正中,背靠嵯峨山,正是依山傍水,真乃絕佳風水寶地,于是將崇陵改到嵯峨山。因此,天井岸村南至今還有一個大深坑。
  
  “黃帝鑄鼎于此”
  
  蒙家溝村書記趙重金說,唐崇陵所在的嵯峨山是關中名山,不光自然景觀好,還有許多人文景觀。
  
  清劉懋官所修《涇陽縣志》記載:“嵯峨山古稱??山……黃帝鑄鼎于此,上有三峰,最東曰缽盂臺,相傳臺上黑云起,當日雨;白云起,不出三日雨。天旱,鄉民禱之多驗。近作殿于臺上,云遂不起。”
  
  有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鬼谷子曾在嵯峨山傳授兵法。唐司馬承貞為《史記·蘇秦列傳》中“鬼谷先生”作索引稱:“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根據《涇陽縣志》《三原縣志》,池陽系漢、唐時期曾出現過的縣名,其境為今涇陽、三原一帶。
  
  蒙家溝村81歲張宗孝告訴記者,嵯峨山又叫五臺山。傳說,唐朝的皇后睡不著覺,請法師治療。法師說只要在五臺山修一座悟空禪師塔即可治愈。唐太宗便派敬德在嵯峨山二、三臺之間修了悟空禪師塔。
  
  嵯峨鎮唐陵村64歲惠福義說,傳說敬德修悟空禪師塔時在山上有養馬的馬圈,就在現在崇陵北邊的唐陵村馬圈自然村。馬圈東邊有一條向東舒緩降低的大梁,因敬德用馬往山上馱修塔的建筑材料從此走,故稱走馬梁。
  
  “九瓣蓮花穴”
  
  “唐崇陵是個九瓣蓮花穴,從東往西,嵯峨山一共有九道梁。這個穴就在九瓣蓮花當中。傳說九瓣蓮花穴的根,扎在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張宗孝說,唐崇陵這里還有個奇怪現象,陵北邊地勢高有泉水,而陵南邊地勢低,卻沒有水。傳說,皇帝害怕陵遭水沖,給陵里埋的有避水珠。
  
  關于唐崇陵,還有更神奇的傳說。
  
  李相奇、涇陽縣安吳鎮沙溝村77歲雒余林告訴記者,傳說以前唐崇陵南安吳鎮仵家村里有個姓仵的窮人,靠上山砍柴為生。他砍了陵北邊鹼畔一棵椿樹,做了根挑柴的扁擔。一天晚上月亮特別的亮,他以為天明了,就迷迷糊糊起床,結果到了山上,才發現還是深更半夜。他把扁擔往地上一插,就勢躺在半坡睡著了。實際上,那根做扁擔的椿樹,是開陵門的鑰匙。而他恰好把扁擔插在了開陵門的鎖眼里。睡夢中的他恍惚看到山坡慢慢打開了一道洞門。他好奇地進洞探看,只見里邊金碧輝煌,擺滿金銀珠寶。他發現照明的幾盞清油燈里的油快燃盡了,油燈火苗忽閃著要熄滅。他提起油壺,拿了根撥火棒,一邊給燈里添油,一邊用撥火棒撥長燈捻。他剛把油添好,忽然聽外邊“轟隆”一聲巨響,好像打雷。他趕快放下油壺往外邊跑,想看發生了什么事。他剛跑出去,陵門就關上了。到次日天亮,他發現自己躺在半山腰里睡覺,手里拿了根金棒。他用金棒購置了耕地、房屋等家產,從此不再上山砍柴。人們因此稱他“仵添油”。
  
  “日本天皇太子府邸更名為嵯峨院”
  
  安吳鎮安吳村82歲盧金川說,傳說日本也有個跟嵯峨山形狀一樣的山,也是個蓮花穴。
  
  張宗孝說,崇陵所在的山,像擱筆的架子,叫筆架山。上世紀80年代,日本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曾在這里勘查了40多天。日本學生和他聊天時說,日本也有個筆架山。
  
  根據陜西省文物局文物處原副處長陳安利所著《唐十八陵》、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所著《遣唐使和學問僧》、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記》等書,唐德宗下葬時,前往中國學習佛經梵語、嫻熟掌握詩歌駢體文、精通書法繪畫的日本僧人空海參加了葬禮。他當時發現嵯峨山與日本京都近郊一山酷似,歸國后建議日本皇室將該山易名嵯峨,皇太子神野府邸更名為嵯峨院。及至神野即位,大力推行“唐化”。這位擅長書法、與空海、橘逸勢并稱日本“三筆”的天皇,因與空海志趣相投,油然而生親切之感,遂從各個方面大力支持空海創建真言宗和弘揚佛教。神野最后崩于嵯峨院,稱曰嵯峨天皇。
  
  “我先人就是守陵人”
  
  唐崇陵在當地,如今除了尚留有石雕外,在周圍還留下有與其有關的地名。
  
  唐陵村主任惠福義說,唐陵這個村名,是上世紀80年代,為唐崇陵北邊的馬圈等幾個自然村所在的行政村起的。2003年麻惠村與老唐陵村合并時,雖然麻惠村人口多,但考慮到“唐陵村”這個名字大,就用了唐陵村這個村名。
  
  李相奇告訴記者,他們蒙家溝村東鹼自然村老名叫石馬巷,因為陵前有兩排石雕而得名。
  
  張宗孝說,東鹼村以前住有一姓趙的守陵戶,管陵北邊的陵地。過去唐崇陵陵上有80畝耕地,分為4塊。外人種了陵地,要向守陵戶交租子。陵南邊的陵地由住在他們村南的灣子村劉姓陵戶負責。劉姓陵戶一到夏收就到他們村來收租子。解放以后,陵戶才不來收租子了。
  
  雒余林自豪地告訴記者,他的老先人就是看護唐崇陵的。當時有4家守陵戶。傳說自皇上埋到這,他們家就在這里看陵,而且當時是唯一住在陵園里的守陵戶。他現在住的窯洞,就是當年先人守陵時住的窯洞。他小時候,父親給他說,以前陵地面積大得很。陵以內的地原來不能耕種,整個荒著,看陵的人可以種一些,不收皇糧,等于看護崇陵的報酬。他們家租給別人種的陵地面積不大。解放后土改,陵地被分給貧農。自分了以后,人們就開始大面積開墾陵以內的地。
  
  “祭天的禮制建筑”
  
  天井岸村的天井,井底也成了農田。據天井岸村62歲劉振杰說,天井下邊的地肥沃、耐寒,莊稼產量高。
  
  記者原以為群眾傳說的天井岸村的大坑,是個不規則形坑,結果從衛星地圖上一看,是個非常圓的直徑200米左右的大坑。這真的是人工挖的?就是建陵,也不可能挖這么大的坑;蚴撬疀_的?記者無論從衛星地圖還是現場觀察,都沒有找到進出水的水溝或水洞,這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圓坑,匯水面積很小,不像是水沖的,即使水沖,也難以沖得這么圓;蚴请E石坑?有群眾告訴記者,傳說這個坑是刮了場大風一夜形成的。這種傳說和由隕石沖擊形成很吻合。
  
  然而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研究員秦建明告訴記者,他曾和其他考古人員對天井進行過考古調查,經過勘測和局部鉆探,這是一巨型盆狀圓坑,坑平面呈規則圓形,口徑260米,底徑170米,深32米?幽蟼燃拔鱾龋l現大量人工堆積土層,其間夾有一些堅硬踏面層。踏面層自人工堆積區通往坑沿,證實此坑確有人工開挖痕跡。經局部鉆探,坑底存有厚達7——8米的淤土層。淤層底部分布一層厚8——10厘米的堅硬人工踏面,土質駁雜,踏面下即為生土。原坑最大深度可達42米,整個工程土方約150萬立方米。坑正北部有一長方形缺口,中部有一平臺。臺上發現少量漢代瓦礫。根據出土的古代文化遺物等,他們初步研究認為,此為一處漢代祭天的大型禮制建筑主體部分,即漢代所稱“天齊公祠”的主體建筑。根據有關史料,“天齊”當指天之中央,如臍。
  
  “唐18陵占了天下最好的風水”
  
  “傳說唐德宗崇陵是個九齒蓮花穴,好得很。”涇陽縣安吳鎮蒙家溝村81歲張宗孝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去年記者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采訪時,禮泉縣煙霞鎮陵光村67歲于廷山說,李世民為自己尋的穴好得很,是蓮花穴。昭陵所在的九?山最高峰有九道梁,陵就在蓮花心上。
  
  蓮花穴在唐代就算是好穴位嗎?
  
  “也有人說這是圈椅穴”
  
  記者已經采訪過的唐陵,其周圍群眾都稱贊當地風水好,但他們所稱各個唐陵的穴位類型并不一樣。
  
  蒲城縣橋陵文管所講解員57歲朱建武說,唐睿宗橋陵所在的豐山,從南向北看它,呈鳳凰展翅狀,按山形叫鳳凰展翅穴。
  
  與橋陵類似的有唐中宗定陵,其所在的山,本身就叫鳳凰山。
  
  有的唐陵,存在多種說法。
  
  蒲城縣翔村鄉太山村劉會榮說,唐泰陵所在的金粟山,從東往西,要十五六里路,整個一條龍。泰陵就在中間最高點,正兒八經是個龍穴。
  
  然而蒲城縣椿林鎮石道村71歲王中杰說,有人說唐玄宗泰陵是鳳凰穴,也有人說這是圈椅穴。
  
  富平縣莊里鎮中山村邑子山自然村72歲張紅喜說,唐代宗元陵所在的檀山,有傳說叫青龍山。這山脈還就真正像一條龍,有尾巴、有龍頭、有龍爪、有龍須。但也有說這山是個燕子形狀,中間高出的是頭,兩邊是翅膀。
  
  那么唐陵有沒有一個統一的選陵址標準?
  
  “有形更有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沈睿文告訴記者,唐朝時期的墓葬形制和埋葬習俗,除了政府規定的制度程式之外,在很多地方都是根據當時堪輿家所規定的制度來安排的。
  
  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韓養民說,唐十八陵山陵莽莽,或龍蟠,或虎踞,或似筆架,或如山形,都以巍峨宏闊的氣勢,盡顯帝王雄厚基業,展示大唐王朝一統天下、氣吞宇內的雄風,處于上佳的風水寶地。風水,是中國古人進行環境選擇的學問。唐陵風水源于東晉著名學者郭璞的《葬書》。唐代人選擇風水寶地,大約是以“藏風得水”為主要的葬地選擇標準。《葬書》認為,如果一個地方既能避風又能得水,則為佳地。葬地周圍形勢,應該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服”。這就是說,后玄武方向的山峰要垂頭,前朱雀方向的山要翩翩起舞,左青龍方向的山要連綿起伏,右白虎方向的山要俯伏柔順。這樣的山勢環境才是好環境。山勢要“宛委自復,回環重復”。唐18陵分布在北山叢中。北山乃呂梁山支脈,而呂梁山又是北方大龍的支龍。北山山脈由于受渭河支流的切割,致使山脈多深谷巨壑,表現為蜿蜒逶迤,回環向前的特征,而不是一條直線直沖向前。另外,北邊有黃土高原遮擋,東北有呂梁山遮護,西邊、南邊分別有青藏高原和秦嶺維護,所謂“外藏八風”是沒有問題的。風水中稱遠來之山為勢,近處之山稱形,先論勢,然后論形,形由勢來決定。唐18陵所選葬地,可謂有形更有勢。
  
  “建在京都附近是個規律”
  
  安吳鎮安吳村70歲楊群告訴記者,唐德宗崇陵風水好得很。清早或下午,站到陵跟前,立即感覺不一樣。每年“正月十六游百病”這一天,她都要上去轉一圈。
  
  蒲城縣橋陵鎮趙山村58歲王印孝告訴記者,傳說袁天罡、李淳風是唐朝兩個風水大師。唐朝第一代皇上讓兩人分頭去踏穴。袁天罡在南方沒有踏下一個穴位,而李淳風在北方踏了18個穴位。兩人給皇上匯報后,皇上感到奇怪:南方連一座都沒有,到北方就能踏18座,會有這種事?于是,皇上把李淳風調到南方去踏穴,讓袁天罡到北方踏穴。結果李淳風在南方也沒尋著一個穴,而袁天罡在北方也踏了18個穴位;噬蠁柪畲撅L,你踏的18座陵位在哪?李淳風說他在陵位那分別埋了枚銅錢。皇上又問袁天罡,袁天罡說他分別給找到的陵位那扎了一苗針;噬吓纱蟪既z查,結果把袁天罡扎的針拔出來時,帶出了李淳風埋的銅錢;噬线@才信服。這個傳說的意思是說,唐18陵占了天下最好的風水寶地。
  
  唐陵風水果真是天下最好的嗎?
  
  韓養民說,在“得水”方面,唐18陵都面對自西向東、奔流而去的渭河,似乎是得水了。但按宋以后“直流直去,下賤無比”的風水觀點,不是一個好地方。
  
  咸陽市考古所所長岳起研究員說,唐18陵建在長安所在的關中,絕非因為關中是天下最好的風水寶地。帝陵建在京都附近,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規律性的做法。唐之前的東漢帝陵在當時京都洛陽一帶,唐之后的宋代帝陵在那時都城開封周圍。
  
  乾陵博物館副館長劉向陽副文博研究館員認為,唐18陵集中分布于唐京都長安城以北的第二道黃土高原和北山各山嶺,是因為長安城以北的第一道高原——咸陽原早已成為秦、漢兩朝帝王的陵地和陵邑,不得不向北發展。
  
  “昭陵風水更好”
  
  蒙家溝村65歲李相奇說,唐崇陵所在的嵯峨山是個風水寶地,確實好。
  
  蒲城縣椿林鎮石道村69歲高民權說,唐泰陵這個穴位,在唐18陵里邊是最好的一個。
  
  到底哪個唐陵風水最好?
  
  韓養民說,在唐18陵中,唯有處于九?山的昭陵和位于武將山的建陵,是在涇河和泔河回環護持之中。泰陵、崇陵、貞陵,也可以說有洛河、涇河在陵前環繞維護。其余13陵,則找不到這樣好的“得水”條件。九?山左有仲山、嵯峨山層層維護,右有武將山、梁山群山簇擁,青龍、白虎俱備。往南是富庶豐饒的關中平原。越過平原,驪山為案,華山來朝,更妙的是涇河從左邊逶迤流過,其支脈又從右邊環繞過來,在山的東南邊回環聚集,在仲山與武將山的夾持下,緩緩流出。昭陵的小環境,正是《藏經》等風水著作中所謂的寶地吉壤。
  
  富平縣莊里鎮楊家村58歲李林立為了和他們當地的唐元陵作比較,去年曾去看了唐昭陵。他感覺昭陵風水更好。
  
  “18座唐陵埋在一條龍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東方稱,皇家陵寢的風水當時被認為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
  
  涇陽縣安吳鎮安吳村60歲李余志說,唐崇陵埋到這風水寶地,就是為了唐朝能長久。
  
  在民間傳說中,不乏直接表述這種觀點的故事。
  
  蒲城縣上王鎮分水嶺村68歲秦銀生告訴記者,傳說袁天罡、李淳風兩人奉命分別到不同地方為唐肅宗李亨選陵地,最后都選中了蒲城縣椿林鎮姬家溝東邊石溝壩。如果李亨埋到這里,唐朝就萬代不滅。然而天帝知道后,認為這是欺天,令雷神摧毀了此穴。李亨被迫將建陵改到了西邊的禮泉涼馬山上。
  
  王印孝聽到一個傳說,18座唐陵埋在一條龍上,按此風水,本來唐朝要出無數個皇帝。但風水大師因皇帝不重用他,設計斬斷了龍腰,結果李家只出了20個皇上。
  
  韓養民說,漢晉時期,風水吸收了福禍感應觀念,認為葬地環境決定著活人的命運。至于民間稱某個唐陵是鳳凰穴、蓮花穴、龍穴,不是風水上的說法。當地的群眾都希望當地的風水好,認為風水好了,對他們自己及其后代都好。而龍、鳳凰在中國自古為吉祥之物,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名花。因此,他們就用這些來美化當地風水。
  
  “為防盜開創了依山為陵”
  
  唐朝選陵址時,是否考慮到風水對其后世的影響?
  
  《舊唐書·太宗》記載,貞觀十一年,即公元637年,唐太宗詔曰:“猶恐身后之日,子子孫孫,習于流俗,猶循常禮,加四重之櫬,伐百祀之木,勞擾百姓,崇厚園陵。今預為此制,務從儉約,于九?之山,足容棺而已。”
  
  從上文看,當初唐太宗選中九?山,是為了節儉。
  
  根據《舊唐書·玄宗》《唐會要·陵議》,開元十七年,即公元729年,唐玄宗李隆基祭其父唐睿宗李旦橋陵時,到了金粟山一帶,“見金粟山崗有龍盤鳳翥之勢,復近先塋,謂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
  
  從此記載看,唐玄宗選泰陵,是因為距橋陵近,便于盡孝。
  
  如果當時認為風水寶地可以保李唐江山,他們一定不會忘了提這一重要的擇陵址理由。
  
  岳起認為,那些認為當初選陵址是為了給后代帶來福分的說法,找不到根據,是后人的附會。
  
  陜西省文物局文物處原副處長陳安利所著《唐十八陵》一書稱,我國古代皇帝陵,在確定陵址時,有以下共同之點:一是歷朝都有自己的陵區,如無特殊情況,本朝皇帝去世后,都埋在陵區之內;二是為了便于保護、管理、供奉以及朝拜祭祀,陵區往往都修建在離京城不遠的地方;三是陵區的位置大都選擇在很少發生水災、地勢比較高峻之處。唐朝只是鑒于堆土式陵墓每每被盜的教訓,開創了依山為陵的先河罷了。
  
  韓養民認為,群眾關注當地的風水,認為唐陵是當地風水的象征。這種心態,有利文物保護。
  
  唯一圖形凌煙閣的皇上
  
  為表彰有功之臣,自唐太宗起在皇宮內凌煙閣專門展示功臣畫像。唐德宗李適(音kuò)做皇帝之前,因在平定安史之亂余軍中立功,圖形于凌煙閣,是凌煙閣畫像中唯一后來做了皇上者。作為唐代宗的長子,李適于公元769年即位時37歲。做皇帝初期,他很想有所作為,勵精治道,思政若渴,視民如傷,去無名之費,罷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嬪嬙,放文單之馴象;減太官之膳,誡服玩之奢;解鷹犬而放伶倫。然而由于削藩失策,加之管理混亂,導致藩鎮聯手抗衡,削藩部隊兵變,被迫下著名的罪己詔認錯。此后執政觀念改變,重用宦官,增加雜稅,姑息藩鎮,搞得危機不斷,直至805年病故。
  
  九瓣蓮花穴
  
  位于涇陽縣和三原縣交界的嵯峨山的唐德宗崇陵,不像前邊的定陵、橋陵、泰陵、元陵,從其正南的神道正北走,一直向上就可登上地宮所在的山頭,而要翻多個山溝。經當地文保員指路,記者繞道東側西行。這里雖然步行路程短一些,但也要翻一道梁,過一條溝。地宮所在山頭,非嵯峨山主峰,為嵯峨山脈東部余脈,而且所在山峰不是周圍最高的,同時也不像其他一些唐陵在此山峰的大梁上,而是在山峰南側一小支梁上。站山頂俯視崇陵地宮四周,其他山梁,像高大的衛兵,俯身向前,拱衛著地宮所在的小山梁,把它包裹在中心。聽當地老人講,從陵西北的嵯峨山主峰上能看出崇陵的“九瓣蓮花穴”形狀,記者為了能拍到“九瓣蓮花”山形,頭一次先繞道幾十公里,到陵西北山上,但沒有拍到這樣的照片。第二次,記者在多個角度觀察,均看不出蓮花形狀,但來到陵東南側,蓮花形狀陡然顯現,那一道道橢圓形山梁,就像蓮花瓣,而崇陵地宮恰似在中央的花托上。
  
  德宗尋母
  
  在唐崇陵地宮南神道南頭,有兩尊相對站立的石翼馬。它們南側的面部和脖子都有紅色水痕。關于這一現象,當地有個傳說。
  
  涇陽縣安吳鎮安吳村82歲盧金川、安吳鎮蒙家溝村81歲張宗孝、安吳鎮沙溝村77歲雒余林等告訴記者,傳說唐德宗李適母親沈珍珠,在安史之亂中失蹤。唐德宗繼位后,不僅派官員四處尋找,而且布告天下。一位曾陪同沈珍珠的女官,見到一位老太太相貌酷似沈珍珠,年齡也相仿,而且和沈珍珠一樣,左手指有傷痕,說起朝廷里的事頭頭是道。女官就問這位老太太是否是沈珍珠,老太太不予否認。于是,這位老太太就被當作沈珍珠接到宮中。唐德宗非常高興,大臣們也紛紛前來慶賀。唐太宗時期的宦官高力士的養子認識這位老太太,是高力士的養女。由于她過去曾陪伴沈珍珠,所以知道宮中的事。高力士養子說出了實情。大臣們非常氣憤,要嚴懲此老人。但是唐德宗拒絕了,說“如果治罪這個老太太,誰還敢來提供太后的信息。為了找到太后,受再多的騙也無所謂。”此后,又有多人自稱是沈珍珠,但經驗證、詢問,都排除了。這樣,直到唐德宗去世,也沒有找到自己的母親。他不甘心,發誓即使母親離開人世,在陰間也要找到。唐德宗崇陵前的兩尊石翼馬經受日月精華,變成了神馬。它們為唐德宗思母之情所感動,決定馱著唐德宗在陰間尋找沈珍珠。由于每天四處尋找很辛苦,山上的草不夠兩匹翼馬吃,它們就下山吃農民的莊稼。農民發現大片的莊稼被牲口吃了,但又沒有留下腳印,很是奇怪,晚上就拿著長矛蹲守。結果半夜時分,看到兩匹馬進了莊稼地,它們端起長矛就刺,兩匹馬不僅面部受傷,而且肚子也被戳破,腸子流了出來,仙氣散盡,又恢復成石馬,立在原來的位置。它們臉和脖子上的紅色水痕,就是流的血,肚子下的云氣紋雕飾,就是腸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6831.html

相關閱讀: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