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僧人亦名士的支道林
支遁(314~366),字道林,俗姓關,世稱“支公”或“林公”。陳留(今河南開封東)人,一說云河東林慮(今河南林州)人。永嘉中,他隨家人流寓江南,25歲出家為僧,先后建立支山寺和棲光寺,與當時謝安、王羲之等交游往來,善談玄理。在佛教內典中,支遁對《般若經》頗有研究。般若學分化為若干派,即所謂“六家七宗”,支遁為其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色即是空”,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理論之成熟,超過了其他名學派。支遁也曾留意于神學,主張頓悟,認為頓悟生于第七地,七地以上尚須進修,因而被稱為“小頓悟”。當時正值玄學和佛教并盛之世,僧侶崇尚清談,支遁即是這種風尚的代表人物,時人將他與王弼媲美。清談中他的見解揭示的境界契合于玄學,并且高于玄學,因此頗獲當時名士贊賞。支遁還喜養馬養鶴,擅草隸,工文章,能吟詩,儼然名士風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7980.html
相關閱讀: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自亂陣腳的苻堅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的時尚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