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魏晉風流人物,以嵇康為首。他不但文采飛揚、精通音律,而且“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可謂是天之驕子。然而嵇康橫遭殺戮,又仿佛是天妒英才,究竟原因何在?
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是,司馬昭在繼承父兄權力之后,篡位的野心暴露無疑。據考證,嵇康被殺于魏景元三年(262年)前后,其時距司馬氏篡位大約三年。嵇康之死正與司馬氏自立,密切相關。
嵇康深陷囹圄,起因在于呂氏昆仲。呂撰奸污弟媳徐氏,事情敗露,弟弟呂安要到官府告發。呂撰請出嵇康(他是兩兄弟的好友)做和事老,打算息事寧人。誰知,就在事情將要了結的當口,呂撰竟倒打一耙,誣告呂安虐待老母。結果不僅呂安被抓,連居中調節的嵇康也被牽連入獄。
要說這案子本不難查清,只要呂母出庭作證,即可真相大白。退一步講,即便呂安不孝,要殺要剮(當時不孝雖是重罪,可也罪不至死),也是他一個人的事,與嵇康有什么關系?如此看來,此案確屬蹊蹺,可能根本就是一個為嵇康專門設計的圈套。不然為什么呂撰在奸污弟媳之事已然平息的時候,還要去冒險誣告弟弟?是不是有人背后指使?又是為什么呂安一案連基本事實也未弄清,便急著要讓嵇康和呂安身首異處?
不管真相如何,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嵇康坐牢,鐘會很開心。鐘會素來嫉妒嵇康的才華,而且曾被后者怠慢,有此良機,自然要置之于死地。
嵇康被殺,鐘會為其羅織有兩項罪名:意圖幫助毋丘儉和非侮名教。據《三國志。王粲傳》注引《世語》,“毋丘儉反,康有力,且欲起兵應之。以問山濤,濤曰不可,儉亦已敗。”筆者以為,這個記載頗有疑點,一介平民的嵇康如何能夠“起兵應之”?若嵇康真的有意助拳,為什么不及時出手,要等毋丘儉快要失敗了,才去向山濤問計?不過,嵇康同情討伐司馬氏的魏臣卻無疑義,他曾作《管蔡論》,借周公誅殺管、蔡的歷史,為人毋丘儉等聲辯,“管蔡皆服教殉義,忠誠自然,卒遇大變,不能自通,忠于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眾,欲除國患,翼存天子,甘心毀旦。斯乃愚誠憤發,所以僥禍也!笨隙ǚ磳λ抉R氏專權的毋丘儉等是魏室忠臣。
另一個罪名,也不是子虛烏有。嵇康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蔑視世俗禮教,“輕賤唐虞而笑大禹”、“非湯武而薄周禮”,將矛頭直指統治者一力推崇的儒家道德體系,可謂是離經叛道。
要說兩個罪名都是有據可查,嵇康死得也不算冤枉。可問題在于,毋丘儉造反是在正元二年(255年),嵇康被殺則是景元三年(262年)。司馬昭怎么早不動手?魏晉之交,蔑視禮教、放浪形骸已經成為一股社會風氣,怎么就單單挑嵇康下手?既然嵇康有此罪狀,為什么不名正言順的抓人,而要借助呂安一案?總之一句話,司馬昭怎么就突然想起要殺嵇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2493.html
相關閱讀:東晉的時尚
自亂陣腳的苻堅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