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祖母馮太后是一位有才干的女政治家。她在第二次臨朝期間對北魏國內的政治、經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嚴懲污吏、實行均田制和三長制、改革戶調制等,成為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也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礎,大大推動了拓跋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
北魏為拓跋?于公元386年建立,是繼十六國后出現在我國北方由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鮮卑族建立的一個與南方政權相對峙的少數民族政權。然而,問鼎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要鞏固其統治,要想贏得中原漢族的認同,就面臨著一個封建化的過程。為完成這一轉變,北魏的幾代明智君主都不固守本民族舊習,重視與漢族知識分子的合作,吸取漢族先進文化,學習封建的統治思想與理論,建立有效的政治經濟制度。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將其封建化進程推向了高潮,國力達到了鼎盛,更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關于拓跋鮮卑這種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變化封建化改革進程,學界以往多側重于孝文帝,對于馮太后則鮮有論述。其實在北魏太和年間,各項改革基本上是在馮太后的主持下進行的,如行均田、三長、俸祿之制等,即使馮太后去世,孝文帝也是繼續沿著她的改革道路進行和創新的,實行了遷都洛陽、斷鮮卑語改說漢語、禁胡服改穿漢服、改復姓為漢姓以及制定姓族等一系列漢化政策,完成了改革任務。本文擬就此問題,從北魏馮太后的早期經歷、反面形象、改革幾方面作論述,突出她不可抹殺的歷史地位,以期更全面地認識這位在北魏時期對孝文帝改革和鮮卑族封建化起到重要歷史作用的女政治家。
一、馮太后的早期經歷馮太后,亦稱文明太后,漢族,長樂新都(河北冀縣)人,北魏文成帝拓跋?的皇后,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其父馮朗,是魏太武帝時期秦、雍二州刺史,并居西州郡公之爵位,母王氏樂浪(今朝鮮平壤)人。“后生于長安,有神光之異。朗坐事誅,后遂入宮。”①父親馮朗坐事被誅,馮氏因年幼又是女性,所以按照當時的慣例,沒有被殺頭,而是被下配入宮,當了拓跋氏的婢女。由于其姑母是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經過姑母給太武帝說情,馮氏于是跟姑母住在了一起,從而避免了做苦役的營生。在姑母母親般的悉心照料下,馮氏熟悉了北魏皇室的禮儀和生活,漸漸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練就了復雜的性格。正平二年(452),宮中發生政變,宗愛立拓跋余為帝,獨攬大權,接著連殺兩帝,震動朝野,也給馮氏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使她感受到了宮廷斗爭的殘酷無情。不久,13歲的拓跋?被立為皇帝,即文成帝。高宗(文成帝)登基不久,年僅11歲的馮氏憑相貌和才華被選為貴人。做了貴人的馮氏,在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太安二年(456)正月,文成帝拓跋?要冊立皇后。當時后宮中受寵的妃嬪很多,但根據北魏的定制,這些妃嬪若要成為皇后,首先必須手鑄金人,誰先鑄成,誰就是皇后。②由于馮氏久居宮中,深知北魏朝廷的各項典制,所以在這方面早有準備,首先鑄成金人,隨即被立為皇后。這一年,馮氏年僅14歲。太安二年(456)二月,也就是馮氏被立為皇后的第二個月,李貴人的兒子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按照道武帝拓跋?當年所定的規矩,凡后宮妃子所生之子被立為儲君,太子生母都要賜死,以防母以子貴。③就這樣,李貴人被賜死,太子拓跋弘由馮太后躬親撫養。至此,馮太后由一個下賤的婢女一躍而成為天下國母,馮氏的命運從此徹底改變。和平六年(465)五月,26歲的文成帝拓跋?病逝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在焚燒御用器物時,馮太后睹物思情,悲痛萬分,投火殉情,被左右救起。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皇帝位,是為獻文帝,馮后被尊為皇太后。是時,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趁機謀反,奪取皇位,后被誅殺,馮氏便于公元465年第一次臨朝聽政。“太后臨朝,自馮氏始也。”④二、馮太后的反面形象自從文成帝死后,年輕的馮太后守寡難熬,耐不住寂寞和冷清,再加上北魏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婚姻關系上仍然保留著許多原始遺風,男女之間不甚講究,貞節觀念更是淡薄。由于魏晉時期的風度和魏晉時期女人的風味,馮太后于是便選來一些美貌的男子做面首,其中一位便是在文成帝死后她“跳火”⑤時有救助之緣的李奕,兩人漸次有了床第之歡。對此,獻文帝不能容忍,于皇興四年(470),由李欣列其隱罪20余條,⑥借機將李奕以及李敷、李顯德等兄弟處死。馮太后得知,史載“太后不得意”,⑦但是我們可以想見帝后必定大傷感情。次年(471),獻文帝以自己厭倦世務、信仰佛教、研習黃老之學為由,將帝位傳給了太子拓跋宏,是為孝文帝,而自己18歲就做了太上皇。期間,“帝欲禪位于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⑧“群臣固請,帝乃止”。⑨雖然獻文帝在群臣的反對下被迫改變了禪位于皇叔拓跋子推的主意,但是可以推知,馮太后的反對恐怕是決定性的,“據《魏·天象志》云‘上迫于太后,傳位于太子’”。⑩476年,獻文帝死,史載“顯祖暴崩,時言太后為之也”, 11 又“母后之釁幾貫盈矣,人君忘祖考之業,慕匹夫之孝,其如宗祀何?是時,獻文不悟,至六月暴崩,實有鴆毒之禍焉”。12 就這樣,馮太后為一己之私,將獻文帝害死。
承明元年(476),孝文帝年僅9歲,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再次臨朝聽政,直至公元490年死。馮太后秉權期間,省決萬機,而“高祖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巨細,一稟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13可見,馮太后在臨朝聽政時的權力。作為一國之主的孝文帝,不僅沒有實權,而且還時刻處在馮太后的猜忌與壓制下。此外,馮太后還寵幸王?、李沖。史載“王?出入帷幄,太后密賜珍玩繒彩,人莫能知。率常以夜帷車載往,閹官防致,前后巨萬,不可勝數”,14李沖“為文明太后所幸,恩寵日盛,賞賜月至數千萬,密致珍寶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15馮后為避人嫌,“每至褒美?等時,皆引丕等參之,以示無私。又自以過失,懼人議己,小有疑忌,便見誅戮”。16太和十四年(490),馮太后崩于太和殿,時年49歲,謚曰文成文明太皇太后。 歷史
三、馮太后的改革在歷史上,馮太后曾兩次臨朝,第一次是465~471年,第二次是476~490年。而在這兩次臨朝期間,馮太后的改革主要是在第二次。第二次改革中,馮太后秉權獨斷,依靠漢族官僚,革除流弊,整頓吏治,創立新制,為孝文帝的繼續改革奠定了基礎。
其一,重用人才,興辦學校,復禮樂,革舊習,禁止鮮卑族內部通婚,接受漢族封建文化。466年,馮太后提拔中書令高允、中書侍郎高閭及賈秀共同參與政事。“允歷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余年,初無譴咎”,17馮太后對他極為看重。468年,高允、李等上書請求設立學校,馮太后采納他們的建議,設置郡學,“置博士、助教各二人,學生六十人”,18尊孔崇儒,以儒家經典教育青年。延興二年(472),馮太后詔定祭祀孔廟的禮儀制度。延興三年(473),又“詔以孔子二十八世孫魯郡孔乘為崇圣大夫,給十戶以供灑掃”。19488年,馮太后采納李彪建議,尊漢制,設立太子太傅,以教育太子,為推進北魏改革,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培養人才。
其二,實行班祿制,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北魏舊行斷祿之制,官無常俸。為整頓吏治,緩和矛盾,鞏固統治,馮太后聽從高閭的主張,于太和八年(484)以孝文帝名義頒布俸祿制,此制實行之初,一些不法官吏仍然我行我素,“是秋,遣巡視者巡行天下,糾守宰之不法,坐贓死者四十余人”。20 連外戚出身的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因為貪贓而被枷往平城,馮太后召集文武百官, 當面追贓定罪, 因為其為皇親國戚, 恩準其在家中自裁。從此,“食祿者??,賕謁之路殆絕”。21其三,修訂律令。馮太后當政后,先后多次詔群臣定律令。太和五年(481)冬,訖“凡八百三十二章,門房之誅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首謀門誅,律重者止梟首”。22后來又于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一年(487)兩次修定律令。馮太后詔“其五族者降止同祖,三族止一門,門誅止身”。23其四,推行均田制。為打擊豪右勢力, 增加國家稅收,馮太后采納李安世的建議,于太和九年(485)規定:“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諸民年及課則受田;老免及身沒則還田。奴婢、牛隨有無以還受。”24同時,遣使循行州郡,均天下之田,勸課農桑,以農業為富民強國之本。此時孝文帝雖然已19歲,但對政事“優游恭己”,25并不參決。
其五,建立三長制。馮太后根據李沖的建議,于太和十年(486)對北魏初年作為地方基層組織的宗主督護制進行了改革,按照漢族封建統治的什伍里甲組織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層機構,規定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鄰、里、黨各設一長,合謂三長,負責編制戶籍,檢查戶口,催征賦役,管理生產,維持治安。擔任三長的人可以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因此,三長制得以大力推行。
其六,改革戶調制度。北魏前期實行九品混通。九品混通,雖有其名,流弊卻很嚴重。太和十年(486),馮太后調整了租調,規定“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績者,八口當未娶者四。耕牛二十頭,當奴婢八。其麻布之鄉,一夫一婦,布一匹,下至牛,以此為降”。26其七,寬待工商,釋工奴,改善工商業者的待遇。馮太后執政后,出于加強農業的需要,對手工業者再三采取寬松措施,先于延興二年(472)“詔工商雜伎,盡聽赴農”。27允許工商雜伎兼營農業,兼當地主。太和六年(482),詔曰“自今戶內有工役者,推上本部丞,已下準次而授。若階籍元勛,以勞定國者, 不從此制”。28這就打破了北魏建國以來,工商雜伎不得為官仕進的禁令。
四、馮太后的歷史地位馮太后在北魏兩次臨朝期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范圍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習俗等方面,其漢化改革的程度遠勝于北魏以來各朝所為。與歷史上的女政治家呂后、武則天、孝莊后相比,馮太后既有功成名就的一面,也有為加強權力而不惜用各種手段誅戮戕殺,極力鞏固自己地位的一面。但是,在當時一個男權主宰的封建社會里,馮太后能于臨朝聽政期間實行一系列改革,實屬不易。她在北魏臨朝期間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對北魏鮮卑族的封建化,以及對以后孝文帝的改革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馮太后的開創之功,沒有她在太和初期以及臨朝期間的各項改革,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在舊勢力的重重包圍下就難以實現。如果沒有馮太后從小對孝文帝進行嚴格的儒家教育,那么孝文帝的改革會不會成為另一種歷史,真是難以預料。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次鮮有的成功改革,馮太后起到重大的歷史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0572.html
相關閱讀: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
自亂陣腳的苻堅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