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周初東征與武裝殖民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周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

周族本是以今之洛陽以至徑渭一帶為根據地的“小邦周”(《尚書?大浩》),公元前十一世紀下半葉取代了“大邦殷”(《尚書?召誥》)而為天下共主。為了鞏固西周政權,周公東征,摧毀商殷及其同盟者淮夷的殘余勢力后,又在全國要沖大封同姓、異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領的東方,“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周公東征,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與周族不類,因而周族及其同盟者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新政權時,如果沒有武裝力量為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周初的這種“分封”是一種武裝駐防事業,目的在于捍衛周族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實際上具有武裝殖民性質!妒酚?齊太公世家》載姜齊太公被封到東方營丘就國時說,“夜衣而行,犁(黎)明至國,萊侯來代,與之爭營丘!睜I丘邊菜,萊人夷族,新來的統治者占有其土地,統治其人民,萊人當然要起而反抗。太公在此情況下,建立據點頗具偷襲性質,所以才有“夜衣而行”的必要。周雖敗殷,但是周族勢力還不及東土。所以又說他“與之爭營丘”。《詩經?大雅?悉民》說:

仲山甫出租,四壯業業,征夫捷捷……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指齊之臨淄)宣王命南仲殖民方地即朔方時,也說: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車彭彭,??央央。(《詩經?小雅?出車》)仲山甫和南仲都是周室中衰以后時人,其武裝殖民風氣猶存,周初的“封國”情況,頗可想見。

筑城鎮戍與“國”“野”之分

那時被封的奴隸主貴族及其所率領的公社農民進駐廣大占領區后,首先需要建立一個軍事據點,這在古代文獻中名之曰“城”,只有如此,才能進行武裝鎮壓!对娊?小雅?黍苗》中記述召穆公營謝(今之河南信陽)時的軍旅集鎮的情況說: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云歸哉!

我徒我御,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云歸處!

周人及其姻戚聯盟,造邦筑城,鎮戍征服地區,也見于西周金文!吨?》銘雖然殘泐頗甚,很難卒讀,但其大意卻可通曉,即王派中巡省南國,筑城殖民,并派兵鎮戍!栋嘁蟆枫懹浢|國膺戎,遣令班“目(以)乃族從父征,(出)(城)衛”。毛公東征“三年靜東國”。這里的即城,就是征服筑城之證。

周人拓殖建立的這種“城”,在先秦文獻中也名之曰“國”,“國”外廣大田土稱之曰“野”。西周王朝和各諸侯封國都有這種“國”“野”即“鄉”“遂”之分。王畿以距城百里為郊,郊內為多,郊外為遂。王朝六鄉六遂,大國三鄉三遂,周代的“國”和后來的商業城市不同,它對“野”沒有調節生產的功能。其生計一般都要仰賴對“野”的剝削,所以周人的殖民營國也兼閡野。《周禮?天官?冢宰》序的“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就是這個意思。當時的氏族奴隸主就是依存在武裝殖民據點的“城”上,因而有城就有貴族,有貴族就有周族的勢力!蹲髠鳌肺墓牯攪南逯僬f:“不有君子,其能國乎?”當是歷史事實。

殖民營國和公社血緣關系的合一,是氏族社會的遺習,所以周族每到新拓殖民地就要建廟立社。《詩經?大雅??》說: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卑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這里所說氏族公社成員定居后,立刻版筑城墻,城墻完固,則要營建莊嚴穆穆的宗廟,周族東向移民的情狀,大概也當若此。所以,春秋時期,列國有難,經常盟大夫或“國人”于“大宮”(《左傳》成公十三年、襄公二十五年),出發爭戰的前夕,“帥師者,受命于廟,受?于社”(《左傳》閔公二年)。廟社因周族統治族與殷族被統治族的不同而有“周社”、“毫社”之分,但其由于公社組織的存在而含有氏族血緣紐帶關系則是一樣的。這種氏族遺習,橫亙西周以下五百多年未嘗衰歇,只有到了公社開始解體,這種特征才逐漸消失。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4508.html

相關閱讀:周朝中國的社會形態改革:奴隸逐漸變成了自耕農
姬瑕
伯夷
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
后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